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3
學院概況
理學院設有數學系、物理學系、化學系、生命科學系、地球科學系、資訊工程學系6個系(均含學士、碩士及博士課程),及科學教育研究所、環境教育研究所、光電科技研究所及海洋環境科技就所4個獨立研究所,另設有生物多樣性國際研究生博士學位學程。全學院專任教師約180人,陣容十分堅強,無論師資、學術長現、社會貢獻與影響力均居全國之首。
特色理學院位在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分部校區內,座落於臺北市公館,佔地約10公頃,是個小而美的校園,內含國際會議廳、圖書館、實驗室、天文臺等完善設施。
理學院創院已逾六十年,在此堅固基礎上,理學院不僅在基礎科學上有豐碩的表現,更在臺灣許多研究中獨占鰲頭,曾孕育出五位中研院院士。近年來,更致力於跨領域研究,並在應用科技上加強與業界合作,院內教師每年均取得多項專利,所開發之商品廣泛應用於醫、藥、化妝品、食品加工業、農業、環保、資訊、教育產業及日常生活中。
在科學教育研究上,臺灣師大理學院之排名更高居世界第一,此外更有獨步全臺的科學教育中心,該中心就中學科學課程、科學教與學等方面從事研究與推廣服務;是全國人力最充足,設備最完善,具有良好服務品質的中心。
在理學院紮實、多元的研究基礎下,學生可依其性向、興趣做出寬廣之選擇,無論對其未來進入學術研究領域、教育界或工業界工作,均是絕佳選擇。
Browse
8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島嶼公民環境素養之探討-以金門島為例(2003) 吳家凌個別區域環境的不同,適用的環境素養模式也必然會有差異,如何適度融入研究區域的特殊性,發展出一套地方適用的環境素養模式,是本研究探討的主旨。本研究目的主要是探討「島嶼公民環境素養」的架構及金門地區當地公民環境素養的相關內涵。研究過程採用「德爾菲法」(Delphi Technique)問卷調查的方式,研究諮詢小組成員共十三位,包括金門當地具有教學經驗的教師及具有環境素養專業背景的專家學者,歷經一次金門當地的焦點訪談及三回合的德爾菲法問卷調查,來確認其架構內涵的重要性及內涵的修正。 島嶼公民環境素養架構包含5大教學範疇及15項的教學目標,以及115項具有金門當地特色的環境素養內涵。5大教學範疇包括「對島嶼環境有基本的認識」、「對島嶼環境議題有覺知及敏感度」、「具有關切環境的情感及價值觀」、「具有分析和解決環境問題的技能」及「具有解決環境問題的行動」。本研究最後以所完成的金門環境素養相關內涵架構來檢視當地鄉土教材在環境素養方面呈現的狀態,分析結果發現,金門當地的鄉土教材,在認知及情意方面的相關內涵較為充足,而且當地的環境議題及藝術相關領域的內涵也十分豐富,整體看來當地的鄉土教材已包含了部分的環境素養內涵,然而未來有待加強的部份包括有島嶼相關概念的融入、全球島嶼環境議題的瞭解、藝術內容中環境意涵的融入、島嶼環境技能及行動能力的培養等。最後則依據研究發現,提出對於金門未來鄉土教學及後續研究建議。Item 我國民眾對水資源與相關公共建設議題之知識、態度與行為意向調查分析(2011) 鄭毓君; Yu-Chun Cheng本研究就我國民眾對水資源與相關公共建設議題之知識、態度與行為意向進行調查分析,以水資源系統觀點為核心進行研究。透過對民眾之問卷調查,瞭解其在水資源與相關公共建設議題之知識、態度與行為意向表現情形,並探討民眾個人背景變項與水資源與相關公共建設議題知識、態度與行為意向得分表現的相關性,以及水資源與相關公共建設議題之知識、態度與行為意向三者間之相關性。 本研究採量化研究之問卷調查法,以臺灣北、中、南、東四個地區的民眾為研究對象,採叢集抽樣方式進行問卷發放,總計回收有效樣本數為1,370份。 研究結果顯示民眾水資源相關知識的主要來源為電視、廣播,約有73.4%;而76.5%的民眾家中飲用水來源為自來水,家中有裝設淨水器、濾水器、飲水機等裝置之民眾佔了69.7%。而有經歷過水災之民眾有四成,因缺水而被限水之民眾則高達七成以上。 民眾在水資源與相關公共建設議題的知識得分表現偏低,而態度表現堪稱積極正向,但在行為意向方面表現不若態度積極,缺乏行動力。 從整體知識題之表現情形來說人口學變項對知識題得分並無顯著影響;而態度則受到年齡、居住地區、教育程度等變項影響;年齡、居住地區在行為意向表現上有顯著差異。 民眾在水資源與相關公共建設議題的知識與態度表現呈顯著水準,民眾在水資源與相關公共建設議題的態度與行為意向之間的表現呈顯著水準,但民眾在水資源與相關公共建設議題的知識與行為意向表現之間並無顯著相關。Item 板橋市民對家戶垃圾清運費隨袋徵收方式的覺知、態度及實施可能產生問題之研究(2010) 蔣鳳勝垃圾清運費徵收方式,在先進國家很多城市已由原先隨水徵收改為隨量徵收(簡稱PAYT制,亦即Pay-As –You-Throw),在我國除了台北市、台北縣6鄉鎮市及台中縣石岡鄉採取垃圾費隨袋徵收外,其他地區均仍採取隨水徵收制度。國外文獻已經證實垃圾費的收費方式改為隨量徵收,確實能更進一步促進「垃圾減量」的效果且符合使用者付費公平正義。本研究目的就是探討板橋市地區在目前的現況條件下,可否像台北市、台北縣6個鄉市鎮一樣成功實施「垃圾清運費隨袋徵收」政策及實施可能產生問題。 同時本研究希望瞭解板橋市地區民眾對現行垃圾清運費徵收方式的意願及滿意程度,對垃圾清運費隨袋徵收及其他徵收方式的覺知、知識、態度及行為偏好傾向,以預測板橋市地區民眾對垃圾清運費隨袋徵收及其他徵收方式偏好傾向的行為意圖之情形,作為日後板橋市及其他地區相關單位實施垃圾費徵收方式之參考。 本研究所得發現:僅1成3民眾選擇現行的垃圾清運費「隨水徵收」,4成8民眾選擇「隨垃圾袋大小徵收」;願意支付「垃圾清運費每月100元以下」佔最多數;大多數民眾知道板橋市垃圾分類資源回收的情況且願意進行垃圾分類資源回收工作;惟發現受訪民眾「51-61歲」顯著較「21-30歲」知道及支持政策;民眾對環境態度友善,對環境生活品質、汙染付費、垃圾減量資源回收均在意或知道,惟對繳交「垃圾清運費」、「繳交汽(機)車燃料稅」相關規費表達猶豫態度;約六成多民眾環境概念知識答錯;民眾對參與「環境行動」欠缺主動積極,儘管如此,有六成多的民眾表達「需要改變我處理垃圾的習慣,我會支持隨袋徵收政策」;在要改變垃圾清運費徵收方式政策,民眾依次選擇以「增加環境整潔」、「促進下一代子孫健康」、「能有助於垃圾減量資源回收」及「收費更公平」佔多數;在「改採隨袋徵收的方式會遭遇的困難」,民眾依次選擇以「輔導人力不足」、「民眾不配合」、「里民參與意願低落」及「專業人才不足」佔多數。 關鍵詞:隨袋徵收、垃圾減量資源回收、環境素養、環境價值觀與態度、環境行動Item 澎湖群島高中職學生環境素養調查與地方感影響分析(2008) 楊倍華; Pei-huaYang1977年伯利西環境教育會議指出環境教育是要培養出具有「環境素養」的公民,有環境素養的人包含以下特質:(1)對整體環境的覺知與敏感性;(2)對環境問題瞭解並具有經驗;(3)具有價值觀及關切環境的情感;(4)具有辨認和解決環境問題的技能;(5)參與各階層解決環境問題的工作。「地方感」是對於一個地方具有歷史、文化、地理、生態的感覺或情感,可協助我們去發現個人與環境的連結;透過對於地方的瞭解,可養成愛鄉親土的情懷。而培養具有環境素養的公民,經由「地方感」的連結,是一個很好的方法。澎湖縣為一由90個小島所組成之群島,單位面積海岸線長度是台灣本島的55倍,四周環海,來自不同偏遠離島學生,成長環境差異大,對於環境的認識與個人環境經驗之影響是否不同,為本研究探討對象。 本研究目的希望瞭解澎湖群島高中職學生環境素養與地方感現況,並探討來自不同島嶼學生之地方感相異之處。主要以「島嶼公民環境素養」為架構,內涵包括五大範疇:環境知識、島嶼環境議題的覺知、關切環境的情感與態度、分析和解決環境問題的技能、及參與環境問題的行動能力,並加入「地方感」的要素。本研究使用問卷調查法,對澎湖縣內兩所高中階段學校:「國立馬公高級中學」和「國立澎湖高級海事水產職業學校」進行抽樣調查。共發出與回收問卷505份,有效問卷為431份,採用統計軟體SPSS12.0進行分析。再對高中老師及不同離島之學生,進行深入訪談,補充問卷調查之不足部分。 研究結果如下:(1)澎湖群島高中職學生對澎湖島嶼環境基本認識需加強;(2)學生對島嶼環境議題敏感度高;(3)學生具有積極關切環境的情感及價值觀;(4)分析和解決環境問題的技能待加強;(5)參與環境問題的行動偏少。(6)在成長背景上,性別、學校、年籍、居住時間與社團參與會影響環境素養;(7)且學生的重要生命經驗均對環境素養有正向的影響。(8)比較不同島嶼發現,偏遠離島的學生擁有較豐富的海洋經驗;(9)整體而言,澎湖群島高中職學生對地方感認同度高。Item 自然筆記結合藝術與人文領域進行環境教育之教學研究(2007) 陳彩雅自然筆記可運用在許多學科的教學,學生透過自然筆記學習能對自然環境產生深刻的感受。研究者希望藉由自然筆記和藝術與人文領域的結合,達成環境教育的三個目標,在環境中教學、教學有關環境、為環境而教學。現今教育強調各學科間的科際研究、動手動腦的直接體驗、嚴謹具創意的推理、融和團體和個人的活動、多元智慧的培養,自然筆記完全符合這些改革目標。自然筆記教學與九年一貫課程所推行的目的是一致的,讓學生擁有帶著走的能力。 本研究是以校園和社區環境為場域,自編環境教育教材,針對一個四年級班級進行質性的個案研究,探討自然筆記的教學方法和策略、瞭解對學生的影響、教學研究者的專業發展和省思。搜集的資料包括:教學觀察紀錄、教學檔案、上課錄音、研究者札記、研究者的教學省思、研究者的自然筆記、訪談錄音、學生作品集、學生的自然筆記、學前後調查表等。 本研究主要發現: (一) 都市型的小學校園,可觀察到四季的變化、增進欣賞自然的能力,是發展環境教育的良好場所。(二) 本研究的環境教學策略和方法是自編教材,以自然筆記策略為主軸,指導學生繪畫技能,配合教學活動結合環境內涵來進行環境教育。(三) 運用自然筆記可以增強學生的觀察力,認識校園中的物種和環境,可增進地方感,提升環境覺知和敏感度。長期觀察記錄,學生能獲得第一手的經驗,從而尊重自然生命建立環境倫理觀。(四) 自然筆記教學結合了自然、藝術人文、環境教育、語文等領域,同時培養學生多方面的能力及發現學生的多元智慧。(五) 研究者在研究過程不斷有新的發現、教學上突破、社區資源運用、與同事的互動、教學省思,進而提升教學和環境教育的專業能力。Item 蒙古國烏蘭巴托市環境教育推動策略之研究(2014) 彩虹; Solongo Erdenebat蒙古國因為經濟發展,環境問題日趨惡化,產生沙漠化、河川污染及垃圾棄置等問題。上述問題因為民眾缺乏環境知識,以及生活習慣欠缺環境素養,導致環境問題層出不窮。蒙古國現今狀況類似1960年代的臺灣,因為過度開發,重視經濟而忽略環保,產生環境劣化之情形。自1970年代起,中華民國臺灣民眾環保意識開始覺醒,學者及非政府組織(NGOs)積極守護環境,一起督促政府訂定相關環境保護策略,尤其2010年中華民國政府實施環境教育法,促進國民瞭解個人及社會與環境的相互依存關係,增進全民環境倫理與責任,進而維護環境生態平衡、尊重生命、促進社會正義,培養環境公民與環境學習社群,以達到環境教育法中賡續永續發展的重大使命,以上環境教育的經驗值得蒙古國學習。 本研究基於上述的概念,依據臺灣環境保護發展的經驗,首先針對蒙古國首府烏蘭巴托市市民進行問卷,調查分析參與問卷民眾之環境知識、對環境關切程度,以及從事環境行為的態度及其影響進行分析。本研究在2013年7月至2013年9月,共回收320份問卷,其中301份為有效問卷,經過彙整回收問卷之後,應用SPSS l5.0 for Windows統計軟體進行資料分析,採用敘述統計、主成分分析,以及相關分析進行研究。本研究共調查男性有125位,女性有176位,男女性別比約1:1.4。研究結果發現,在兩年之內曾經捐款支持推動環保或是環境教育者,佔72%,捐款比例相當高。曾經擔任環保義工占42.7%,不曾經擔任環保義工占57.3%,可見一般民眾比較願意捐款,比較不願意擔任環保義工,這是因為受訪者以烏蘭巴托市都會區中的上班族居多。在性別方面,蒙古的女性支持環保的機率比較高,但是捐款金額相當少,這是因為受訪的蒙古女性教育程度較高,大多有上班但是當主管的機會比較少,以至於薪水較低之故。 本研究依據調查分析結果,參照臺灣提倡環保意識的具體經驗,以及參考環境教育方案,提出適合蒙古國烏蘭巴托市推動環境教育之策略建議如下:第一、學習臺灣宗教界參與環境保護的經驗為例,運用慈濟精神,以喇嘛教系統為基礎推動環境保護義工工作,建立環保義工制度,以保護環境。第二、學習臺灣環境教育法第19條,公營機關、團體及事業機構,以及各級學校之所有員工、教師、學生,每年均應參加4小時以上環境教育的精神,敦促蒙古國的自然環境部和教育部制定相關的規範,推動戶外學習。第三、在蒙古國境內廣設環境教育設施或場所,以利各界辦理環境教育。 本研究藉由調查分析參與問卷之蒙古國烏蘭巴托市民眾之環境行為意向模式、對環境關切程度,以及從事環境行為的態度及其影響進行分析。研究中參照臺灣推動環保經驗,藉由案例分析,希望將臺灣成功的典範推廣至蒙古。並希望藉由本研究結果,作為蒙古國烏蘭巴托市改善環境保護政策的參考依據。Item 台南官田水雉生態教育園區對於社區居民環境素養影響之研究(2018) 陳冠羽; Chen, Guan-Yu本研究旨在探討臺南官田社區居民的環境教育素養現況,以鄰近臺南官田區水雉生態教育園區,與水雉有較為密切互動的東庄里社區居民,以及位於官田區極東點的大崎里社區居民作為研究對象進行問卷調查。 本研究以社區居民的環境素養為研究架構,以官田當地居民對於自我家鄉的地方感為核心價值,問卷內容包括環境知識、環境態度、環境行為三個面向。為符合臺南官田地區之在地性,研究者在回顧相關文獻後,深入了解鄰近水雉生態教育園區之官田當地現況,期望問卷內容能更貼近當地居民。問卷樣本數為117 人,發出117 份問卷,收回114 份,回收率達97﹪。 研究資料使用SPSS 軟體予以分析,研究結果發現,以單因子變異數分析之性別、年齡、職業、居住地、與水雉生態教育園區的互動關係等變項,「居住地區」對環境素養差異情形達顯著水準,主要表現在「環境知識」及「環境態度」面向,研究結果顯示:1. 居民對不同的概念知識落差相當大,居住地區會影響整體之環境概念知識。2. 在環境行動策略知識的部分,大崎村居民得分高於東西庄社區居民,顯示農業與生態的矛盾,仍會間接的影響社區居民的作答。 3. 居民在環境態度方面的覺知與敏感度高,居民的生活與周遭環境有密切相互作用。4. 社區居民對於水雉生活在官田地區有在地情感的關懷,但對於季節轉變所帶來的水雉族群數量影響的環境敏感度相對較低。5.「環境行動意圖」與「環境行動技能」分數較低,顯示從環境態度上的轉變到環境行為上的實際落實仍有一段空間。 環境素養在環境教育中扮演重要角色,直接或間接影響正向環境行為的產生。從過去研究結果得知,環境素養越高者,其環境行為之表現越佳。然而在不同的歷史、文化背景下仍會產生不同的研究結果。鄰近臺南官田區水雉生態教育園區,與園區有較為密切互動、資訊上取得較為方便的社區居民,主要影響「環境知識」,需仰賴環境教育將環境知識、態度轉化為正向的環境行為。Item 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之海洋環境教育內涵探討(2016) 張伊寧; Cheong, Yi Ning近幾年,台灣在努力推動海洋教育的情況之下,社會開始關注海洋的相關議題。台灣2001年首次公佈「海洋白皮書」,教育部亦於2007年公佈「海洋教育政策白皮書」,並於2008年公布國民中小學海洋教育課程綱要。台灣的海洋教育著重在中小學教育的執行,期望透過有系統的正規教育將海洋教育向下紮根。因此,為了提升國民科學知識水準與精神生活層次,海洋科技博物館便在引頸期盼的情況下於2014年正式開館。 本研究期望能夠採用美國海洋暨大氣總署(NOAA, 2005)提出的「海洋素養(ocean literacy)」結合北美環境教育學會(NAAEE,2011)提出的「環境素養(environmental literacy)」的概念探討遊客自導式參觀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主題館的海洋環境教育內涵。本研究的研究目的在於了解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以下簡稱海科館)主題館現行海洋環境教育的內涵,並且探討未來改善之方針,以期建構未來更完整、更符合國際趨勢之海洋環境教育。研究結論如下: 一、 導覽解說有助於提升自導式參觀遊客之海洋環境知識及海洋環境意向,一般有經過導覽解說的遊客對於主題館的印象也較好。 二、 海洋環境知識、海洋環境意向、綜合能力以及負責任的環境行為之間有相互影響之正向關係。 三、 海洋環境廳為此調查中參觀狀況及滿意狀況最高之展廳,參觀海洋環境廳亦有助於海洋環境知識得分的提升。 四、 未來可再加強主題館內海洋科學、科技與環境教育之間的連結,加強以「永續海洋」為目標之海洋探索與海洋科技。 五、 主題館內一些展項設計在與環境教育議題的結合上,仍有一些不足及改善空間,因此非常仰賴解說人員激發遊客「永續海洋」之概念,以彌補展項設計的不足與限制。 六、 海洋科學的趣味、海洋永續科技之概念,在某程度上仰賴館內導覽解說人員體現其海洋環境教育之內涵。 七、 海科館之海洋教育目標乃以「永續海洋」為最終目標,博物館結合科學、環境與海洋之教育亦是博物館發展特色與優勢。 八、 為了提升自導式參觀遊客的學習成效,海科館加強解說導覽人員的解說能力及人員數量。 九、 發展更多元之針對自導式參觀遊客可選擇之課程及活動。 十、 積極建立與外部夥伴連結之系統,進行成果交流及資源共享,共同推廣海洋環境教育之推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