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史研究所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47

沿革、宗旨與現況

本所於2004年配合國家本土化政策發展而成立,目標是培養具備本土關懷及國際視野的臺灣文史人才及優良師資。目前有5名專任教師及多位知名兼任教師。平均每年收15位台灣學生以及數名外籍生,外籍生以日本學生居多。目前共有50名左右在學學生。

國際交流

本所與多所國外大學訂有交流協訂。最受同學歡迎的是每年與日本山形大學的交流。寒假期間臺灣同學赴日本東北的山形大學,學習日本歷史、文化、街頭參訪、滑雪體驗。暑假則在臺灣接待山大同學。與廣島大學,有每年暑假的密集課程,也可以修習雙聯學位。其他也有歐美各國半年或一年的交換活動,提供學生多元學習管道。

課程及活動特色

好吃、好玩、各式各樣豐富的課程內容,閱讀史料、歷史思辨、有效表達,進得了檔案館出得了田野,還能寫出得奬論文。課外辦理各種演講及學術研討會,把全世界重要臺灣史研究者請到教室。

如何入學

1.甄試入學:每年約9月報名,11月面試,準備研究計畫。通過者可提早於2月入學。

2.筆試入學:每年約12月報名,3月筆試,提供考試參考書目。

如何畢業

修畢規定的課程及參加學術活動外,須完成碩士論文。碩士畢業論文有多元選擇,可以撰寫學術論文,約3-6萬字。也可以用紀錄片、歷史小說、教案設計策展等多元形式。

News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 of 1
  • Item
    日治時期的臺灣⾼等⼥學校學生與臨海教育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灣史研究所, 2018-12-??) 林玫君; Mei-Chun Lin
    大正年間,開始流行於女學生間的臨海教育,是透過居於海濱附近的建築物,在師長的指導下共學、共食、共寢,實踐規律課表,進行日本泳法的動態游泳活動和涵養智識的靜態學科複習。這種透過集團生活實施的戶外教育,並非臺灣自然生成,而是日本殖民者因應熱帶地「風土馴化」的憂慮,進而強勢實施的。女學生開始學習游泳和進入海水浴場,實非線性的歷史發展過程,教育單位因應女學校規則、游泳池建設以及多種殖民意圖而來,形塑出複雜且多重的特殊面貌。尤其是臨海教育採取傳統的日本泳法,是適應不同水(海)域環境而發展出來的泳法,其特色是頭位於水面上,以便認清視野內的海面狀況和波峰的形狀,此種注意風浪特性加以應對的泳法,實用性很高,頗能對應臨海教育安排學科學習的實學思想之落實。參與的日臺籍女學生回應雖然不多,但她們對於臨海教育充滿著新鮮感,對觀看周遭的海岸地理環境產生好奇,多半持著正面看法。日治時期臨海教育從制度化的教育體制開始,不僅是夏期休養之道,更是一個鍛鍊體格、愛鄉愛土和教養品德的多元場域,頗有「德、智、體」三育並進之意涵,恰當地傳遞出健康、鍛鍊、避暑、實學、文明、帝國等多元的殖民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