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3

學院概況

理學院設有數學系、物理學系、化學系、生命科學系、地球科學系、資訊工程學系6個系(均含學士、碩士及博士課程),及科學教育研究所、環境教育研究所、光電科技研究所及海洋環境科技就所4個獨立研究所,另設有生物多樣性國際研究生博士學位學程。全學院專任教師約180人,陣容十分堅強,無論師資、學術長現、社會貢獻與影響力均居全國之首。

特色

理學院位在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分部校區內,座落於臺北市公館,佔地約10公頃,是個小而美的校園,內含國際會議廳、圖書館、實驗室、天文臺等完善設施。

理學院創院已逾六十年,在此堅固基礎上,理學院不僅在基礎科學上有豐碩的表現,更在臺灣許多研究中獨占鰲頭,曾孕育出五位中研院院士。近年來,更致力於跨領域研究,並在應用科技上加強與業界合作,院內教師每年均取得多項專利,所開發之商品廣泛應用於醫、藥、化妝品、食品加工業、農業、環保、資訊、教育產業及日常生活中。

在科學教育研究上,臺灣師大理學院之排名更高居世界第一,此外更有獨步全臺的科學教育中心,該中心就中學科學課程、科學教與學等方面從事研究與推廣服務;是全國人力最充足,設備最完善,具有良好服務品質的中心。

在理學院紮實、多元的研究基礎下,學生可依其性向、興趣做出寬廣之選擇,無論對其未來進入學術研究領域、教育界或工業界工作,均是絕佳選擇。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3 of 3
  • Item
    副熱帶東北太平洋海溫年際及年代際變化以及其對亞洲-太平洋之影響
    (2019) 鄔毅愷; Wu, Yi-Kai
    觀測發現,副熱帶東北太平洋的暖海溫從2013年開始出現持續增暖的現象,近期研究發現此暖海溫對短期天氣或長期氣候變異颱風都有顯著的影響。然而相較於赤道東太平洋海溫, 有關副熱帶東北太平洋海溫的時空特徵之相關研究仍相當有限. 本研究主要探討副熱帶東北太平洋的特徵, 增暖的物理機制, 以及對天氣與氣候的可能影響 分析顯示,此區域之海溫變異與太平洋經向模態密切相關。除此之外,亦受到暖化趨勢的影響(約貢獻15%之海溫變異)。小波分析進一步發現此區域海溫包含了年際及年代際變化。在年際尺度,副熱帶東北太平洋海溫增暖同時,赤道太平洋亦同時有一類似聖嬰結構之海溫增暖現象。而在年代際尺度,太平洋年代際震盪、北太平洋環流震盪以及大西洋多重年代際震盪對此區域海溫變化皆有顯著的影響。 海洋混合層熱量收支得知,此海溫近期之增暖,主要透過風-蒸發-海溫(wind-evaporation-SST, WES) 之正回饋機制。除此之外,本研究也藉由兩個個案,討論此海溫對聖嬰現象以及西北太平洋颱風活動之影響。
  • Item
    探討於翻轉學習中,應用動畫與靜態圖片輔助自學,對不同空間能力的學習者之影響-以聖嬰現象為例
    (2017) 王靖穎; Wang, Ching-Ying
    「教育」隨著時代的推進不停的在改革,近年來,「翻轉教學」逐漸成為現今的學習趨勢。翻轉教學強調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角,並在課堂中真正擁有學習自主權,因此,「自學」便是翻轉教學的關鍵之一。如何訓練學生自學,或是選用什麼樣的自學教材顯然是件重要的事。如「聖嬰現象」的單元,受時間、空間關係及海氣作用影響,為概念抽象複雜且涵蓋尺度規模較大的動態過程,是國中學生常感到困難的單元。本研究分別利用「動畫」及「靜態圖片」作為自學教材,探討學生的學習態度及學習成效,並將學生空間能力的差異納入分析,嘗試研究空間能力與多媒體學習的關聯性。 本研究以新北市立某國中八年級學生為研究對象,有效樣本共104位學生。隨機選定兩個班作為動畫組及圖文組進行自學,自學時間結束後填寫學習態度量表及學習成效測驗,再利用一節課分組討論完成翻轉學習的流程,並於結束後再次接受學習成效測驗。 研究結果如下:(1)學生使用動畫自學教材的學習態度優於靜態圖片組,而學習成效測驗中,靜態圖片組學生選擇題成績高於動畫組;動畫組學生在開放式問題中的成績則顯著優於靜態圖片組;(2)以學習成效「完整性」分析的結果顯示,空間能力與教材間具交互作用,表示空間能力對不同教材的呈現方式在學習成效(完整性)上是會有影響的,並且,動畫的教材對低空間能力的學習者的效果高於高空間能力的學習者;(3)動畫組學生在翻轉課堂中的成果顯著優於靜態圖片組。
  • Item
    南海海表面高度變化之研究
    (2005) 蘇銘強
    南海為東南亞地區最大的一個半封閉的邊緣海,北方與中國大陸南邊相鄰;西方與西南方則是以越南、馬來半島(Malay Peninsula)為界;至於東邊則是由一連串的島弧所構成,由北到南依序是台灣、菲律賓群島(Luzon)、巴拉望島(Palawan)以及位置偏南的婆羅洲(Borneo)。整個海盆是屬於狹長的菱形,呈現東北-西南走向,涵蓋的範圍包括了0°N~25°N以及99°E~124°E,所佔的面積約為3.5 × 106 平方公里,最大深度在海盆的中央,超過了5000公尺,海盆的水深為西半部較淺,東半部較深,平均深度則超過2000公尺。 本研究利用AVISO的衛星測高海表面高度距平以及做過衛星測高資料同化處理的三維海洋環流數值模式(Wu et al.,1999)所輸出的海表面高度距平,使用經驗正交函數(EOF,Empirical Orthogonal Function )分析法來進行分析,以進一步探討南海海盆之海表面高度變化的情況。 就觀測資料來說,夏季海平面型態中,在正常年時,越南外的低海表面區被侷限在一個小範圍的區域;聖嬰現象發生時則會往中央以及北方的海盆擴散;而反聖嬰現象發生時,呂宋西北外海的高海表面區的範圍則會變廣且較高。至於冬季海平面型態中,在正常年時,海盆南北兩個氣旋式的環流都明顯的存在;聖嬰現象發生時,南邊的氣旋式環流會減弱;而反聖嬰現象發生時,則是北邊的氣旋式環流會減弱。 就EOF分析結果來看,AVISO衛星觀測資料的前兩個Modes分別佔了總變異量的33%以及12%;而模式結果的前三個Modes分別佔了總變異量的38%、26%以及9%。兩種資料的第一個Mode都呈現出,季風對於南海海盆海表面高度變化的主要影響力,其餘的Mode則顯示出不同年際間,受到聖嬰現象以及反聖嬰現象發生與否的影響,南海海盆在年際間所產生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