運動競技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92

本系於民國八十九年開始進行籌備會議及規劃工作,於民國九十年八月正式成立,定名運動競技學系,並於民國九十五年三月完成第一屆碩士班招生。本系主要致力於培育優秀運動選手及專業競技運動教練,並進行提升競技運動之科學研究,以強化我國運動競技實力,增強運動競技能力,期提昇我國國際形象與表現。之後為求理論與實務結合,期以運動科學理論強化運動競技表現,於民國一○一年八月與運動科學研究所進行整併,下設運動競技碩士班與運動科學碩士班。而後為使運動科學能有更多的機會實際應用、使運動競技訓練能有更科學化的分析及規劃,於民國一○六年八月取消學籍分組整成運動競技學系碩士班,並以競技訓練組、競技科學組分組招生,學位名稱教育學碩士。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2 of 2
  • Item
    滾筒式自我肌筋膜放鬆技術對下坡跑後肌肉損傷之影響
    (2016) 周峻永; Jhou, Jyun-Yong
    背景:近年來,從事路跑運動的人口越來越多,然而,路跑運動後 (特別是經歷下坡跑的路段) 卻常常會伴隨著肌肉 酸痛、腫脹、關節活動範圍減少、肌力下降等現象,即所謂運動誘發肌肉損傷 (exercise-induced muscle damage, EIMD)。 因此,學者們開始尋找下坡跑後肌肉損傷的恢復方法,其中,關於滾筒式自我肌筋膜放鬆技術 (foam roller combined with self myofascial release, 滾筒 SMR) 的效益仍有待研究進一步釐清。目的:探討在 30 分鐘的下坡跑後,進行滾筒 SMR 處理 (每一肌群滾動 45 秒與 30 秒之兩者處理) 對肌肉損傷後恢復的影響。方法:本研究招募 24 名有運動習慣 之健康男性,依據受試者之最大攝氧量 (V ‧O2max) 表現配對分為三組:滾筒 SMR45 秒組、滾筒 SMR30 秒組與控制 組。所有受試者在跑步機上進行一次 30 分鐘,強度設定為 70%V ‧O2max 相對應速度,坡度為-15%的下坡跑。兩組滾 筒 SMR 組皆在下坡跑後立即、24、48 小時進行滾筒 SMR 處理,控制組則不進行任何滾筒 SMR 處理。此外,所有 受試者在下坡跑前 30 分鐘 (基準值)、下坡跑後 24-72 小時測量肌酸激酶 (creatine kinase, CK) 活性、最大等長收縮 (maximal voluntary isometric contraction, MVIC)、肌肉酸痛 (muscle soreness, SOR)、關節活動範圍 (range of motion, ROM)、大腿肢體圍 (thigh circumference, CIR),藉以評估滾筒 SMR 處理對下坡跑後肌肉損傷之影響,並以混合設計 二因子變異數分析進行統計分析。結果:下坡跑運動後三組別於恢復期 24-72 小時 MVIC、ROM 顯著的降低,而 SOR、 CIR 與 CK 則顯著上升。然而,運動後第 72 小時,滾筒 SMR45 秒組的 MVIC (84.2% ± 1%) 顯著高於滾筒 SMR30 秒 組 (81.2% ± 7.9%) 與控制組 (63.6% ± 20.0%);儘管 SOR 於運動後所有時間點上滾筒 SMR45 秒組 (4.2 ± 0.3 公分) 皆顯著低於滾筒 SMR30 秒組 (5.3 ± 3.1 公分),但兩組別與控制組 (4.4 ± 0.3 公分) 未達顯著差異;此外,運動後第 72 小時 CK 的變化量,滾筒 SMR45 秒組 (0.6 ± 1.1 %) 與滾筒 SMR30 秒組 (0.4 ± 0.5 %) 顯著低於控制組 (2.1 ± 1.9 %)。ROM 與 CIR 在運動後所有時間點的恢復上三組別間則沒有達顯著差異。結論:下坡跑運動後滾筒 SMR (45 秒 與 30 秒組) 處理的介入可能會促進肌肉損傷的恢復,特別是在 MVIC 與 CK 的恢復上有效益,但在 ROM、SOR、 CIR 的恢復上沒有顯著效益。另外,在促進下坡跑後肌肉損傷的恢復上,滾筒 SMR30 秒組處理的效益可能低於滾筒 SMR45 秒組處理的效益。
  • Item
    強化股內側肌機能服飾穿著效能之評估與研究
    (2016) 張倍瑄; Chang, Pei-Hsuan
    目的:壓力機能服飾近年來被證實有效降低肌肉晃動與改變肌肉活化特性,因此利用紡織雙層加壓布料的概念,針對大腿股內側肌給予包覆,希望能減少運動傷害的發生。本研究目的為探討穿著強化股內側肌機能褲在離心運動介入前後對於肌肉活化、肌肉震動與等長肌力力矩的影響。方法:招募12名健康男性,受試者依照平衡次序法穿著三款長褲,包含強化股內側肌壓力機能褲、無強化壓力機能褲、寬鬆長褲,進行兩項主要測驗:肌肉震動測試、等長肌力測試與功能性動作-坐到站測試。統計使用單因子重複量數變異數分析與二因子重複量數變異數分析,了解三款不同長褲的差異,所有統計水準定為α = .05。結果:強化股內側肌壓力機能褲在肌肉活化順序表現顯著優於寬鬆長褲與無強化壓力機能褲,但在肌活程度與等長肌力力矩皆無顯著差異;此外在肌肉震動中,強化股內側肌壓力機能褲顯著小於寬鬆長褲。結論:利用紡織雙層布料加壓的效果,設計出輔助股內側肌的強化款壓力褲,有助於股內側肌較早活化且降低肌肉晃動,未來更可以依照不同肌肉特性,開發不同功能的壓力機能服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