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3

學院概況

理學院設有數學系、物理學系、化學系、生命科學系、地球科學系、資訊工程學系6個系(均含學士、碩士及博士課程),及科學教育研究所、環境教育研究所、光電科技研究所及海洋環境科技就所4個獨立研究所,另設有生物多樣性國際研究生博士學位學程。全學院專任教師約180人,陣容十分堅強,無論師資、學術長現、社會貢獻與影響力均居全國之首。

特色

理學院位在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分部校區內,座落於臺北市公館,佔地約10公頃,是個小而美的校園,內含國際會議廳、圖書館、實驗室、天文臺等完善設施。

理學院創院已逾六十年,在此堅固基礎上,理學院不僅在基礎科學上有豐碩的表現,更在臺灣許多研究中獨占鰲頭,曾孕育出五位中研院院士。近年來,更致力於跨領域研究,並在應用科技上加強與業界合作,院內教師每年均取得多項專利,所開發之商品廣泛應用於醫、藥、化妝品、食品加工業、農業、環保、資訊、教育產業及日常生活中。

在科學教育研究上,臺灣師大理學院之排名更高居世界第一,此外更有獨步全臺的科學教育中心,該中心就中學科學課程、科學教與學等方面從事研究與推廣服務;是全國人力最充足,設備最完善,具有良好服務品質的中心。

在理學院紮實、多元的研究基礎下,學生可依其性向、興趣做出寬廣之選擇,無論對其未來進入學術研究領域、教育界或工業界工作,均是絕佳選擇。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3 of 3
  • Item
    中文戶外解說牌內容適當字數探討
    (2011) 葉育瑜; Yu-yu Yeh
    在環境解說媒介中,戶外解說牌是遊客接觸較廣泛的媒介,然國內目前尚未就能達到最佳效果的內文字數範圍進行探討,本研究期望探討戶外解說牌內文字數之多寡是否影響成人遊客對解說牌內容之理解,並建議適當內文字數範圍,在休閒遊憩風氣興盛的當下,提供遊憩管理相關單位在戶外解說牌規劃上的參考,期使環境解說能提升遊客旅遊經驗,並促進其環境保護之意願與行動,落實非正規環境教育之內涵。 為回答研究假設與問題,本研究採用實驗研究法。第一階段透過專家學者評選出一面國內現存的最佳解說牌,研究者並依其內容改寫成不同字數版本,作為下階段實驗處理(treatment)之基礎,並依內文編製閱讀理解測驗,作為遊客理解狀況之測量工具,並由專家學者審核。第二階段透過實驗,將240位成人遊客隨機分派至六組,使各組遊客在等長時間內,觀看內容相同、內文字數不同之解說牌,隨後進行閱讀理解測驗,並依遊客所觀看解說牌字數之多寡,再將其閱讀理解測驗結果分為三大組,進行分析,以了解遊客對其所觀看之解說牌內文的理解狀況。 就本研究結果而言,觀看內文字數較少解說牌的遊客,在理解測驗平均得分與主旨覺知正確回答比例皆較高;然而透過單因子變異數分析(one-way ANOVA),兩者顯著性分別為.060與.038,顯示就本研究而言,解說牌內文字數多寡對於遊客在解說牌內文的主旨覺知上產生明顯影響,因此建議戶外解說牌之中文內文字數大約為100-140字,或許能讓多數遊客在解說牌主旨上獲得較佳理解效果,進而促成戶外解說牌設置之效益。
  • Item
    地震災害現址環境解說內涵之探討 -以921地震教育園區為例
    (2009) 葉凱翔; Kai-Hsiang Yeh
    摘 要 921大地震發生至今已屆滿10年,然而我們從那次的經驗中學習到了什麼?本研究擬探討當面對地震災害現址時,環境教育者如何透過解說,及地震災害現址所傳遞的內涵,提升民眾對減災與環境關懷的能力。本研究透過質性研究的方式,以「921地震教育園區」所保存的地震災害現址為案例進行研究探討。試圖透過解說來詮釋探討地震災害現址。最後藉由研究者在研究中的發現與現場經驗,對於地震災害現址解說的內涵與方式,提出具體建議。研究結果如下: (一)我國地震災害現址解說目前以科學教育為主軸,建議以環境教育目的為主旨,發展「關懷自然」、「環境永續」和「為下一代而努力」等多元面向之需求。 (二)地震災害現址環境解說內涵應發展「啟發學習地震災害知識」以及「習得防災技能」為主軸的解說內涵,並正確傳遞地震災害現址中的相關知識。 (三)地震災害現址環境解說內涵應發展「重視環境意識」與「喚起土地認同與關懷」為主軸的解說內涵,並傳遞地震災害現址中的人事物、環境背景及其重要性。 (四)地震災害現址實地進行環境解說時,可運用「提供親身經驗與真實故事」、「自然觀察」、「地震災害現場的反思」、「地震防災活動體驗與參與」的方式引導民眾,以啟發民眾對於知識的探求以及環境的關懷。
  • Item
    台北植物園推動環境教育現況及使用者需求之探討
    (2006) 江凱寧; Kai-Ning Chinag
    台北植物園為台灣北部唯一都會型植物園,也為發展環境教育、提供大眾欣賞自然與啟發保育覺知的重要場所,近十年來台北植物園在園內植物分區及步道規劃等硬體規劃進行改善,並提供學習單及解說志工導覽活動促進教育推廣,然而入園民眾對於行政單位所提供軟硬體服務與實際使用服務之滿意程度與需求程度之間是否能夠互相配合,值得進一步探索。 本研究選定台北植物園,調查其提供環境教育服務項目,透過參考國外植物園環境教育推展方式,就植物園可提供的環境教育設施及活動等,歸納整理並設計問卷,以一般大眾為對象,實地問卷調查400位台北植物園使用者,以瞭解使用者對於植物園的認知,對於台北植物園提供的環境教育服務之使用狀況及需求。針對現有環境教育服務使用狀況,調查使用者來園目的、次數、時段、各服務項目之知曉程度、使用程度、滿意程度,以及對未來提供環境教育之活動、設施、教材、解說戶外據點、步道、解說人員服務、解說牌、出版品、傳播媒體以及網站之需求加以調查;另訪談11位學者、專家、台北植物園管理單位行政人員及資深解說志工,對於台北植物園之角色定位及願景、推動環境教育現況及困難、可能之發展方向提出建議。 在對現有環境教育服務使用狀況方面,研究結果顯示,使用者來園主要目的為「休閒遊憩」、「接近自然」、「認識植物」,來園次數每年以3次以下為最多,四成以上會停留半日,非假日或假日皆以下午來園比例最高;在現有台北植物園環境教育服務項目中,均以「植物主題分區」、「解說牌的設置」及「解說步道規劃」3項最為使用者知曉、使用度最高、使用者認為最有幫助以及最為滿意項目。 對環境教育服務之需求方面,使用者最需要的服務為「植物主題分區」、「解說牌的設置」、「解說步道規劃」、「解說人員服務」及「大型教育活動」。與訪談結果對照分析發現,業務單位提供「每月主題服務」未能有效讓使用者知曉、硬體設施之分區規劃、解說牌及步道設置最為使用者需要,此結果與近年來台北植物園之規劃重點相符。 未來提供環境教育服務方面,「活動」最需要分齡活動、當月植物生態學習主題、生物多樣性等主題活動、寒暑期營隊及特定季節性植物觀察活動;對於「設施」最需要「遊客服務中心」及各類植物展覽分區;「教材」以「分區教材」、「親子教材」及「學生教材」最為需要;「戶外據點」最需要的為「體驗探索區」、「戶外研習教室」及「定時駐點解說導覽」;「步道規劃」最需要「體驗式步道」與「主題式步道」;在環境解說部分,「解說人員服務」最需要「生態系解說」、「園區導覽解說」及「植物相關諮詢」;在「解說牌」方面,以「植物分類解說牌」、「植物資訊解說牌」、「生態環境解說牌」最需要;在環境傳播部分,「解說出版品」以「植物園簡訊或季刊」、「生態保育海報資訊」最為需要;「傳播媒體」以「報紙、雜誌專欄報導」、「電視、教育廣播節目」、「視聽多媒體播放」最為需要;「網站」以「園區植物生態介紹」、「植物園歷史及簡介」、「植物資料庫搜尋」最為需要。 依據研究結果,本研究針對台北植物園現今發展環境教育之限制與困難、使用者對各項服務使用狀況及需求部分,以及後續研究等方面提出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