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史研究所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47

沿革、宗旨與現況

本所於2004年配合國家本土化政策發展而成立,目標是培養具備本土關懷及國際視野的臺灣文史人才及優良師資。目前有5名專任教師及多位知名兼任教師。平均每年收15位台灣學生以及數名外籍生,外籍生以日本學生居多。目前共有50名左右在學學生。

國際交流

本所與多所國外大學訂有交流協訂。最受同學歡迎的是每年與日本山形大學的交流。寒假期間臺灣同學赴日本東北的山形大學,學習日本歷史、文化、街頭參訪、滑雪體驗。暑假則在臺灣接待山大同學。與廣島大學,有每年暑假的密集課程,也可以修習雙聯學位。其他也有歐美各國半年或一年的交換活動,提供學生多元學習管道。

課程及活動特色

好吃、好玩、各式各樣豐富的課程內容,閱讀史料、歷史思辨、有效表達,進得了檔案館出得了田野,還能寫出得奬論文。課外辦理各種演講及學術研討會,把全世界重要臺灣史研究者請到教室。

如何入學

1.甄試入學:每年約9月報名,11月面試,準備研究計畫。通過者可提早於2月入學。

2.筆試入學:每年約12月報名,3月筆試,提供考試參考書目。

如何畢業

修畢規定的課程及參加學術活動外,須完成碩士論文。碩士畢業論文有多元選擇,可以撰寫學術論文,約3-6萬字。也可以用紀錄片、歷史小說、教案設計策展等多元形式。

News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2 of 2
  • Item
    日治時期臺灣公學校校園景觀的形成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灣史研究所, 2020-12-??) 賴俊諺; Chun-Yen Lai
    日治時期近代學校成立以來,校園便開始出現花圃綠樹等植栽。本文旨在透過法規規範、教育期刊以及公學校檔案釐清與校園景觀相關的教育活動與意義。「學校園」可包括學校中各項植栽與畜牧園區。明治38年(1905),臺灣教育界開始討論「學校園」的設置,定位出培養「美的感知」、「勤勞道德」、提供「理科直觀教材」、「實驗適當植物」以及「提升農業技術」等教育目的。「實驗適當植物」為透過栽植實驗以改良在地作物,與嘗試種植自南洋等地引進的熱帶植栽。因此學校植栽成為總督府塑造臺灣熱帶意象的一環。「提升農業技術」明示公學校教育有意於培養農村基本人力,相較日本或臺灣的小學校著重栽花蒔草的教育,更具殖民色彩。 對於統治者而言,學校空間是有別於教科書的工具,透過視覺與勞作教化引導學生符合統治的教育理想。政權轉移之後,校園中農業實習的教育功能褪去,存在的造景仍舊保存著美感視覺規訓,以及等待被賦予新教育指標的可能性。
  • Item
    日治時期公學校校園空間的利用與農業實習教育
    (2020) 賴俊諺; Lai, Chun-Yen
    自日治時期近代學校成立以來,校園風景中便開始出現花圃綠樹等植栽。這些植栽除了造景功能外,也被總督府作為培養農業技術的教材,運用於農業教育實習課程中。本研究旨在探討公學校普遍設置的學校園、農業實習地以及學林地三項設備的成立過程,透過法規規範、教育期刊以及公學校檔案釐清其教育活動與意義。 「學校園」可包括學校中各植栽與畜牧園區。明治38年(1905)臺灣教育界開始討論「學校園」的設置,逐步定位出培養「美的感知」、「勤勞道德」,以及作為「理科直觀教材」、「實驗作物」的功能。其中,「實驗作物」為透過栽植實驗以改良在地作物,與嘗試種植自南洋等地引進的熱帶植栽。「農業實習地」與「學林地」則是配合農業實習課程的園地,此二類園區的設置,對於公學校而言具有從收穫獲得「經濟效益」的功能性。 1930年代,學校園等設備轉為強調「愛國奉公」,實習地配合祭祀活動及奉公獻納;校園植樹與學林地,積極配合愛林運動的實施。進到戰爭時期,甚至打破原有課程設計,整片農業實習地改作必勝蓖麻園,完全成為國家供應前線軍需的場所。 對於統治者而言,學校空間是有別於教科書的工具,透過視覺與勞作教化引導學生符合統治的教育理想。政權轉移之後,校園農業教育的性質褪去,存在的造景仍舊保存著美感視覺規訓,以及等待被賦予新教育指標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