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20
學院 | ||||
日期 | 名稱 | 日期 | 學程名稱 | |
學士班 | 四十四年六月設立 | 教育學院 | 四十四年八月設立 | 童子軍教育專修科(44-58) Department of Scouting Education 中文學位名稱:教育學副學士 英文學位名稱:Associate Bachelor of Education |
五十七年八月改制 | 公民訓育學系 Department(Graduate Institute) of Civic Education 中文學位名稱:教育學 學士 英文學位名稱:Bachelor of Education 簡 稱:B.Ed. |
|||
七十八年八月更改英文系名 | 公民訓育學系 Department(Graduate Institute) of Civic and Moral Education 中文學位名稱:教育學 學士 英文學位名稱:Bachelor of Education 簡 稱:B.Ed |
|||
九十一年八月更名採行系所合一 | 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Department of Civic Education and Leadership 中文學位名稱:教育學 學士 英文學位名稱:Bachelor of Education 簡 稱:B.Ed. |
|||
碩士班 | 七十九年八月設立 | 成立碩士班 Graduate Institute of Civic and Moral Education 中文學位名稱:教育學 碩士 英文學位名稱:Master of Education 簡 稱:M.Ed. |
||
博士班 | 八十九年八月設立 | 成立博士班 Graduate Institute of Civic and Moral Education 中文學位名稱:教育學 博士 英文學位名稱:Doctor of Philosophy 簡 稱:Ph. D. |
Browse
18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大學生參與社會責任計畫個人因素、學習投入經驗與永續發展素養之關係研究(2021) 李佳親; Lee, Jia-Chin本研究旨在探討大學生個人因素、學習投入經驗及永續發展素養的關係,個人因素包括:生理性別、年級、目前就讀學院、參與志工經驗與選修課程數量;學習投入經驗因素包括:認知投入、情感投入與行為投入;永續發展素養因素包括:系統思考能力、預想未來能力、理解行動的規範與價值、策略能力、協作能力、批判思考能力、自我覺察能力、解決問題能力。研究對象為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曾於108學年度至109學年度選修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之相關課程的學生,運用描述統計、獨立樣本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積差相關分析以及多元迴歸分析統計方法,探究大學生參加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相關課程,學習投入經驗與永續發展素養之間的關係與影響。本研究結果歸納分述如下:一、學習投入經驗表現以「行為投入」面向平均得分最高,其次為「情感投入」面向與「認知投入」面向。二、永續發展素養各面向以「理解行動的規範與價值」平均分數最高,其次依序為「系統思考能力」、「協作能力」、「預想未來能力」、「解決問題能力」、「策略能力」、「批判思考能力」、「自我覺察能力」。三、不同個人因素中,參與志工經驗、選修課程數量對於學習投入經驗與永續發展素養有顯著差異。四、皮爾森積差分析發現,大學生學習投入經驗與永續發展素養呈正相關。五、多元迴歸分析發現,大學生個人因素、學習投入經驗對永續發展素養解釋力部分,在系統思考能力方面達31.1%解釋力、預想未來能力方面達29.5%解釋力、理解行動的規範與價值方面達16.1%解釋力、策略能力方面達48.5%解力、協作能力方面達37.9%解釋力、批判思考能力方面達17.6%解釋力、自我覺察能力方面達36.2%解釋力,以及解決問題能力方面達28.9%解釋力。本研究最後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建議包括: 一、 對大學生提升個人永續發展素養建議:積極參與志工機會,從服務中反思學習經驗、增加選修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之相關課程、重視並認真投入課程內容與活動。 二、 對教師培養學生永續發展素養建議:注重並激勵學生各方面學習投入經驗、課程增加實際操作活動內容、未來課程內容設計增加培養學生對「批判思考能力」與「自我覺察能力」的提升。 三、 對未來永續發展素養相關研究,分別提出研究變項、研究對象與研究方法建議。Item 大學生參與社團之個人因素、社團滿意度與生活適應關係研究-以輔仁大學社團學生為例(2020) 黃紹喻; Huang, Shao-Yu本研究旨在探討大學生參與社團之個人因素、社團滿意度與生活適應之關係,採用問卷調查法,以「大學生參與社團滿意度與生活適應問卷」作為研究工具;量表分為個人基本資料、社團滿意度量表、大學生生活適應量表等三個部分,其中個人因素包含性別、年級、就讀學院別、社團參與屬性、社團擔任職務、社團每週參與時數;社團滿意度包含社員關係、學校行政、工作挑戰與組織經營;生活適應則是包括目標適應、學習適應、情緒適應、社會適應等四個因素。 研究對象為私立天主教輔仁大學參加社團與學生自治組織之學生共371人。其中男性166人,女性205人。統計方法包括描述性統計、獨立樣本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積差相關及多元迴歸分析。研究結果歸納如下: 一、社團滿意度中,社員關係平均分數最高,工作挑戰與組織經營則最低。 二、生活適應中,目標適應、學習適應平均分數最高,情緒適應則最低。 三、不同年級、就讀學院別、社團每週參與時數對社團滿意度有顯著差異。 四、不同年級、就讀學院別、社團屬性、社團職務、社團每週參與時數對生活適應有顯著差異。 五、社團滿意度各項因素與生活適應各項因素具有顯著的中度相關。 六、大學生個人因素對於社團滿意度有部分顯著影響關係,所有因素對於生活適應解釋力為13.5%至16.3%。 七、大學生個人因素、社團滿意度對於生活適應有部分顯著影響關係。所有因素對於生活適應解釋力為14.1%至28.8%。 本研究根據以上結果,針對學校單位、社團相關人員及後續研究提出建議。 對學校單位、社團相關人員的建議為(一)促進社團滿意度提升大學生的生活適應,(二)結合學校行政與各系所資源輔導社團,加強學生生活適應。最後,對後續研究提出建議。Item 大學生海外服務經驗與課外學習核心能力之關係研究-以北區大專校院為例(2020) 簡尹庭; Chien, Yi-Ting本研究旨在探討大學生海外服務經驗與課外學習核心能力之關係,採用問卷調查法,以「大學生海外服務經驗與課外學習核心能力問卷」作為研究工具;量表分為個人背景、海外服務經驗量表、課外學習核心能力量表等三部分,其中個人背景包括包括性別、年級、學院類別、學校性質、社團參與經驗、曾擔任社團最高職務、海外服務時數、海外服務地區、海外服務類型等九項;海外服務經驗包括團隊支持與服務準備、多元互動與服務承諾、協同合作、反思覺察等四面向;課外學習核心能力則包括批判思考與問題解決能力、創新創造與團隊合作能力、國際視野與人際關係能力、溝通表達能力等五面向。 研究對象為就讀北區大專校院且108年度暑假或109年度寒假參與海外服務的大學生,共404人 其中男性151人,女性253人。統計方法包括描述性統計、獨立樣本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積差相關及多元迴歸分析。 研究結果如下: 一、在海外服務經驗,團隊支持與服務準備平均分數最高,協同合作則最低。 二、在課外學習核心能力提升程度,正向態度與終身學習能力平均分數最高,批判思考與問題解決能力平均分數最低。 三、不同性別、年級、學校性質、海外服務地區及海外服務類型對於海外服務經驗有顯著差異。 四、不同性別、社團參與經驗、社團曾擔任最高職務、海外服務地區及海外服務類型對於課外學習核心能力提升程度有顯著差異。 五、海外服務經驗與課外學習核心能力提升程度具有顯著的中度相關。 六、大學生個人背景因素、海外服務經驗對課外學習核心能力具有解釋力。 (一)正向態度與終身學習能力面向:人文教育與傳播藝術領域高於資訊科學、 農學、醫藥衛生及服務領域、海外服務天數在31天以上高於20天內,且團隊支持與服務準備、反思覺察亦為顯著預測因素,解釋力達81.1%。 (二)批判思考與問題解決能力面向:男性高於女性、人文教育與傳播藝術領域及社會科學、商業及法律領域高於資訊科學、農學、醫藥衛生及服務領域、無社團經驗高於有社團經驗、非亞洲地區高於亞洲地區,且多元互動與服務承諾、反思覺察亦為顯著預測因素,解釋力達59.1%。 (三)創新創造與團隊合作能力面向:低年級高於高年級、人文教育與傳播藝術領域高於資訊科學、農學、醫藥衛生及服務領域、無社團經驗高於有社團經驗,且團隊支持與服務準備、多元互動與服務承諾亦為顯著預測因素,解釋力達81.8%。 (四) 國際視野與人際關係能力面向:團隊支持與服務準備、反思覺察為顯著預測因素,解釋力達79.4%。 (五) 溝通表達能力面向:人文教育與傳播藝術領域高於資訊科學、農學、醫藥衛生及服務領域、無社團經驗高於有社團經驗,且團隊支持與服務準備、多元互動與服務承諾、協同合作、反思覺察亦為顯著預測因素,解釋力達73.1%。 (六) 整體課外學習核心能力:低年級高於高年級、無社團經驗高於有社團經驗、非亞洲地區高於亞洲地區,且團隊支持與服務準備、多元互動與服務承諾、反思覺察亦為顯著預測因素,解釋力達39%。 本研究依據以上結果,並針對學校單位、大學生及後續研究提出建議:(一)對學校單位之建議:重視學生之海外服務經驗、強化團隊成員間的互動機制與反思引導;(二)對大學生之建議:積極參與服務活動,累積服務經驗、加強對海外服務的認識,瞭解相關議題。最後,對後續研究對象、方法、內容等面向提出之建議。Item 大學生校園投入經驗與就業力發展關係之研究-以北部私立大學為例(2019) 蕭宇芳; Hsiao, Yu-Fang本研究旨在探討大學生校園投入經驗與就業力發展的關係,採用問卷調查法,以「大學生校園投入經驗與就業力發展量表」作為研究工具;量表分為個人基本資料、校園投入經驗量表及就業力發展量表等三部分,其中個人因素包括性別、就讀年級、就讀學院領域、住宿情形、社團參與情形及工讀經驗;校園投入經驗包括學術投入及非學術投入(人際投入、課外活動參與經驗);就業力則是包括工作責任紀律、持續學習能力、問題解決能力、創新能力、溝通表達能力、團隊合作能力、抗壓性、職涯規劃能力及領導能力等九大因素。 研究對象為北部八所私立大學高年級生,共572人,其中男性225人,女性347人。統計方法包括描述性統計、獨立樣本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積差相關及多元迴歸分析。研究結果如下: 一、校園投入經驗中,人際投入平均分數最高,課外活動參與經驗則最低。 二、就業力發展中,工作責任紀律平均分數最高,職涯規劃能力平均分數最低。 三、不同性別、就讀年級、就讀學院領域、住宿情形、社團參與情形及工讀經驗對於校園投入經驗有顯著差異。 四、不同性別、社團參與情形及工讀經驗對於就業力發展有顯著差異。 五、校園投入經驗各項因素與就業力發展各項因素具有顯著的中度相關。 六、大學生校園投入經驗中,「學術投入」、「人際投入」對所有就業力都有顯著的正向關係,而「課外活動參與經驗」除工作責任紀律外,對於其他就業力均有顯著正向關係。所有因素對於就業力發展解釋力為19.4%至32.8%。 本研究依據以上結果,並針對學校相關單位、大學生及後續研究提出建議。對學校相關單位建議為(一)發展多元課外活動方案,以提高校園投入經驗,(二)幫助大學生瞭解社會趨勢,以面對未來就業發展及(三)結合學生事務處各單位及系所資源,加強學生就業力發展;對大學生方面建議為(一)積極參與校園活動,累積校園投入經驗,(二)加強師生互動,增進學術投入及(三)加強與社會連結,瞭解社會趨勢。最後,對後續研究提出建議。Item 影響大學生學習成果路徑模式之研究─以「台灣高等教育資料庫」大三學生為例(2010) 黃世雄; Shih-Hsiung Huang本研究旨在探討大學生學習成果及其相關因素之關係,並驗證影響大學生學習成果之路徑模式。主要研究目的,包括:一、瞭解大學生學習成果及其相關因素。二、分析大學生學習成果及其相關因素之概況。三、探討大學生學習成果及其相關因素之關係。四、驗證影響大學生學習成果之路徑模式。五、歸納研究發現,作成結論,提出對高等教育的建議,以及對後續研究的建議。 依據研究目的,本研究首先透過文獻探討,以瞭解大學生學習成果及其相關因素之關係;其次,運用「台灣高等教育資料庫」94學年度大三學生問卷調查資料進行本土資料之分析,以驗證影響大學生學習成果之路徑模式。本研究運用SPSS 12.0版及LISREL8.72版電腦統計套裝軟體進行資料分析,分析方法包括:描述性統計分析、項目分析、因素分析、結構方程模式分析。 本研究主要發現如下: 一、大學生學習成果可分為學業成果、技能成果、情意成果、期望成果。 二、影響大學生學習成果之相關因素,可分為輸入因素含學校結構特性、家庭社經地位,及環境因素含學校環境知覺、人際投入程度、學術投入程度。 三、大學生學習成果的概況,學生自評之技能成果未達理想,學業成果與情意屬理想,期望成果則自評最為理想。 四、影響大學生學習成果相關因素的概況,學校環境知覺、人際投入程度與學術投入程度屬尚可,但均需加強。學校環境知覺最需加強學生事務、學生宿舍、行政支援與生活機能,人際投入程度需加強師生關係,學術投入程度則需加強主動學習。 五、學校結構特性為公立、師生比與住宿比愈高、家庭社經地位愈高、學校環境知覺愈滿意、人際投入程度愈高、學術投入程度愈高,大學生學習成果愈佳。 六、學校結構特性與家庭社經地位,透過學校環境知覺、人際投入程度與學術投入程度的中介作用,間接影響大學生學習成果。 七、學校環境知覺、人際投入程度與學術投入程度是影響大學生學習成果的主要變項。人際投入程度對大學生學習成果最具影響力,學校環境知覺居其次,學術投入程度僅對學業成果具影響力。 八、人際投入程度對學術投入程度的影響力最大,學校環境知覺對人際投入程度及學術投入程度的影響力亦大,學校結構特性與家庭社經地位對學校環境知覺、人際投入程度及學術投入程度的影響力不大。 最後,本研究歸納研究發現,作成結論,提出對高等教育的建議,以及對後續研究的建議。Item 師範大學學生生涯決定歷程研究(2010) 吳明潔本研究旨在探討師範大學學生生涯決定的歷程,以及影響他們生涯決定歷程的相關因素,並依據研究結果提出建議,以作為相關單位規畫有效生涯輔導措施的參考。 本研究設計為質性研究取向,研究參與者為北部某綜合型師範大學大三或大四學生,共十位,運用半結構式訪談進行資料收集,並以質性分析整理資料,且運用研究參與者檢核、同儕檢視以及厚實敘寫增加研究信實度。 研究結果發現研究參與者生涯決定的歷程首先在「選擇師大與就讀科系」方面,包括入學前的「多重因素」、「父母教養方式」和「興趣」,入學後面對「轉換學校、學系或修不修教程」的選擇,有些學生「因為興趣,曾經考慮重考或轉系」,也有些「參加甄選教育學程的過程,確立自己的生涯目標」或「認清自己與現實,決定不從事教職」,且受到「課程與課外互動」的影響,形成他們目前「堅持走出的路」,包括「許下未來承諾,築夢踏實」、「雙頭並進,取得最佳位置」、「專業在手,未來就業無限寬廣」和「還有時間探索多面向的可能性」。 影響本研究參與者的生涯決定的「課程與課外互動」因素,包括「透過課程的學習,更加了解自己的興趣與未來的方向」、「師生互動提供建議與激發熱情」、「課外活動的參與,補足正式課程中較少培養的生涯技能」和「缺乏與學校行政單位的互動」;而促使本研究參與者堅持走下去的力量包括「個性、興趣和價值觀」、「生活經驗的累積」和「他人的支持與信仰」。 最後,本研究基於研究結果,對學校相關輔導單位的建議,包括強化學校行政單位與學生之間的互動以及增進師生關係與落實導師輔導功能;對課程與教學的建議,包括藉由課程與教學促進師生互動與開設生涯規劃的課程;對大學生的建議,包括透過課程與課外活動探索自我興趣與建立生涯目標,以及善用學校生涯輔導資源建構生涯藍圖並付諸實踐;在進一步研究方面,建議擴大研究參與者的範圍,並增加參與觀察、行動研究、縱貫追蹤等多元的研究方法。Item 大學生家庭背景、入學特質、校園經驗與學習成果之研究(2011) 張凱婷本研究旨在探討大學生家庭背景、入學特質、校園經驗與學習成果之關係。其中家庭背景包含父親教育程度、母親教育程度、父親職業、家庭年收入等,入學特質包含教育期望、自我效能、受重視與邊緣感、目標發展、人際關係、自我認同、情緒管理等,校園經驗包含學習態度、閱讀經驗、思考廣度、師生互動、同儕互動、社團參與等,學習成果包含學業成就與多元能力。 研究方法為次級資料分析法,運用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與評鑑中心建置的「台灣高等教育資料庫」中,均有填答92學年度大一問卷與94學年度大三問卷的調查資料進行分析,共8,773人,包含一般公立大學3,050人、一般私立大學生5,723人為研究對象。本研究統計方法包括描述性統計、皮爾遜相關分析與結構方程模式等。研究結果歸納如下: 一、本研究大學生校園經驗需加強社團參與、師生互動與思考廣度,多元能力發展亦需提升。 二、本研究大學生家庭背景、入學特質、校園經驗與學習成果之間多呈現正向關係,而家庭年收入與學習態度、學業成就的關係則呈現負向關係。 三、本研究模式適配度良好,模式中所有直接影響效果均達顯著水準,且入學特質變異量的解釋力為1%,校園經驗變異量的解釋力為29%,學業成就的解釋力為2%,多元能力變異量的解釋力為52%。 四、家庭背景對於入學特質、校園經驗、學習成果有顯著的直接影響。 五、入學特質對於校園經驗、學習成果有顯著的直接影響。 六、校園經驗對學習成果有顯著的直接影響。 七、家庭背景會透過入學特質、校園經驗對於學業成就有顯著的間接影響。 本研究根據以上結論,對高等教育建議包括:一、重視學生家庭背景差異對校園經驗與學習成果的影響;二、瞭解大一特質,規劃新生定向輔導,協助學生成功適應與發展;三、豐富大學生校園投入經驗,增進學生學習與發展。另外,也進一步對研究對象及研究方法提出未來相關研究建議。Item 台灣大學生的墮胎知識、態度與健康照護服務需求(2011) 楊季華; Yang, Chi-Hua本研究之目的主要在瞭解大學生之墮胎知識、態度與健康照護服務需求;分析比較台灣不同背景變項大學生之墮胎知識、態度與照護服務需求之差異情形;並進一步探討大學生的墮胎知識與墮胎態度的相關情形;最後探究大學生之人口統計變項、墮胎知識與墮胎態度對健康照護服務需求之預測力。 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對象為全國25所大學955名學生,研究工具為「大學生的墮胎知識、態度與健康照護服務需求」問卷。問卷內容分為四個部分,第一部分為「墮胎態度」,包含:胎兒權、女性生殖自由、母胎關係、良知、胎兒道德地位階段、硬理由和軟理由等七面向;第二部分為「墮胎知識」,包含:受孕、墮胎方法、安全墮胎;和墮胎法律等四面向;第三部分為「健康照護服務需求」,包含墮胎前考慮階段、墮胎後復原階段二面向;第四部份為「個人基本資料」。調查所得資料以描述性統計、t考驗(t-test)、多變量變異數分析(MANOVA)、皮爾森積差相關分析、多元逐步回歸分析相關分析等統計方法進行分析,得到以下結論: 一、大學生對墮胎知識瞭解程度由高至低依序分別為:「墮胎法律」、「墮胎方法」、「安全墮胎」和「受孕」知識。 二、大學生對墮胎態度贊同情形由高至低依序分別為:「硬理由」、「良知」、「女性生殖自由」、「軟理由」、「母胎關係」、「胎兒權」和「胎兒道德地位階段」。 三、大學生對「墮胎前考慮階段」和「墮胎後復原階段」兩個階段的健康照護服務之需求,幾乎同等重要。 四、大學生的墮胎知識因性別、年級、學群背景、不同修習課程或聽過相關演講、家庭社經地位、男女朋友交往經驗、性經驗、聽聞大學同儕墮胎經驗之不同而有差異,但在學校所在地、學校宗教屬性、宗教信仰虔誠度、墮胎經驗等方面則未達顯著差異。 五、大學生的墮胎態度因性別、年級、學群背景、不同修習課程或聽過相關演講、學校所在地、學校宗教屬性、家庭社經地位、宗教信仰虔誠度、男女朋友交往經驗、性經驗、聽聞大學同儕墮胎經驗之不同而有差異,但不因墮胎經驗而有顯著差異。 六、大學生的墮胎知識與墮胎態度有顯著正相關。 七、大學生個人背景變項中的「墮胎經驗」和「家庭社經地位」對「整體健康照護服務需求」有預測力。 八、墮胎態度中之「硬理由」、「胎兒權」、「母胎關係」、「良知」、「胎兒道德地位階段」、「女性生殖自由」對「整體健康照護服務需求」有預測力。 本研究依據研究結論,提出對大學生、學校、教育行政主管機關及後續研究之建議。Item 大學生全人教育之參與經驗與素養發展關係研究:以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為例(2015) 蔡昕璋; Tsai, Hsin-Chang本研究旨在探討大學生全人教育之參與經驗與素養發展之關係,研究問題包括:(一)國內外大學全人教育的重要理念與實施方式為何?(二)本研究大學生參與正式課程、非正式課程、潛在課程之全人教育經驗為何?不同個人因素的大學生全人素養是否有顯著差異?以及(三)本研究大學生個人因素、全人教育參與經驗與素養發展之關係為何?最後,提出未來在大學校園中促進學生全人發展的建議,提供師生及行政人員參考。 研究方法以量化為主,質化為輔。量化研究運用問卷調查法,以校園衝擊理論等為基礎編製問卷,其中個人因素包括性別、學院、年級、家庭背景、住宿情況、工讀經驗、宗教信仰、志願服務經驗、學業成績以及健康狀況,全人教育參與經驗包括正式課程(學習態度、學習滿意度)、非正式課程(學術相關活動、藝文相關活動、身心成長活動參與經驗)以及潛在課程與校園文化(學校支持系統、校園環境氛圍、師生互動、同儕關係滿意度)的參與經驗,全人素養包括國際視野、創新領導與問卷解決、社會關懷與公民實踐、美感體驗與品味生活、多元文化、環保意識、主動探究、溝通表達與團隊合作、健康管理、批判反思、科學思辨、人文涵養、資訊素養、靈性思維、終身學習。 研究對象為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大學部學生,採取分層比例抽樣,取樣人數為640人。質化研究則針對量化研究發現的問題,透過深度訪談加以釐清:(一)學生心目中的全人素養有哪些?(二)比較強的素養,是受到哪些個人或校園因素影響?(三)比較弱的素養,是受到哪些個人或校園因素影響,並且希望學校提供什麼樣的資源與幫助?訪談對象乃依據問卷調查結果,選取13位學生進行訪談。 本研究結果發現: 一、歸納國內外全人教育理念,發現臺灣與中國重視個人達到五育均衡發展,歐美及日本強調全宇思維的永續樂活精神。臺灣全人教育的理念可分為「德、智、體、群、美五育均衡」、「生命、生活、生涯三生教育實踐」、「天、人、物、我的和諧關係」以及「身、心、靈健全整合」四大向度。 二、國內、外均透過博雅教育或通識教育課程,作為達成全人教育主要途徑之一,並透過正式課程、非正式課程與潛在課程進行方案或環境規劃。 三、大學生個人因素,以t檢定與ANOVA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在全人素養中的差異,發現性別、學院、年級、住宿經驗、工讀經驗達顯著差異,其中校外工讀經驗對全人素養的負面影響較大。 四、 透過多元迴歸分析,探討個人因素對於全人教育參與經驗的解釋力,發現個人因素對於正式課程參與經驗解釋力為25.2%、非正式課程參與經驗解釋力為15.6%、潛在課程與校園文化解釋力為23.1%,其中學院、年級、住宿經驗、工讀經驗、學業成績、健康狀況皆具解釋力,其中又以學院及健康狀況的影響最大。 五、透過階層迴歸分析,探討個人因素、全人教育參與經驗對於全人素養的整體解釋力為35.8%,其中學院、年級、健康狀況、學習態度、學習滿意度、藝文相關活動、身心成長活動、學校支持系統、校園環境氛圍、師生互動、同儕關係皆具顯著解釋力,其中又以潛在課程的經驗影響最大。透過逐步迴歸分析,發現「師生互動」、「同儕關係」、「藝文相關活動」、「身心成長活動」以及「健康狀況」是影響全人素養最重要的因素。 六、質性訪談包括學生對於全人素養與影響因素的看法,結果歸納如下: (一)學生認為全人素養,應包含「生活知能與生活管理」、「專業知識技能」以及「家庭關係經營」。 (二)學生認為全人教育參與經驗中,特別是正式課程中的通識課程、體育課程、服務學習課程,非正式課程中的社團活動、身心成長活動,以及潛在課程中的師生互動、同儕關係格外重要。 (三)不同主修領域的同學,對於通識教育的看法不同;且不同校區資源分配不均,影響學生全人教育參與經驗及滿意度,亦會影響全人素養。Item 大學生住宿生活適應相關因素研究--以國立台灣大學為例(2005) 李毓璱; Lee,Yu-Se本研究旨在探討大學生住宿生活適應之相關因素,瞭解大學生住宿生活適應的現況、探究大學生對宿舍社會氣氛的知覺狀況、比較不同個人因素、宿舍環境因素的住宿學生在生活適應、宿舍社會氣氛知覺的差異情形、探討住宿生活適應與宿舍社會氣氛知覺的關係,依據問卷發現及研究結果提出建議,供學生事務單位作為宿舍輔導、寢室分配之參考,以增進住宿學生的住宿品質。 本研究採用調查研究法,研究工具係參考專家學者相關問卷與研究者的學生事務工作經驗改編而成之「住宿生活適應與宿舍社會氣氛知覺調查」問卷,以台灣大學大學部住宿學生為研究對象,有效問卷為602份。問卷分為四部份,第一部分為住宿生活適應,包括人際交往、生活狀況、情緒適應、住宿適應、學習適應等五個向度,第二部份為宿舍社會氣氛知覺,包括參與、支持、獨立、傳統社會取向、競爭、學業成就、知識、秩序與組織、學生自主權、改革等十個向度,第三部份為開放性問答題,依學生個人的住宿經驗填答。第四部份為學生基本資料,包含個人因素(性別、年級、學院、身分、家庭居住地區、家庭社經地位、住宿時間長短、宿舍自治參與程度)及宿舍環境因素(宿舍別、寢室人數、門禁管制與否)二類。 本研究綜合歸納六點結論:一、台灣大學大學部住宿學生在住宿生活適應上以「人際交往」適應最好,較差的是「住宿適應」。二、台灣大學大學部住宿學生較能知覺宿舍具備「獨立」、「支持」、「改革」氣氛,而不具備「競爭」、「傳統社會取向」、「知識」、「學業成就」氣氛。三、台灣大學大學部住宿學生依個人因素(性別、年級、住宿時間長短、自治參與程度)、宿舍環境因素(宿舍別、門禁管制與否)不同,在生活適應上各向度有差異。四、台灣大學大學部住宿學生依個人因素(性別、年級、身分、家庭居住地區、住宿時間長短、自治參與程度)、宿舍環境因素(宿舍別、寢室人數、門禁管制與否)不同,在宿舍社會氣氛各向度的知覺上有差異。五、住宿生活適應與宿舍社會氣氛有顯著相關。六、學生認為住宿生活中最難以適應的是與室友作息時間不同、個性不同而無法相處與溝通,因此未來應以開放自由選擇室友方式及加強輔導人力;並積極舉辦活動,以促進住宿生相處融洽與宿舍的向心力,來改善宿舍氣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