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史研究所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47

沿革、宗旨與現況

本所於2004年配合國家本土化政策發展而成立,目標是培養具備本土關懷及國際視野的臺灣文史人才及優良師資。目前有5名專任教師及多位知名兼任教師。平均每年收15位台灣學生以及數名外籍生,外籍生以日本學生居多。目前共有50名左右在學學生。

國際交流

本所與多所國外大學訂有交流協訂。最受同學歡迎的是每年與日本山形大學的交流。寒假期間臺灣同學赴日本東北的山形大學,學習日本歷史、文化、街頭參訪、滑雪體驗。暑假則在臺灣接待山大同學。與廣島大學,有每年暑假的密集課程,也可以修習雙聯學位。其他也有歐美各國半年或一年的交換活動,提供學生多元學習管道。

課程及活動特色

好吃、好玩、各式各樣豐富的課程內容,閱讀史料、歷史思辨、有效表達,進得了檔案館出得了田野,還能寫出得奬論文。課外辦理各種演講及學術研討會,把全世界重要臺灣史研究者請到教室。

如何入學

1.甄試入學:每年約9月報名,11月面試,準備研究計畫。通過者可提早於2月入學。

2.筆試入學:每年約12月報名,3月筆試,提供考試參考書目。

如何畢業

修畢規定的課程及參加學術活動外,須完成碩士論文。碩士畢業論文有多元選擇,可以撰寫學術論文,約3-6萬字。也可以用紀錄片、歷史小說、教案設計策展等多元形式。

News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 of 1
  • Item
    臺灣監獄島:特殊分子考管制度的建置及運作(1950 - 1990s)
    (2023) 張尹嚴; Chang, Yin-Yen
    近年來,情治體系的研究成果豐碩,然而普遍被稱為「政治犯監控」的特殊分子考管制度,影響政治犯生活甚鉅,卻少有相關討論。本文透過分析官方檔案及口述歷史,梳理特殊分子考管制度的建置與運作情況,探究情治機關、基層執法者以及特殊份子三者間的互動關係,以此說明國家權力滲透基層社會的過程及其阻礙,以及威權體制下的受監控者如何應對國家暴力的侵害。本文從制度、體制及行動者三種面向進行分析。國民黨政府為了防止已現身的國家敵人再度犯案,自1950年起陸續將「自首分子」、「新生分子」、「特殊家屬」及「登記分子」劃定為監控對象,在1963年時合稱為「特殊分子」,並利用監視控制、輔導教化等手段,進行收編或鎮壓。警備總部透過理性的制度規劃與統計分析,計算著監控人數、強化情治分工能力,嘗試國家權力延伸至基層社會,也確立了考管體系的運作。然而,考管工作的執行情形卻不如情治單位所預期。在敵體化社會氛圍下,為維持鎮壓的正當性,國家必須鞏固敵人的狡詐形象,卻也因此陷於執法上的矛盾,加劇對國家安全的需求。情治單位間組織理性的衝突,也使得考管工作不斷出現偏失。在有限的執法資源下,龐大的業務需求導致執法者在執行業務時多感困難,也難以換取民間社會的協力。上級機關僅能將業務壓力轉嫁給執法者,最終造成執法者的失序、教化與監視效果不彰。基層執法者由於業務繁重,常利用上級難以直接監督的特性,透過怠惰、虛應等方式應付考管工作,更有人利用逼迫特殊分子失業或遷居推卸監控責任,因而加深國家暴力的侵害;特殊分子則常利用日常抵抗的形式應付執法者監視,利用欺瞞、交涉或甚至衝撞界線等方式,爭取更多的生存空間,並且團結彼此,奠定解嚴前後政治受難者團體紛起的社會基礎,顯示受難者未屈服於威權統治。在考管成效的評估上,情治單位僅能勉強達成人身動態與表面活動的監控,而轉變思想或吸收運用則有所侷限。不過在執法者頻繁濫權執法下,同時製造著恐懼的氛圍,反倒因此實現預防再犯的效果。這也解釋了為何「情治體系認為監控不如預期,受難者卻認為監控無所不在」的現象。考管制度於1970年代末,受美國人權外交政策與臺灣國內民主運動影響,執法手段日趨緩和。然而,執法密度卻也更為嚴密。直至威權統治接近尾聲之際,情治機關仍希望延續考管制度,顯示著並未放棄對於特殊分子的監控,甚至政黨輪替前仍有相關監控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