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演藝術研究所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99

一、成立宗旨

本所兼顧理論與實務,與國際表演藝術市場密切接軌,培育華文原創音樂劇、鋼琴合作、藝術管理等劇場專業人才。

身為華人世界首屈一指的表演藝術研究所,本所奉行如下之共同價值觀:   

Graduate Institute of Performing Arts(G.I.P.A.)     

G = generative 無限產能    

I = ideal 理想滿懷   

P = passionate 熱情洋溢  

A = active 積極進取

二、頂級學位

本所係全國頂尖大學中,唯一經教育部核准授予表演藝術 藝術碩士 (M.F.A.) / 藝術學士 (B.F.A.) 雙項頂級藝術學位的研究所。

三、學術與專業單位

  

本所現擁有下列 7大學術與專業單位:

1. 表演藝術研究所:表演及創作組(劇場領域、鋼琴合作領域)、行銷及產業組(藝術管理領域)

2. 表演藝術學士學位學程

3. 創意產業暨流行音樂學分學程

4. 國中表演藝術教師在職進修第二專長班(含:認證)

5. 高中、職表演藝術教師在職進修第二專長班(含:認證)

6. 表演藝術暨華文音樂劇中心

7. 知音劇場、行健閣排練廳

四、優勢與特色

◇ 全國頂尖大學中,唯一經教育部核准授予表演藝術 藝術碩士(M.F.A.)/ 藝術學士(B.F.A.) 雙項頂級藝術學位的研究所

  ◇ 豐富的定點與巡迴演出機會

  ◇ 樂戰、知音「音樂劇」大賞、粵港澳台「校園歌曲」唱作大賽

  ◇ 全國唯一在海內外國家級劇院售票公演的表演藝術系所

  ◇ 【集思廣藝】表演藝術暨表演藝術產業學術論文研討會

  ◇ 海外實習( 如:英國愛丁堡、美國紐約Bard Conservatory、北京、廈門等藝術節慶與一級劇場)

五、未來發展與畢業校友專職分佈

  ◇ 表演藝術創作者、演出者與教育工作者

  ◇ 鋼琴合作專業工作者

  ◇ 十二年一貫國民教育表演藝術教師

  ◇ 文化創意產業從業人員

  ◇ 藝術管理經營者、行銷專業人士、製作人、策展人

  ◇ 公部門文化行政、藝術教育專業人士

  ◇ 基金會、非營利組織專業人士

  ◇ 私部門經營管理、行銷專業人士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7 of 7
  • Item
    從文化研究與表演藝術觀點探討世界客家博覽會的策展效益
    (2024) 周芳晨; Chou, Fang-Chen
    博覽會的功能不僅止於展現技術、設計與工業的發展,除了過往大多含有「政治」與「經濟」的因素以外,隨著時代不斷演進,當今的博覽會已有了許多不同面向的思考,並同時具有人文關懷以及議題思考的方向。根據世界客家博覽會官網表示,2023桃園市世界客家博覽會,以「世界」作為策展舉辦之出發點,且是臺灣第一次使用「客家」作為文化內容的大型博覽會。現代臺灣社會中,已存在越來越多隱形的都市客家人,世界客家博覽會的發生,讓人更好奇如此以「世界」為目標對象的「客家博覽會」將帶來何種程度的文化凝聚與策展效益。本研究以「文化研究」的觀點出發,並以「表演藝術」領域作為主要研究方向,從策展效益與文化凝聚作為理論的切入角度。研究探討於世界客家博覽會舉行的這段期間,表演藝術活動的策展內容是否能使民眾更加清楚、明確了客家文化的定義與內涵,並達到推廣及教育的效果?文章首先針對文化研究概念、表演藝術領域,以及博覽會的功能等作為切入面向進行文獻探討,接著針對個案研究、田野調查與深度訪談等研究方法,實地踏訪世界客家博覽會。研究結果得出,表演藝術活動在本次博覽會活動中帶來了良好的凝聚力,唯整體博覽會活動宣傳力道較為不足,且缺乏總策展的核心角色。最後本研究呼籲中央單位、策展者以及創作者,能夠保護傳統文化並鼓勵多元創新,同時鼓勵創作跨越語言的藩籬。最後善用表演藝術的凝聚力量,使之達到遍地開花,而非曇花一現。希冀本研究結論與建議可以提供給未來的中央政府單位、策展人以及創作者在策劃大型博覽會活動時作為參考。
  • Item
    從新舞臺藝術節探討表演藝術團體的觀眾開發
    (2024) 何采霓; Ho, Tsai-Ni
    臺灣近年來的表演藝術活動雖逐漸發展,但也產生許多表演藝術團體的營運、觀眾市場開發與藝文資源分配等問題,透過全球化議題引起企業紛紛重視企業社會責任之執行,進而贊助表演藝術活動。本研究問題以新舞臺藝術節為基礎,探討表演藝術團體對於觀眾開發,以及藝文團體與企業,如何成為雙向合作模式,使表演藝術團體能創造新觀眾和穩定觀眾群。本研究方法採取質化的「個案研究」(Case Study)為主,以「新舞臺藝術節」為研究個案:透過中國信託文教基金會、曾參與該藝術節兩次(含)以上之劇場類型表演藝術團體、2022年至2023年曾於臺北市觀賞過新舞臺藝術節的十五位觀眾,三者作為研究對象。並藉由文獻分析法、深度訪談法等多重資料蒐集方式,歸納統整出本研究論點。本研究結論為,中信文教基金會的贊助動機若為利他性,有助於提高新舞臺藝術節的品牌形象,觀眾在選擇產品或服務時,也會考量企業與表演藝術團體的文化資本和社會貢獻,並且更傾向支持具有利他動機的企業,對品牌形象和觀眾購買行為有著重要影響。而表演藝術團體需要不斷調整和改進節目內容,並根據觀眾的需求進行變化,且觀眾的回饋對表演團體來說至關重要,表演藝術團體除了演出作品之外,更需要透過多樣化行銷策略來滿足不同的觀眾需求,並與觀眾建立良好的互動機制。本研究貢獻是為表演藝術團體的觀眾開發,結合學術和實務,提供深入且全面的參考。
  • Item
    後疫情時代表演藝術消費動機探究—以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學生為例
    (2023) 李育儒; Li, Yu-Ju
    新冠疫情(COVID–19)肆虐全球,各大產業受其影響。而臺灣也於2020年開始百業蕭條,其中,仰賴實體活動,如表演藝術產業面臨停辦、延期等危機。隨著政策改變與人民對於疫情之態度,「共存」已是未來趨勢,但在病毒的影響下,表演藝術消費者對於實體活動的態度又是如何?是否有受到疫情的影響,而影響其消費模式與習慣?本研究將透過調查表演藝術重度消費者,於疫情後的表演藝術消費習慣,來探討影響新一代消費者之因素與動機有哪些。故本研究中,將以專家訪談、質性研究來瞭解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學生的消費動機,透過文獻回顧與深度訪談,以探討促成其表演藝術消費之因素與內涵。研究結果發現,學生觀眾對疫情的態度會影響其購票行為,然而政府的應對方針和社會大眾的開放態度,可減輕觀眾焦慮感。觀眾在線上觀賞時所獲得的感動和實體演出不同,但線上演出可以作為一種紀錄,讓未能參加實體演出的觀眾可以透過線上播放的方式認識該作品。因此,「線上化」應做為表演藝術實體演出的輔助工具,而非取代實體演出。此外,觀眾購買表演藝術節目的動機因素,會因其專業背景與非專業背景而略有不同。對於表演藝術相關科系的觀眾而言,製作品質、自我意念及同儕影響是主要的購買動機;而對非相關科系的觀眾而言,行銷宣傳、教育推廣、同儕影響和票價折扣是主要的購買動機。然而,對所有觀眾而言,好的作品質量才是最主要吸引他們進場消費的因素。最後,本研究呼籲表演藝術產業重視節目本身的品質,以吸引更多觀眾進場消費。希冀本研究結論與建議能提供給未來表演藝術團隊或表演藝術機構,於未來在節目宣傳、行銷企劃、經營策略布局可以參考。
  • Item
    京劇表演藝術觀眾之關鍵時刻研究
    (2023) 徐嘉均; Hsu, Chia-Chun
    本研究根據瑞典學者Jan Carlzon (李田樹(譯),1994)提出的關鍵時刻(Moment of Truth, MoT)理論,探討京劇表演藝術節目的觀眾,其體驗行為以及觀眾在觀賞京劇時的體驗感受。研究分析了觀賞前的零關鍵時刻(Zero Moment of Truth, ZMoT)、觀賞中的第一關鍵時刻(First Moment of Truth, FMoT)以及觀賞後的第二關鍵時刻(Second Moment of Truth, SMoT)分析觀眾決定觀賞表演藝術節目的相關性和影響因素。 研究方法採用量化方式,通過線上和紙本問卷訪談收集初級資料,在2023年4月28日至30日期間,針對國光劇團京劇「誰是英雄」表演節目的觀眾進行了調查。在2460位觀眾中,計有187位觀眾回答了問卷,有效問卷數量為187份,有效回答率為100%。 觀眾對於表演藝術節目產生的體驗感受,關鍵時刻的出現使觀眾對表演藝術節目產生了信任。本研究通過科學計量研究的方法對這些體驗感受進行了分析,並以關鍵時刻作為因素,以驗證性因素研究方法發現,除「SMoT第二關鍵時刻」、「ZMoT零關鍵時刻」、「FMoT第一關鍵時刻」形成構面外、「ZMoT零關鍵時刻」延伸出主動性以及被動性特質,一共產生四個構面,其中可解釋構面變異量的順序為SMoT第二關鍵時刻大於ZMoT主動性大於FMoT第一關鍵時刻大於ZMoT被動性。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的人口特徵中,年齡以及個人年收入對ZMoT主動性關鍵時刻、SMoT第二關鍵時刻有顯著性差異。ZMoT主動性關鍵時刻、FMoT第一關鍵時刻和SMoT第二關鍵時刻對於觀眾決定觀賞京劇表演藝術具有正相關性,但其中,ZMoT被動性關鍵時刻與其他三個構面相關性並無顯著,FMoT第一關鍵時刻與SMoT第二關鍵時刻的相關性最高,FMoT對於未來觀眾的觀賞行為具有最大影響,影響觀眾下次購票入場的意願。
  • Item
    臺北表演藝術中心之臺北藝術三節志工運用與管理研究
    (2020) 周芳如; Chou, Fang-Ju
    非營利組織包含社福型、教育型、環保型、宗教型、及文化與表演藝術型,並仰賴志工的協助與參與。目前國內僅有少數研究著重於文化與表演藝術型的志工管理研究。有鑑於國內參與表演藝術的人口趨勢漸增、志工服務的意識逐漸強,本研究以臺北表演藝術中心的臺北藝術三節「臺北藝術節」、「臺北兒童藝術節」、「臺北藝穗節」之志工管理為例,進行藝術節之志工管理與運用研究,並論述其志工服務的現狀,與建議未來發展的方向。本研究使用文獻分析法、個案研究法、深度訪談等方法及參照群體,瞭解臺北藝術三節如何運用與管理志願服務人力,及志工的服務動機與持續服務原因。研究結果發現,臺北藝術三節能增進志工對表演藝術的興趣與喜愛,有完善的志工管理制度與平台,重視志工的溝通與激勵,志工能獲得自我成長與學習。本研究依據結果提出建議,可供未來舉辦臺北藝術節之志工制度與規劃之依據,作為擬定推動方案、志工招募、培訓、運用、考核及獎勵,以及未來研究發展之參考。
  • Item
    以教師在職進修國中表演藝術為第二專長角度看跨學科教學之能力發展
    (2019) 許瑜庭; Hsu, Yu-Ting
    本研究旨在探討現職中學教師,進修國中表演藝術第二專長學分班時,在修習過程中,學分班課程、同儕以及授課教師三種不同的因素影響下,如何結合自身本科專長,發展出跨學科教學的能力,進而增進教師個人的專業發展。本研究時程為2018年2月至2019年4月,第一階段為問題發想與前導研究,採半結構式問卷調查,作為未來規劃問題的依據,共25名受試者;第二階段採參與觀察法,以觀課角度及課堂參與方式,並撰寫觀課日記呈現課堂原貌;第三階段採深度訪談調查法,以國立幾所相關師培院校之國中表演藝術第二專長學分班中之行政人員(共4位)、授課教師(共3位)及在職教師(共7位)做分析,希望藉由課程內容、辦學者、授課者及學習者四種不同的角度,對教師跨學科教學的能力啟發進行討論與分析。研究結論如下:一、在職教師進修第二專長的因素為興趣、擔心超額問題,以及取得專業認證等。二、每個科目都有不同的教材教法,修習第二專長班有助於培養跨學科課程整合與教學的能力。三、跨學科教學能力有助於教師個人專業發展。本論文並提出以下研究建議:第二專長班排課不應過分密集且肢體課程的時間應適當安排、課程實務比重應大於理論、斟酌開課必要、在職教師應具備跨學科的能力以培育未來的人才、在職教師應主動參與藝文活動培養對藝術的美感、追蹤108課綱實施後教師跨學科教學的成效、觀察及調查學生反應。
  • Item
    餐飲劇場營運困境與挑戰之研究
    (2019) 陳聖育; Sanguine Chen
    餐飲劇場營運困境與挑戰之研究,從臺灣早期的那卡西、紅極一時民歌西餐廳、茶館、PUB駐唱,到近年發展為餐館、咖啡廳也積極在與表演藝術團體合作,餐廳搖身一變成為藝文場地,舉辦音樂會、表演成果展、甚至出現小型舞展及音樂劇的形式,有越來越多的觀眾看表演不是進劇場,而是走進餐廳。 本研究旨在歸納餐飲業者與表演藝術的合作模式,分析因兩者結合產出的合作效益,透過訪談餐飲空間個案業者、藝文工作者、觀眾,從三個面向整理現今表演藝術跨領域至餐飲業的發展狀況,建構餐飲業者與表演工作者合作的參考依據。 研究者以自身經營表演藝術團體和餐飲業的經驗,與餐飲業者、表演藝術者、顧客對談,用更能感同身受的方式去綜合記錄各方角度經驗談。更要鑑往知來、溫故知新,整理過去到現在的餐飲空間和表演藝術結合的發展脈絡,歸納出目前時下流行的產業結合方式。 企盼本研究能探討餐飲及表演藝術,異業結盟卻有所相同的商業環境生態,探究雙方合作之優點及缺點,將成功合作案例立案分析,以評量指標提升餐飲空間引入表演藝術之品質,促進表演藝術與餐飲業合作之價值,推廣雙方合作方式能更為健全並蓬勃發展之可能,而這一切就和「行銷」息息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