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史研究所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47

沿革、宗旨與現況

本所於2004年配合國家本土化政策發展而成立,目標是培養具備本土關懷及國際視野的臺灣文史人才及優良師資。目前有5名專任教師及多位知名兼任教師。平均每年收15位台灣學生以及數名外籍生,外籍生以日本學生居多。目前共有50名左右在學學生。

國際交流

本所與多所國外大學訂有交流協訂。最受同學歡迎的是每年與日本山形大學的交流。寒假期間臺灣同學赴日本東北的山形大學,學習日本歷史、文化、街頭參訪、滑雪體驗。暑假則在臺灣接待山大同學。與廣島大學,有每年暑假的密集課程,也可以修習雙聯學位。其他也有歐美各國半年或一年的交換活動,提供學生多元學習管道。

課程及活動特色

好吃、好玩、各式各樣豐富的課程內容,閱讀史料、歷史思辨、有效表達,進得了檔案館出得了田野,還能寫出得奬論文。課外辦理各種演講及學術研討會,把全世界重要臺灣史研究者請到教室。

如何入學

1.甄試入學:每年約9月報名,11月面試,準備研究計畫。通過者可提早於2月入學。

2.筆試入學:每年約12月報名,3月筆試,提供考試參考書目。

如何畢業

修畢規定的課程及參加學術活動外,須完成碩士論文。碩士畢業論文有多元選擇,可以撰寫學術論文,約3-6萬字。也可以用紀錄片、歷史小說、教案設計策展等多元形式。

News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3 of 3
  • Item
    日治時期臺灣近代紀念雕塑人像之研究
    (2009) 李品寬
    臺灣近代紀念雕塑人像的出現,始自日治時期由向西方學習的日本引入臺灣,使得臺灣一改過去多為宗教性的神像,開始有政治性質的雕像出現。且立於公共空間,也使得民眾對於公共領域有了新的認知。而紀念雕像的發展,大致可粗分為三段時期,雖言如此,三段時期彼此卻有相重疊的部分。1900年至1917年所立的紀念雕像,大多為官方所主導的中央官僚型紀念雕像。由於往往向民間募集資金,因此尺寸上也是最為宏偉。官方更利用儀式、文本等散布其意識型態。而約莫1916年到1945年,則是民間向官方學習模仿立像,民間社會藉由社會團體的組織,開始有資源財力來為己為人立像。而臺人雕塑家的崛起,也使臺人仕紳基於贊助年輕藝術家的心理向其委託立像。此時期出現了技術官僚、教化師長、警察消防、殖產事業、宗教關係、地方建設、民間私人等多元類型的紀念雕像。1935年臺灣總督府因始政四十周年而有首任總督樺山資紀銅像的記念事業。隨著戰爭的迫近與時局的變化,官方又再次重視紀念雕像的功能。除「君之代少年」外,二宮尊德與楠木正成在學校內大量出現,更為配合紀元二千六百年,而在數量尚達到高峰。但又隨著戰事加劇,金屬資源的不足。官方遂頒布金屬類回收令,使得銅像紛紛獻納,應召出征。而日本戰敗後又由於政權的轉移,許多雕像遭到破壞,或是留存的基座換上新的像主。
  • Item
    「紀元二千六百年」的日本與臺灣
    (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史研究所, 2007-12-01) 蔡錦堂
  • Item
    「紀元二千六百年」 的日本與臺灣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灣史研究所, 2007-12-??) 蔡錦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