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競技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92

本系於民國八十九年開始進行籌備會議及規劃工作,於民國九十年八月正式成立,定名運動競技學系,並於民國九十五年三月完成第一屆碩士班招生。本系主要致力於培育優秀運動選手及專業競技運動教練,並進行提升競技運動之科學研究,以強化我國運動競技實力,增強運動競技能力,期提昇我國國際形象與表現。之後為求理論與實務結合,期以運動科學理論強化運動競技表現,於民國一○一年八月與運動科學研究所進行整併,下設運動競技碩士班與運動科學碩士班。而後為使運動科學能有更多的機會實際應用、使運動競技訓練能有更科學化的分析及規劃,於民國一○六年八月取消學籍分組整成運動競技學系碩士班,並以競技訓練組、競技科學組分組招生,學位名稱教育學碩士。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 of 1
  • Item
    不同震幅震動訓練結合不穩定表面訓練對於下肢運動表現之影響
    (2017) 高裕軒; Kao, Yu-Hsuan
    背景:競技體操運動對於選手從基礎動作扎根朝向高難度動作發展的過程中,爆發力、速度、敏捷、平衡等基礎運動表現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而震動訓練與不穩定表面訓練皆可有效的增進運動表現。目的:探討八週震動訓練結合不穩定表面訓練介入對競技體操選手下肢的爆發力、速度、敏捷、平衡及專項技術運動表現並探討肌肉活化程度之影響。方法:16名大專競技體操選手,經配對分組成二組:高震幅震動訓練結合不穩定表面訓練 (N=8, 高震幅) 及低震幅震動訓練結合不穩定表面訓練 (N=8, 低震幅),進行為期八週的訓練。所有受試者在訓練前、立即性、四週、六週、八週皆進行下蹲跳、30公尺衝刺、折返跑、單腳平衡、後空翻測驗、肌肉活化。並以混合設計二因子變異數分析,比較下肢運動表現 (爆發力、速度、敏捷、平衡、專項技術、肌肉活化) 之差異,顯著水準設為α = .05。結果:高震幅組立即性訓練後下蹲跳之跳躍高度、30公尺衝刺、單腳平衡之開眼平衡、後空翻之空翻高度、肌肉活化之外側腓腸肌達顯著;四週後,下蹲跳、後空翻之空翻高度達顯著;六週後,下蹲跳、30公尺衝刺之啟動速度、折返跑、後空翻之空翻高度達顯著;八週後,下蹲跳、30公尺衝刺、折返跑、後空翻、肌肉活化之內側腓腸肌、外側腓腸肌、股內側肌達顯著。低震幅組在立即性時下蹲跳之跳躍力量、單腳平衡之開眼平衡、肌肉活化之內側腓腸肌、外側腓腸肌達顯著;在六週時,下蹲跳之跳躍力量達顯著;在八週時,下蹲跳之跳躍力量達顯著。結論:高震幅震動訓練結合不穩定表面訓練能有效提升下肢運動表現,然而低震幅結合訓練則較無訓練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