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3

學院概況

理學院設有數學系、物理學系、化學系、生命科學系、地球科學系、資訊工程學系6個系(均含學士、碩士及博士課程),及科學教育研究所、環境教育研究所、光電科技研究所及海洋環境科技就所4個獨立研究所,另設有生物多樣性國際研究生博士學位學程。全學院專任教師約180人,陣容十分堅強,無論師資、學術長現、社會貢獻與影響力均居全國之首。

特色

理學院位在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分部校區內,座落於臺北市公館,佔地約10公頃,是個小而美的校園,內含國際會議廳、圖書館、實驗室、天文臺等完善設施。

理學院創院已逾六十年,在此堅固基礎上,理學院不僅在基礎科學上有豐碩的表現,更在臺灣許多研究中獨占鰲頭,曾孕育出五位中研院院士。近年來,更致力於跨領域研究,並在應用科技上加強與業界合作,院內教師每年均取得多項專利,所開發之商品廣泛應用於醫、藥、化妝品、食品加工業、農業、環保、資訊、教育產業及日常生活中。

在科學教育研究上,臺灣師大理學院之排名更高居世界第一,此外更有獨步全臺的科學教育中心,該中心就中學科學課程、科學教與學等方面從事研究與推廣服務;是全國人力最充足,設備最完善,具有良好服務品質的中心。

在理學院紮實、多元的研究基礎下,學生可依其性向、興趣做出寬廣之選擇,無論對其未來進入學術研究領域、教育界或工業界工作,均是絕佳選擇。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4 of 4
  • Item
    一位資深高中數學教師實習輔導模式的個案研究
    (2008) 陳芳如; Chen Fang Ju
    本研究以一位具有豐富實習輔導經驗的資深高中數學教師為研究對象,並以其任教學校為場景,進行為期一年的質性取向的個案研究。研究過程乃參酌Clark and Peterson (1986)的「教師思維與行動模式」,將實習輔導教師的輔導模式區分為外部的輔導活動以及內部的輔導思維。透過四階段的研究設計,運用半結構式的訪談、課堂教學觀察、填寫問卷以及各類書面文件的收集,並且參考Chin and Lin (2000)分析教師教學價值的方法學架構,運用四個層次的辯證方法來詮釋資深高中數學教師實習輔導模式的架構與內涵,並探究其與教學實務的關連以及發展教學與實習輔導相關知能的因素。 本研究結果顯示,具有豐富輔導經驗的資深中學教師已經是一位內化的輔導者,並且建構出「膠囊化的實習輔導模式」:膠囊的外部呈現出輔導策略與行為的階段性輔導活動,內部則是輔導理念或信念交織而成的縝密輔導思維,蘊含輔導價值。研究結果並發現,有些輔導價值與個案本身的教學價值相近,有些則有些許差異。這似乎顯示,實習輔導與教學實務雖然相似卻非相同,並且輔導價值的範疇包含了教學價值。研究結果也顯示,對於具有豐富輔導經驗的資深教師而言,專業知能可以是透過參與實務而直接發展,或是經由流暢轉換雙重實務身份的反思而間接發展,所以,他們是教學與輔導的雙重內化學習者。因此,本研究的結果可以提供一些數學實習輔導的方向,作為建構輔導模式的參考,以落實師徒制的實習輔導理想。同時,也提醒實習輔導教師,應該在自己的教學與輔導實務脈絡中進行反思,以深化相關的專業知能,達到實習輔導教師與實習教師互惠成長的教育實習目標。
  • Item
    六位數學實習教師教學身分內涵及發展的個案研究
    (2007) 林芳綺; Fang-Chi Lin
    本研究以Wenger (1998)的學習理論為基礎,將學習的歷程視為成為某人的過程(learning as becoming),嘗試從身分的觀點剖析數學實習教師學習教學的歷程,瞭解教師如何建構及發展自己的教學身分。亦即,教師在教學中是個(或展現出)什麼樣的人?經由實習歷程又使她們成為什麼樣的教師?Ghaye& Ghaye (1998)亦建議,當教師欲回答「我是什麼樣的教師?」時,應該可以先反思自己的教學並瞭解其內含的價值。因此,本研究即以教師的數學教學價值作為預設性的研究主體,以進一步檢視教師教學身分的內涵及其發展的歷程。 作者以6名數學實習教師為研究的對象,她們所屬實習學校為研究的場景,進行為期1年的個案研究。研究過程參考Chin & Lin (2000)探索與詮釋教師教學價值系統的架構,透過課堂教學觀察、半結構及遞迴性的訪談、撰寫問卷及省思報告來蒐集研究的實徵資料,經比較、分析及層層探索的過程精鍊出教師的教學價值及教學身分。 研究結果顯示,每位個案教師皆反映出不同的教學風格及特色,凸顯不同取向的教學身分內涵,而且,部份教學特質已與過去傳統數學教師有所不同。而在1年的教育實習過程中,個案教師的教學身分呈現三種不同的發展情形,包含教學身分大致維持一致性、教學身分衍生兩種存乎不同教學情境下的教學角色,以及教學身分的徹底轉換。另外,本研究亦發現,實作環境中的他人對待個案教師的態度對其教學身份的發展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而實習教師的身分因素也限制了教學身份的可能發展空間。再者,教師在實習歷程中雖可扮演多重的教學角色,但是,其內部深層本質的身分內涵仍保有長久的自我同一性。當教師整合多重角色而又能夠確實教出所側重的教學價值時,即反映出自己的教學身分。本研究的結果反映出教學身分的多樣性與重要性,以及發展過程的複雜與多變,也間接地提醒師資培育者,應該更加重視教學身分對教師專業發展的影響。
  • Item
    六位學生數學教師教學價值實踐的個案研究
    (2007) 廖俊傑
    本研究的六名個案是張繼元(2005)以問卷調查和因子分析法,從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數學系一班大三(92.9~93.6)修讀「數學教材教法」課程的46名學生中篩選出的代表性個案。作者接續使用個案研究法,追蹤這六位個案學生教師於大四(93.9~94.6)修讀「教學實習」課程中,價值認同的變遷與價值教學情形,並探討可能的影響因素。本研究分成實做前期和實做後期兩個階段,透過書面資料、個案晤談和教室觀察,蒐集與分析各類實徵資料並詮釋其意義。 研究的結果顯示,六名個案學生教師在三個階段期間各自展現了不同的教學身分內涵,並刻劃出不同的身分演化軌跡。雖然,個案在不同階段展現的價值不盡相同,然而,他們對於認同的價值大多都有實踐的意願,也曾嘗試著教出它們,但是,由於對某些價值的概念認知不完整、教學經驗與能力的不足及教學實務環境條件的影響,使得他們的實際課堂教學沒能確實教出其指稱的價值。但是,每一位個案在不同階段均展現了至少一項不變的價值,對他們而言這些應該是比較核心的價值。 本研究的結果應有助於師資培育者或實習輔導教師進一步掌握學生數學教師階段性的教學身分內涵與狀態,並據此設計相關的師資培育活動或課程,以促使學生教師更清楚特定價值的意義,以及能把特定價值融入數學教學活動之中,進而引動其數學教學專業的發展。
  • Item
    以perry基模為基礎分析高中初任化學教師教學與學習心智模型專業成長
    (2007) 曾瓊瑤; Tseng Chiung Yao
    中文摘要 關鍵詞:初任教師、教師專業成長、教學與學習的心智模型 每個人都不斷的在成長與改變,而且是多層面地持續在進行。學者Burden(1990)認為,了解教師的專業發展可提供教師有效的成長基礎、針對教師短程或長程的個人成長需求來輔助教師選擇發展目標及提供師資培育機構做為規畫各種介入活動的藍本以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因此將教師的專業發展歷程做階段性的劃分,可幫助研究人員去探討不同階段教師的發展特性與需求。一般常將教師的專業發展歷程劃分為職前師資培育階段、初任教師導入階段、勝任教師精進階段。其中,初任教師進入職場後,會受到實際環境的衝突而由早期理想主義轉變為以個人生存為準,當初任教師的理想消退後,對教室管理與學生行為常有無力感,在此階段,建立教師地位成為主要目標並希望得到學生愛戴及保持距離建立權威,造成理想形象與實際師生關係間的不協調,加上本身教學知能不足,多半只能照本宣科,因此常會需要外界立即性的改正意見與提供訣竅。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即是在資深教師以自身教學經驗與專業知能引領下,探討四位高中科學初任教師的教學與學習的心智模型發展。本研究採質性研究的方法,依據Vermunt(1992.1997)等學者所辨識出五種教學與學習之心智模型形式:(1)知識的吸收(2)知識的建構(3) 知識的應用(4) 刺激教育(5) 合作,做為本研究的五個分析面向。並於研究最後提出六點相關結論:(1)初任教師在實際教學現場中的專業成長受到個人特質、同僚、社會經驗、班級情境及學生學成就的影響。(2)藉由資深教師的教學經驗傳承對初任教師教學與學習的心智模型成長有明顯的助益。(3)知識的建構此模型上的成長能幫助敎師去適應多變的自然科教學。(4)嚴重的學生問題會影響教師教學與學習心智模型的成長,甚至會導致教師專業成長上的退化。(5)增進教師間的互動與合作能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6)教師的教學若以學生興趣為導向者能拓廣教學活動的範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