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史研究所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47

沿革、宗旨與現況

本所於2004年配合國家本土化政策發展而成立,目標是培養具備本土關懷及國際視野的臺灣文史人才及優良師資。目前有5名專任教師及多位知名兼任教師。平均每年收15位台灣學生以及數名外籍生,外籍生以日本學生居多。目前共有50名左右在學學生。

國際交流

本所與多所國外大學訂有交流協訂。最受同學歡迎的是每年與日本山形大學的交流。寒假期間臺灣同學赴日本東北的山形大學,學習日本歷史、文化、街頭參訪、滑雪體驗。暑假則在臺灣接待山大同學。與廣島大學,有每年暑假的密集課程,也可以修習雙聯學位。其他也有歐美各國半年或一年的交換活動,提供學生多元學習管道。

課程及活動特色

好吃、好玩、各式各樣豐富的課程內容,閱讀史料、歷史思辨、有效表達,進得了檔案館出得了田野,還能寫出得奬論文。課外辦理各種演講及學術研討會,把全世界重要臺灣史研究者請到教室。

如何入學

1.甄試入學:每年約9月報名,11月面試,準備研究計畫。通過者可提早於2月入學。

2.筆試入學:每年約12月報名,3月筆試,提供考試參考書目。

如何畢業

修畢規定的課程及參加學術活動外,須完成碩士論文。碩士畢業論文有多元選擇,可以撰寫學術論文,約3-6萬字。也可以用紀錄片、歷史小說、教案設計策展等多元形式。

News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 of 1
  • Item
    日治時期臺灣公學校理科教育之研究
    (2012) 周慧茹; CHOU, HUI-JU
    本文以日治時期臺灣公學校理科教育為研究主題,旨在探討公學校理科教育之課程沿革、師資情形、教科書編纂過程與內容、教學活動之實施等,藉此對日治時期的公學校理科教育有較適切的瞭解。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各國紛紛興起新教育運動,日本亦受此新教育思潮之影響,省思理科教育的問題,新聞、雜誌、教育研討會也常以「戰爭和理科教育」或「戰後的理科教育」作討論議題。臺灣亦受教育思潮之影響,1922年頒布新臺灣教育令,增加公學校理科的教學時數。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世界各國普遍急切的進行振興科學的活動,1941年,日本以「鍊成皇國民之基礎」為目的實施「國民學校令」,臺灣則廢除小學校和公學校,一律改制為國民學校,改理科為理數科理科。 日本理科教科書的調查與編纂,由「小學校理科教科書編纂委員會」負責,臺灣設有「臺灣公學校教科用圖書審查委員會」,未再單獨設置理科書編纂委員會,若遇有專業內容需審查時,再聘任理科學專家擔任臨時委員進行審查。臺灣公學校理科教科書,自第一期《公學校用理科帖》開始,即使用臺灣總督府編纂之版本,教材選定和內容與日本相異,究其緣由,在於日本與臺灣風俗習慣、環境生態、動植物樣貌皆不同所致。因此,將日本小學校理科教科書,與臺灣公學校理科教科書作內容分析比較後,得知臺灣理科教科書實具有因地制宜之特性。 過去研究日治時期教育史的論文,大多著重探討殖民地的同化教育、同化意識等如何透過國語、歷史、修身、體操等教科目呈現,進而達到塑造帝國國民之目標,然而尚未有關於理科教育之研究。設置理科教育的目的,在於獲得自然物和自然現象之相關知識,瞭解其與人類日常生活之關係,及培養觀察力與對自然的興趣。因此,探討公學校理科教育之定位,分析其內容,期望能看到殖民地教育體系下的另一種教育的樣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