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20

  學院  
  日期 名稱 日期 學程名稱
學士班 四十四年六月設立 教育學院 四十四年八月設立 童子軍教育專修科(44-58)
Department of Scouting Education
中文學位名稱:教育學副學士
英文學位名稱:Associate Bachelor of Education
    五十七年八月改制 公民訓育學系
Department(Graduate Institute) of Civic Education
中文學位名稱:教育學 學士
英文學位名稱:Bachelor of Education
簡 稱:B.Ed.
    七十八年八月更改英文系名 公民訓育學系
Department(Graduate Institute) of Civic and Moral Education
中文學位名稱:教育學 學士
英文學位名稱:Bachelor of Education
簡 稱:B.Ed
    九十一年八月更名採行系所合一 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Department of Civic Education and Leadership
中文學位名稱:教育學 學士
英文學位名稱:Bachelor of Education
簡 稱:B.Ed.
碩士班     七十九年八月設立 成立碩士班
Graduate Institute of Civic and Moral Education
中文學位名稱:教育學 碩士
英文學位名稱:Master of Education
簡 稱:M.Ed.
博士班     八十九年八月設立 成立博士班
Graduate Institute of Civic and Moral Education
中文學位名稱:教育學 博士
英文學位名稱:Doctor of Philosophy 
簡 稱:Ph. D.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19
  • Item
    性別平等教育在108公民與社會課綱中定位與內涵之分析─以普通型高級中學教科書為例
    (2023) 江清鴻; Chiang, Qing-Hong
    本研究採用質性研究取向的論述分析方法,分析高中公民與社會科教科書對於性別平等教育之論述呈現情形。以108公民與社會課綱、現行公民與社會科必修與選修之教科書作為分析對象,透過課綱所附的「性別平等教育議題實質內涵」指標來檢視高中公民與社會教科書中的性別平等教育相關論述較著重的面向。依照本研究之主旨,得出以下幾項研究結果及發現:一、性別平等教育在課綱裡多屬於「間接融入關係」,即課綱幾乎不會明確要求性別平等教育內容應出現於何處。如何真正推動並傳遞性別平等教育之觀念,有賴教師透過實際教學進行引導。二、課綱及教科書文本內容著重在性U10、U3等指標,顯示高中公民與社會科對於性別平等教育議題實質內涵的呈現側重在特定幾項指標。此亦反映高中性別平等教育的推動,無法單靠公民與社會一科完成。三、教科書對性別平等教育呈現的學門安排與過去課綱規範不同:「社會」與「法律」學門的文本內容有較多現身空間;「政治」與「經濟」學門較缺乏融入接點;政治學門在選修課程教科書甚至沒有性別平等教育議題相關內容的論述出現。此外,不同版本教科書對性別平等教育論述的比重也有差異。四、教科書的性別平等教育論述以傳統兩性框架的「女性」為主要論述對象,多數案例僅針對女性議題進行探討,未脫離男女兩性平權之論述架構。而部分針對性別少數群體的討論,則多以「同志族群」為主,使其成為「弱勢中的強勢」,反映同志以外的性別少數群體仍缺乏能見度。
  • Item
    國中公民與社會教科書中原住民族議題內容之分析研究—以十二年國教108課綱版本為例
    (2022) 李旻哲; Lee, Min-Zhe
    本研究旨在探討十二年國教108課綱國中公民與社會教科書在原住民族及其文化內涵上的敘寫與呈現,透過文本分析法的方式,除了瞭解目前教科書三個版本—翰林、康軒與南一在原住民族議題內涵上的實質內容與呈現情形為何,並比較各版本彼此之間之異同外,也檢視三個版本是否皆有遵循著十二年國教108課綱對於原住民族多元文化教育的揭示,同時也試圖檢視與反思臺灣原住民族長期所遭受,且過往教科書亦不時潛藏著的扭曲、忽略、汙名化、偏見與刻板印象等現象是否在當今的教科書中已不復見。本研究發現與獲致結論如下:壹、各版本教科書在原住民族議題內容敘寫上尺有所短、寸有所長一、能提供學生思考原住民族轉型正義之基礎知能(一)能認識當代原住民族權利訴求內涵(二)能了解原住民族受外部社會衝擊的過程二、能提升學生尊重與欣賞多元文化並具備自我文化認同的信念貳、各版本教科書在原住民族議題內容呈現上大致相同、小有所異參、各版本教科書幾乎皆符合108課綱在原住民族多元文化教育上的揭示一、能尊重多元文化與族群差異並具備自我文化認同的信念二、能厚植部落意識與理解原住民族社會中部落的意義與重要性三、能追求社會正義與體察原住民族群體面臨的不公平處境四、能納入各族群歷史文化與價值觀並了解其互動關係五、能避免僅此於表淺、零碎或教條化的學習素材六、能提供學生引導提問以促進高層次思考與探究實作能力肆、各版本教科書或多或少仍存在著不平衡與不完整的原住民族再現現象本研究的建議如下:壹、對教科書編輯與作者之建議 一、應多強調原住民族與其他族群在歷史與當今時代的互動關係 二、應多加著重當代原住民族權利訴求的內涵及其發展脈絡 三、應多提供能夠接近與深度認識原住民族及其文化的機會 四、期待原住民族多元文化教育從過去的附加取向邁向轉化取向 貳、對教師教學與備課之建議 一、應增進原住民族多元文化教育的知能、素養與態度 二、應時時反思自己是否潛藏著刻板印象、偏見或微歧視的意識形態 三、應多加關注學生對於少數族群的態度價值與行為舉止 四、應讓學生能同理原住民族所面臨的不利處境 五、應多提供高層次批判思考與探究行動的機會 參、對未來研究之建議 一、在研究對象上:可以橫跨不同學習階段、領域或科目 二、在研究主題上:可以檢視教科書以外的原住民族多元文化教育 三、在研究方法上:可以搭配其他如訪談法以增加研究詮釋的觀點
  • Item
    十二年國教國中公民與社會教科書法治教育之內容分析
    (2021) 陳俊翰; Chen, Jun-Han
    中文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十二年國教國中各版本公民與社會教科書法治教育的內涵,並採取內容分析研究法為主要研究方法。 首先針對各版本教科書法治教育內容的整體編排進行分析,並觀察各版本教科書在法治教育內容整體編排上是否有明顯差異。其次,透過統整國內外文獻、九年一貫課程與十二年國教課程中法治教育的內涵,設計本研究運用的法治教育內容分析類目表,作為本研究分析教科書法治教育內容的基準。最後本研究得到研究結果如下: 一、在法治教育內容的整體規劃上,各版本間有明顯差異。 二、在法治教育內容的總數量上,各版本以「南一版」出現次數最多,「翰林   版」次之,「康軒版」則出現次數最少。 三、在法治教育內容分析的主類目上,各版本皆以「憲法基礎概念與人權」出   現的次數最多。 四、在法治教育內容分析的次類目上、「南一版」與「康軒版」以「基本權利與   人權保障」出現次數最多,「翰林版」則是以「行政法規與行政責任」出現   次數最多。 五、在法治教育內容的內容呈現上,各版本間僅在次類目「家庭暴力的防治」、   「刑罰種類與目的」,以及「身分權與家庭生活」並無太大差異外,其餘次   類目的呈現內容上均有差異存在。 最後,希望透過本研究的結果,能提供教師在進行法治教育的建議,以及提供未來從事相關研究之方向。
  • Item
    從關懷倫理學探究高中公民與社會科教科書和平教育內涵
    (2014) 黃佳蓉; Chia-Jung, Huang
    國際上,和平教育的重要性日益攀升,而從我國近年來的各種社會動盪情勢來看,也足見和平教育的必要性。但卻可發現,我國國內目前對和平教育的關注相對貧乏,其中,又以被視為是學校教育基礎的教科書中和平教育內容探討,更是付之闕如。職是之故,本研究主要以依照民國九十九年「普通高級中學必修科目公民與社會課程綱要」所編製而成的高中公民與社會科教科書,選取民間版本中的龍騰版、南一版及三民版教科書,並在參照本研究基於文獻探討所建構出的和平教育主題/領域別後,篩選出教科書中與和平教育內容最為相關的各冊課程內容,作為本研究論述分析的研究對象。本研究旨在以從關懷倫理學觀點出發的和平教育內涵架構,針對我國現行高中公民與社會科教科書中的和平教育內容,採用Foucault的論述分析法,進行「論述形構」與「論述實踐」的質性探究,以瞭解教科書中和平教育的相關陳述內容,是否存在能助友於達成和平教育理念的內涵,並在分析過程中,檢視教科書所可能存在的各種壓迫、扭曲或不正義的描繣內容及呈現方式;最後,再試圖依據本研究所發展出的和平教育內涵架構,提出可行的回應策略與建議,期盼對未來教科書中和平教育內容的撰寫提出建議與參考。
  • Item
    國中社會領域教科書階級意識型態之內容分析
    (2010) 卓佩穎; Cho Pei Ying
    本研究為第一個建立分析類目進行國中社會領域教科書階級意識型態之研究,以量化兼重質性分析的內容分析法為研究方法,檢視98學年度國中社會領域教科書之階級意識型態,研究目的為瞭解教科書文本探討之階級議題內涵,論述中所隱含的階級意識型態,並解構教科書階級意識型態的霸權宰制情形。本研究獲致之結論如下: 一、國中社會領域教科書階級議題之文本內涵 (一)相關議題探討偏重於經濟層面,貧與富最常見出現於論述中,顯示財富之擁有仍為建構階級意識型態之基礎。 (二)階級議題探討呈現支離破碎,未能有組織或系統性探討相關議題。 (三)教科書對階級相關議題僅於表象描述,未能切入問題核心進行探討。 二、國中社會領域教科書隱含之階級意識型態 (一)教科書透過人物稱謂、負面造詞、文意嘲諷或美化,呈現對勞動階級之語言偏見,並藉階級慣用詞彙形塑階級符碼,有利中上階級學習。 (二)教科書呈現出職業角色、家庭決策導向、生活型態、人格特質、社會參與以及階級關係等六種階級刻板印象。 (三)中上階級思維為論述主體,勞動階級消失於國中社會領域教科書中。 (四)教科書文本呈現階級間生活落差、文化落差、形象落差與權勢落差。 三、國中社會領域教科書階級意識型態霸權之解構 (一)中上階級意識為階級意識型態霸權之主宰 (二)教科書知識成為操縱階級之商品 (三)國中社會領域教科書成為階級再製機制
  • Item
    媒體素養教育實施之研究--以高中公民與社會科為例
    (2010) 王又禾
    本研究探析「三民版」、「南一版」、「翰林版」、「康熹版」、「龍騰版」等五個版本高中公民與社會教科書之媒體識讀課文內容;再輔以深度訪談法了解高中公民與社會科教師對於媒體素養教育與媒體識讀課文內容之看法,目的在於透過研究結論,期能作為永續發展媒體素養教育實施之參考。 研究結論涵蓋教科書及受訪教師兩方面。 在教科書部分,分別就「媒體、資訊與閱聽人」、「媒體資訊的生產」、「媒體監督與近用權」等三大議題進行內容分析與詮釋。研究結果發現:大部分版本教科書之「章節」及「標題」依照課綱編寫,但各版本教科書之課文內容差異則不小;且文本內容對高一學生可能過為艱深。 在受訪教師部分,本研究選擇五位高中公民與社會科教師進行訪談。受訪教師一致認為實際授課後,才能更進一步討論教科書內容是否需要調整;未來若有進修課程,受訪教師則希望加強「媒體近用」、「公民行動及媒體監督」等相關知能。
  • Item
    從多元文化教育觀點論國中社會學習領域教科書中之原住民族群內容
    (2006) 蔡宜倩
    本研究旨在探討教科書市場開放後,九年一貫國中社會學習領域教科書在原住民文化內涵上的呈現情形,透過內容分析法與訪談法,瞭解目前各校使用率較高的三個版本國中社會學習領域教科書中原住民教材的呈現情況。 研究者參考文獻,改編學者陳枝烈、呂枝益、游進昌等之研究分析架構,製成「國中社會學習領域教科書之原住民內涵主題類目表」與「國中社會學習領域教科書之原住民內涵主角類目表」,分別以課文「段落」以及圖片「幅」為單位進行分析,範圍包括了南一版、康軒版、和翰林版等三個版本之國中社會學習領域教科書一到六冊,共計18冊。研究結果如下: 壹、在課程設計取向與原住民教材比重上 一、各版本教科書原住民教材之課程設計採「附加模式」 二、原住民教材佔教科書的比重,各版本皆達1%以上 貳、在主題類目上 一、各版本教科書於四大主題類目的呈現略有不同 二、各版本教科書於各主題類目上的分佈情形不一 三、各版本於各主題類目上之綜合比較各有特性,各有不足 四、整體教科書偏重某些主題,教材集中在一年級 參、在主角類目上 統計結果發現,現今國中社會學習領域教科書仍是以傳統九族出現的次數為多,新增列的太魯閣族、邵族和噶瑪蘭族比例很低。 肆、在訪談分析上 本研究對教科書進行內容檢視時發現,現今社會學習領域教科書中有關原住民相關內容的設計上,仍有一些問題可以改進,將研究發現陳述如下: 一、消失不見:原住民族之人物楷模僅有莫那魯道;而事蹟只有抗日。 二、過濾與不均衡:文化接觸以漢族為主軸;台灣開發過程中原住民族扮演配角。 三、支離破碎與孤立:原住民族之文化內涵展現表淺;祭典呈現,流於走馬看花。 四、違反真實:族群歷史未能反映真實衝突;未見對原住民社會困境之分析。 五、其他:原住民族十二族群,未能皆提及;教材內容,集中於歷史科目。 六、經由訪談後,發現教科書會呈現上述問題之因,歸納有以下幾點: (一)缺少原住民相關史料 (二)受限於編輯方式 (三)避免爭議的心態 (四)不自知的漢族立場價值判斷 (五)侷限人口比例的思維 根據研究結果,提出以下建議: 壹、對未來教科書編寫原住民相關教材之建議 一、善用多元化的編撰技巧 二、依據各科性質匯入適合主題 三、課程目標應與多元文化教育做結合 四、加入以往較少論述的題材 五、建立編輯原住民題材資料庫 六、定期檢視教科書並修正 七、對本研究之發現加以改善 貳、對後續研究之建議 一、研究對象 (一)後續研究者可對國小加國中的部分進行探究,以達九年一貫課程的精神;並可擴大研究範圍,使教材分析更加完整。 (二)後續研究者亦可對其他的學習領域,進行研究;或是探討多元文化教育的其他主題。 二、研究方法 後續研究者可以運用其他研究方法,以進一步瞭解教科書實際運用層面的相關問題。 三、研究工具 可擴大相關文獻的分析,邀請學者專家參與討論,研發更為完整詳細的類目表,使教科書的分析能更趨於客觀與周延。
  • Item
    國中社會學習領域教科書中世界公民教育內涵分析
    (2013) 朱佳俐
    本研究旨在分析探討我國國中社會學習領域教科書中南一版、康軒版及翰林版三個版本呈現世界公民教育內涵的情形及差異。為達成研究目的,本研究採取內容分析法,首先參酌相關文獻及專家意見,建立本研究主題之類目表,將世界公民教育分為「世界公民教育的知識與理解」、「世界公民教育的價值觀與態度」及「世界公民教育的技能與實踐」三大主類目,其中再分成14項次類目及36項子類目,進而分析一百零一學年版社會學習領域教科書中世界公民教育內涵。 本研究獲致結論如下: 一、 各版本內容在世界公民教育三項主類目的呈現情形,皆以「知識與理解」類目呈現次數最多;「技能與實踐」類目呈現次數最少 二、 各版本在主類目「知識與理解」中,皆偏重「全球史地」、「社會正義與人權」及「環境永續發展」的內容呈現;而在「反全球化」及「全球疾病與防治」方面所佔比重最低。 三、 各版本在主類目「價值觀與態度」中,皆偏重「關心地球環境」、「關注生態永續發展」、「關心人權實施狀況」及「關懷弱勢族群」的內容呈現;而在「關注貧富差距」、「認同自己全球公民身份」及「相信人類可以改變的信念」方面所佔比重最低。 四、 各版本在主類目「技能與實踐」中,皆缺乏「具備跨國界合作能力」的相關內容呈現,且在「批判思考能力」及「媒體識讀能力」方面所佔比重極低。 根據上述的研究結果提出相關建議,以作為教科書編撰及未來研究的參考
  • Item
    國中社會學習領域教科書人權教育之內容分析研究
    (2014) 曾亭勻
    本研究旨在藉由人權教育議題能力指標為主軸,分析現行國中社會學習領域教科書中,對人權教育議題內涵的選擇與詮釋,以瞭解人權教育議題於國中社會學習領域課程中融入之情形,並藉以推論人權教育在國中教育之落實現況。本研究採用內容分析法,研究對象為:南一書局、康軒文教事業有限公司、翰林出版事業有限公司所出版之教科書,自第一冊至第六冊共計18冊。茲歸納研究結果如下: 一、 現行國中社會學習領域教科書中56.86%的課別有設計融入人權教育議題能力指標。 二、 現行國中社會學習領域教科書中,將人權教育議題能力指標融入在「歷史」主題比例最高。 三、 現行國中社會學習領域教科書中,融入「人權的內容」學習軸比例高於「人權的價值與實踐」學習軸。 四、 現行國中社會學習領域教科書中,同一學習軸下,被設計融入的人權教育議題能力指標具有集中現象。 五、 國中社會學習領域教科書中,能多元運用各種方式呈現人權教育議題能力指標之內涵。 六、 教科書在能力指標融入上有其限制,致使某些能力指標被忽視。 七、 社會學習領域教科書中,詮釋人權教育議題能力指標的適切性僅達65%。 依據上述之研究結果,本研究提出建議以供未來教科書編輯者、教師及未來相關研究之參考。
  • Item
    桃園縣國中綜合活動學習領域教師教科書使用行為之研究
    (2011) 管曉真; Kuan Hsiao Chen
    本研究旨在了解桃園縣國中綜合活動學習領域教師教科書使用現況、使用意見及分析影響教師教科書使用行為之因素。本研究採問卷調查法,針對99學年度任教於桃園縣綜合活動領域教師進行普查,以研究者編製「桃園縣國中綜合活動學習領域教師教科書使用行為調查問卷」為研究工具,共計發出267份問卷,回收率88%,可用率97%,問卷回收後進行統計與分析,並以立意取樣5位現職教師作半結構式訪談,針對教科書使用行為情形蒐集資料,以輔助量化資料之不足。最後根據研究發現提出具體建議提供各界參考。 本研究結果如下: 一、綜合活動教科書使用現況 目前在桃園縣各學校使用教科書的現況,大多數為「購買或使用回收教科書」最多,佔93.5%;而教師使用教科書時機以「課前教學準備用」比例最高;教師使用綜合活動教科書方式以「選擇並調整教科書內容」佔最多數;教師使用教科書授課之使用比例以「有時(40-59%)」佔最多數;教師使用教科書最主要的原因為「節省自編課程的時間」、「有助於統整課程實施」、「符合課程綱要的課程目標」等;教師安排教學單元順序的原因為「調整課本的單元順序」最多;教師決定各單元教學節數的方式最多為「依據實際的教學情況作調整」;對於非教學專長之單元處理方式最常見為「參考教師手冊及書籍,補充相關知識」。 二、綜合活動教科書使用意見 目前桃園縣綜合活動教師對教科書的「出版特性」最滿意,而「使用需求」較不滿意。 三、影響教師教科書使用行為之因素 以「教師因素」最具影響力,其次為「學生因素」,而以「教科書因素」、「情境因素」較不具影響力。 最後依據研究結果歸納之結論,分別對教科書編輯者、綜合活動教師以及後續相關研究者提出具體參考之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