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史研究所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47

沿革、宗旨與現況

本所於2004年配合國家本土化政策發展而成立,目標是培養具備本土關懷及國際視野的臺灣文史人才及優良師資。目前有5名專任教師及多位知名兼任教師。平均每年收15位台灣學生以及數名外籍生,外籍生以日本學生居多。目前共有50名左右在學學生。

國際交流

本所與多所國外大學訂有交流協訂。最受同學歡迎的是每年與日本山形大學的交流。寒假期間臺灣同學赴日本東北的山形大學,學習日本歷史、文化、街頭參訪、滑雪體驗。暑假則在臺灣接待山大同學。與廣島大學,有每年暑假的密集課程,也可以修習雙聯學位。其他也有歐美各國半年或一年的交換活動,提供學生多元學習管道。

課程及活動特色

好吃、好玩、各式各樣豐富的課程內容,閱讀史料、歷史思辨、有效表達,進得了檔案館出得了田野,還能寫出得奬論文。課外辦理各種演講及學術研討會,把全世界重要臺灣史研究者請到教室。

如何入學

1.甄試入學:每年約9月報名,11月面試,準備研究計畫。通過者可提早於2月入學。

2.筆試入學:每年約12月報名,3月筆試,提供考試參考書目。

如何畢業

修畢規定的課程及參加學術活動外,須完成碩士論文。碩士畢業論文有多元選擇,可以撰寫學術論文,約3-6萬字。也可以用紀錄片、歷史小說、教案設計策展等多元形式。

News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2 of 2
  • Item
    日治時期臺灣「細菌檢查」處所發展初探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灣史研究所, 2013-12-??) 沈佳姍; Chia-San Shen
    19世紀後半葉顯微鏡、細菌理論和實驗室的興起和盛行,是一個全球交互影響的過程。此時正值清末和日本治臺時期。各先行研究已多論述細菌學知識在日治臺灣下的應用與推展,但對專門檢驗機構成立與分布的認識不多,而此也是衡量近代衛生、評量細菌學在一地區發展程度的一項重要指標。本文即是研究日治臺灣時期定制式公立細菌檢驗機構的建立過程,論述細菌檢查機構在臺灣的建置時地與特色、使之產生或發生變化的原因,以及從專門機構建置質量的角度呈現細菌學在臺灣的拓展歷程。結果發現,臺灣在1900年前後,已在臺北、基隆、臺中、嘉義等處,因海港檢疫、首都、防疫等原因而設立細菌檢驗室;集中在大臺北地區,業務與防治鼠疫密切相關。1910和1920年代,細菌檢查室所再興起一波改制、建設或擴大規模潮。到1920年代中期前,臺灣西部五州均已設置細菌檢查室所,其中臺北州的規模最大。影響此發展的主因,包括歐洲戰爭後的臺日地方行政制度修改、地方自主權力提升、各種跨國性疫情發生、日本內地的傳染病預防法調整以及頒告廳府縣衛生職員制。1930年代後,細菌檢查室所的建設集中在高雄和東部的宜花東。故從區域來看,細菌檢查單位在臺灣的設置是以北臺灣為重,而後再擴及南臺灣和東臺灣;1930年代前已普及於臺灣東西南北各地。其間,細菌檢驗員有多面向的移動任職或交流,加速了專業技術和知識的流通。建置地點常有官廳等建物內的衛生部兼含細菌檢查室/所與海港檢疫所,甚至再兼藥物或瘧疾檢驗室等等的空間共用和機構群聚現象。
  • Item
    日治時期臺灣「細菌檢查」處所發展初探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灣史研究所, 2013-12-??) 沈佳姍; Chia-San Shen
    19世紀後半葉顯微鏡、細菌理論和實驗室的興起和盛行,是一個全球交互影響的過程。此時正值清末和日本治臺時期。各先行研究已多論述細菌學知識在日治臺灣下的應用與推展,但對專門檢驗機構成立與分布的認識不多,而此也是衡量近代衛生、評量細菌學在一地區發展程度的一項重要指標。本文即是研究日治臺灣時期定制式公立細菌檢驗機構的建立過程,論述細菌檢查機構在臺灣的建置時地與特色、使之產生或發生變化的原因,以及從專門機構建置質量的角度呈現細菌學在臺灣的拓展歷程。結果發現,臺灣在1900年前後,已在臺北、基隆、臺中、嘉義等處,因海港檢疫、首都、防疫等原因而設立細菌檢驗室;集中在大臺北地區,業務與防治鼠疫密切相關。1910和1920年代,細菌檢查室所再興起一波改制、建設或擴大規模潮。到1920年代中期前,臺灣西部五州均已設置細菌檢查室所,其中臺北州的規模最大。影響此發展的主因,包括歐洲戰爭後的臺日地方行政制度修改、地方自主權力提升、各種跨國性疫情發生、日本內地的傳染病預防法調整以及頒告廳府縣衛生職員制。1930年代後,細菌檢查室所的建設集中在高雄和東部的宜花東。故從區域來看,細菌檢查單位在臺灣的設置是以北臺灣為重,而後再擴及南臺灣和東臺灣;1930年代前已普及於臺灣東西南北各地。其間,細菌檢驗員有多面向的移動任職或交流,加速了專業技術和知識的流通。建置地點常有官廳等建物內的衛生部兼含細菌檢查室/所與海港檢疫所,甚至再兼藥物或瘧疾檢驗室等等的空間共用和機構群聚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