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3

學院概況

理學院設有數學系、物理學系、化學系、生命科學系、地球科學系、資訊工程學系6個系(均含學士、碩士及博士課程),及科學教育研究所、環境教育研究所、光電科技研究所及海洋環境科技就所4個獨立研究所,另設有生物多樣性國際研究生博士學位學程。全學院專任教師約180人,陣容十分堅強,無論師資、學術長現、社會貢獻與影響力均居全國之首。

特色

理學院位在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分部校區內,座落於臺北市公館,佔地約10公頃,是個小而美的校園,內含國際會議廳、圖書館、實驗室、天文臺等完善設施。

理學院創院已逾六十年,在此堅固基礎上,理學院不僅在基礎科學上有豐碩的表現,更在臺灣許多研究中獨占鰲頭,曾孕育出五位中研院院士。近年來,更致力於跨領域研究,並在應用科技上加強與業界合作,院內教師每年均取得多項專利,所開發之商品廣泛應用於醫、藥、化妝品、食品加工業、農業、環保、資訊、教育產業及日常生活中。

在科學教育研究上,臺灣師大理學院之排名更高居世界第一,此外更有獨步全臺的科學教育中心,該中心就中學科學課程、科學教與學等方面從事研究與推廣服務;是全國人力最充足,設備最完善,具有良好服務品質的中心。

在理學院紮實、多元的研究基礎下,學生可依其性向、興趣做出寬廣之選擇,無論對其未來進入學術研究領域、教育界或工業界工作,均是絕佳選擇。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4 of 4
  • Item
    狩獵與危害防治對臺灣野豬(Sus scrofa taivanus)族群影響之探討
    (2009) 吳幸如; Hsin-Ju Wu
    野生動物保育法自從在1989年公告實施後,近年來許多研究已顯示多數保育類野生動物種數量因此穩定增加中,但中大型哺乳動物中唯一未列名於保育類野生動物名錄中的臺灣野豬(Sus scrofa taivanus),卻不明原因明顯減少。由於野豬是廣受歡迎的山產,牠獨特的拱地行為也會破壞農作物,是否因此使得其與人之間的衝突性高於其他物種,而增加了獵捕壓力、導致族群下降,值得深入探討。而野豬一向是台灣山林很重要的自然資源,為能永續利用,了解其族群現況、探討族群減少的原因是否與未受法規保護,以及與人之衝突(包括危害作物及遭受過度獵捕)嚴重有關,乃十分重要。 本研究主要包括四大章節,首先藉由過去相關文獻之結果整理出野豬特有的生物特性如何影響人類對其捕殺的動機,也由1993~2007年間相關野生動物調查文獻之次級資料整理與獵人訪問資料,比較野豬與其他大型保育類物種--台灣獼猴(Macaca cyclopis)、臺灣山羌(Muntiacus reevesi micrurus)、臺灣長鬃山羊(Naemorhedus swinhoei) 與臺灣水鹿(Capricirnis crispus swinhoei))之相對數量,來了解其近年來之族群動態。文獻整理結果,野豬容易受人獵捕的特質可能因其與家豬同種,肉質同受人類青睞,加上其以特有鼻骨掘土之拱地行為與喜歡在平坦農地活動之特性,容易引發與人之衝突。在族群動態方面,比較兩類資料分析結果,皆顯示野豬與水鹿數量同屬其中最低等級,顯著低於保育類物種山羌、獼猴與長鬃山羊,確實值得注意。 其次,研究者於2003.8~2006.10年間以深度訪談法與半開放問卷訪問為主、自然觀察法為輔,在野豬族群明顯減少之花蓮、南投、台東、高雄與屏東五縣山區,分別以滾雪球取樣法與分層隨機取樣法對當地經常狩獵獵人與受危害農民進行野豬狩獵與危害現況調查。結果顯示受訪野豬獵人以年齡在36-55歲間之中年人最多,其中有23 %只獵捕野豬一種獵物。最常使用鐵夾及吊子在海拔600-1600m之山區狩獵,但青年獵人顯著偏好槍獵。而從危害現況調查結果中發現,雖然野豬對玉米、地瓜及芋頭等作物危害較為嚴重外,但除部份地區之玉米外,皆非受訪農民主要作物,加上近十年捕獲之危害野豬數量也有愈來愈少的趨勢,顯示野豬危害嚴重程度可能因其數量減少而減輕;但不論受害是否嚴重,受訪農民均顯著偏好以獵殺法來防治其危害,其中又以獵狗團圍獵的效果最好。另在高雄梅山地區以胃內含物與排遺顯微分析進行農地與遠農地之野豬食性比較,發現兩者間的種類並未重疊,顯示森林深處活動之野豬應不會到農地覓食而造成危害。 接著為進一步分析影響選擇狩獵野豬之因子,研究者在2002.5~2006.10間以深度訪談與參與觀察法在桃源鄉梅山地區記錄當地使用索套或獵槍之狩獵事件中獵獲之物種、成功率與地點中之農地比例等,結果顯示該地狩獵事件發生之季節間與是否為農地均無顯著差異。但獵獲物種以野豬與山羌數量顯著偏高,其中又以獵槍法顯著獵獲較多野豬。而以穿越線調查法在該區狩獵頻度與動物相對數量時,發現山羌數量顯著高於野豬,顯示野豬在當地被選擇性獵捕。另由訪查發現當地野保法之執法偏重物種保育,對野豬族群之幫助並不大。最後,藉由對獵人之深度訪問調查與次級資料整理,發現野豬肉的販售價格是十年來唯一有增加趨勢的大型野生動物,經濟價值也影響其狩獵偏好。而文化價值的調查結果,也顯示野豬在原住民的生活中仍扮演重要角色。
  • Item
    中部山區台灣水鹿(Rusa unicolor swinhoii)活動模式之探討
    (2013) 廖昱銓; Yu-Chuan Liao
    活動模式為動物何時活動及利用其棲息的環境,是了解一物種如何與環境互動必要的訊息,透過動物活動模式的研究,可了解一物種對環境的利用及時間的分配,是了解動物適應不同環境的線索。台灣水鹿(Rusa unicolor swinhoii)為台灣現存最大的陸域草食獸,但其基礎生態資訊仍相當缺乏。本研究以紅外線自動相機監測太魯閣地區(磐石、陶塞)台灣水鹿的活動模式,欲了解其活動模式季節變化、雌雄差異、不同生理週期間的調整,另外,在丹大地區進行監測,嘗試了解狩獵活動對水鹿活動模式的影響。2010年10月至2013年4月間共架設了56個自動相機站,總工作時數288260小時,取得5122張水鹿有效照片。水鹿整體活動模式呈明顯晨昏雙峰型,活動模式隨季節調整,春冬兩季日間相對活動比例較高,夏季夜間相對活動比例較高,秋季則日夜相當。雌水鹿呈晨昏有活動高峰,雄水鹿日間有多個活動高峰,而雌雄水鹿四季活動模式除秋季有別,其餘三季有相似的變化趨勢。在狩獵壓力的影響下,水鹿活動模式不呈晨昏雙峰型,活動高峰集中在清晨,其餘時段活動頻度皆較低,可能為反映狩獵時間所進行之調整。
  • Item
    丹大地區布農族狩獵現況之調查研究
    (2007) 林玉珮; Yu-Pei Lin
    本研究利用參與觀察法和深度訪談法配合量表問卷,並輔以在地當地居民協助收集當地狩獵資料,以了解現今南投丹大地區布農族獵人的獵具使用狀況、狩獵野生動物數量,以及不同世代間狩獵現況之比較。丹大地區野生動物資源豐富,相關單位亦對原住民的狩獵活動進行規劃中。而獵人對獵具使用態度及對獵物偏好皆對野生動物資源造成直接的影響。 本研究以鄰近南投丹大地區的地利、人和、雙龍、潭南四村近五年仍有狩獵活動的布農族獵人為對象。2004-2007年間共計訪問169人(263次)、參與觀察狩獵活動12趟(39人)。研究結果顯示當地獵人目前使用了槍獵、陷獵與犬獵等方式狩獵。所有獵人目前皆使用獵槍狩獵,僅32%使用陷阱狩獵。偏好使用獵槍最多人表示的原因為使用時不受時間限制。而丹大獵人目前使用的獵槍種類最多為傳統獵槍(98%),其次為喜得釘獵槍(45%)。在2006年9月-2007年3月中,槍獵獵獲1088隻動物,其中以飛鼠最多(72%);陷獵獵獲66隻動物,以山羌最高(41%);而犬獵獵獲42隻,以山豬最多(57%)。槍獵時大多獵人無選擇獵物,看到動物即開槍射擊,而目擊動物卻不射擊最大原因為負重限制,受傳統風俗禁忌影響較小,且對數量稀少或減少之動物仍射擊。實際觀察槍獵中,獵人目擊動物有58%可射擊,而選擇可射擊中85%射擊,射擊命中率為70%,擊中後有73%獵獲。青年獵人目前使用喜得釘獵槍比例顯著高於中老年獵人(p<0.001),因使用此種槍枝不需製作火藥,然現今僅30%青年獵人會製做火藥,未來青年使用此槍趨勢應再增加。但喜得釘獵槍殺傷力低,射擊動物後造成動物受傷逃跑導致浪費,值得進一步關切。青年獵人辨識物種能力、射擊命中率顯著較中老年獵人差,而負重能力亦較差,但當負重達到極限仍對飛鼠繼續射擊。青年獵人偏好狩獵物種前三名為飛鼠、山羌、野兔,皆在部落附近活動之物種,未來應監測此區飛鼠的狩獵壓力。
  • Item
    豐子愷《護生畫集》中狩獵與放生圖文的環境倫理意涵之探究
    (2017) 陳乃綸; Chen, Nai-Lun
    近來狩獵與放生的議題備受討論,焦點幾乎放在人與動物身上,但其實自然環境也非常重要,狩獵是人類介入自然環境的情況下發生,放生是人類間接地介入自然環境,兩者都是人與自然之間的利益衝突,但是人類不能再以人的利益為優先考量,必需甚至優先顧慮到自然環境,產生價值上的判斷與行為的道德標準,這是環境倫理所探討的問題,豐子愷的《護生畫集》中有許多描繪狩獵與放生場景的篇章,內容傳達愛護和珍惜生命,不可任意傷害動物之「戒殺」與「護生」的理念,不同立場與觀點會對自然環境產生不同的影響,值得作進一步探討。 本研究以文件分析法,分析對象為豐子愷的《護生畫集》,從中選出32篇有關狩獵與放生的圖文,共八個主題,先解釋該漫畫及詩文,瞭解豐子愷對狩獵與放生的護生觀,試以環境倫理的觀點分析論述其圖文意涵,結果將呈現豐子愷的護生觀與環境倫理觀點的比較、對話,讀者能瞭解「殺生」、「弱肉強食」在自然中乃正常的事,重要的是心態與手段,本研究成果使現代的生態觀念與豐子愷的護生觀相輔相成,能彰顯更完整的「護生」,慈悲心也能真正實踐。又《護生畫集》的圖文能引發讀者與現實環境、生活經驗作連結思考,適合當作環境教育教材,探討《護生畫集》的狩獵與放生圖文中環境倫理意涵,最後提出運用豐子愷《護生畫集》進行環境教育與生命教育之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