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史研究所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47

沿革、宗旨與現況

本所於2004年配合國家本土化政策發展而成立,目標是培養具備本土關懷及國際視野的臺灣文史人才及優良師資。目前有5名專任教師及多位知名兼任教師。平均每年收15位台灣學生以及數名外籍生,外籍生以日本學生居多。目前共有50名左右在學學生。

國際交流

本所與多所國外大學訂有交流協訂。最受同學歡迎的是每年與日本山形大學的交流。寒假期間臺灣同學赴日本東北的山形大學,學習日本歷史、文化、街頭參訪、滑雪體驗。暑假則在臺灣接待山大同學。與廣島大學,有每年暑假的密集課程,也可以修習雙聯學位。其他也有歐美各國半年或一年的交換活動,提供學生多元學習管道。

課程及活動特色

好吃、好玩、各式各樣豐富的課程內容,閱讀史料、歷史思辨、有效表達,進得了檔案館出得了田野,還能寫出得奬論文。課外辦理各種演講及學術研討會,把全世界重要臺灣史研究者請到教室。

如何入學

1.甄試入學:每年約9月報名,11月面試,準備研究計畫。通過者可提早於2月入學。

2.筆試入學:每年約12月報名,3月筆試,提供考試參考書目。

如何畢業

修畢規定的課程及參加學術活動外,須完成碩士論文。碩士畢業論文有多元選擇,可以撰寫學術論文,約3-6萬字。也可以用紀錄片、歷史小說、教案設計策展等多元形式。

News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3 of 3
  • Item
    日治時期《臺灣教育會雜誌》(1901-1911)研究
    (2015) 周百合; CHOU, Pai-Ho
    日本統治臺灣以後,建立起近代教育體系,用以培養適合殖民地統治的「新人種」。然而,日本統治者的教育意圖,要如何傳遞給實際從事教育、在第一線的教師呢?由臺灣教育會所發行的機關誌──《臺灣教育會雜誌》及《臺灣教育》,是考察此問題的重要切入點。 由於《臺灣教育會雜誌》是臺灣教育會所發行的機關誌,當然也必須看到組織,另外還有當時的總督府以及臺灣教育,由總督府、臺灣教育會、臺灣教育三者各自在雜誌中所反映的內容,以及釐清雜誌中究竟是誰在發言,分析雜誌中所呈現的各個面向,掌握當時的政策或實際教學狀況,以從中了解當時社會、教育界所關注的焦點,也希望更進一步看到雜誌中的臺灣,是一個怎樣的臺灣?或者說雜誌本身呈現出了一個怎樣的臺灣?是本文希望達成的目標。 由於本文希望可以對雜誌有全盤的認識,藉此分析臺灣教育會在日治初期的立場、想法及當時教育界的主要觀點,因此本文將根據雜誌中的文章內容分為若干類別,加以統計後,進行分析。在章節安排上,首先,第一章為緒論,說明研究動機、研究方法、章節架構及相關研究回顧。第二章從總督府的學事行政組織、發展以及臺灣教育會的流變,分析臺灣教育會與總督府之間的關係,藉以究明臺灣教育會的定位。第三章則是透過《臺灣教育會雜誌》中最重要的「論說」類,將文章、作者及其出身加以分類、統計,以探討雜誌中的言論取向。第四章將焦點放回教育現場,透過雜誌中「實驗調查」,了解當時教學的實況及相對於「論說」以外的想法。最後總結出該雜誌本身的定位與功能。
  • Item
    科學與物質文化
    (2009/08-2010/07) 范燕秋
  • Item
    科學與視覺文化
    (2008/08-2009/07) 范燕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