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3

學院概況

理學院設有數學系、物理學系、化學系、生命科學系、地球科學系、資訊工程學系6個系(均含學士、碩士及博士課程),及科學教育研究所、環境教育研究所、光電科技研究所及海洋環境科技就所4個獨立研究所,另設有生物多樣性國際研究生博士學位學程。全學院專任教師約180人,陣容十分堅強,無論師資、學術長現、社會貢獻與影響力均居全國之首。

特色

理學院位在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分部校區內,座落於臺北市公館,佔地約10公頃,是個小而美的校園,內含國際會議廳、圖書館、實驗室、天文臺等完善設施。

理學院創院已逾六十年,在此堅固基礎上,理學院不僅在基礎科學上有豐碩的表現,更在臺灣許多研究中獨占鰲頭,曾孕育出五位中研院院士。近年來,更致力於跨領域研究,並在應用科技上加強與業界合作,院內教師每年均取得多項專利,所開發之商品廣泛應用於醫、藥、化妝品、食品加工業、農業、環保、資訊、教育產業及日常生活中。

在科學教育研究上,臺灣師大理學院之排名更高居世界第一,此外更有獨步全臺的科學教育中心,該中心就中學科學課程、科學教與學等方面從事研究與推廣服務;是全國人力最充足,設備最完善,具有良好服務品質的中心。

在理學院紮實、多元的研究基礎下,學生可依其性向、興趣做出寬廣之選擇,無論對其未來進入學術研究領域、教育界或工業界工作,均是絕佳選擇。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8 of 8
  • Item
    使用數值模擬深入了解颱風引起臺灣東北海域降溫
    (2023) 吳欣茹; Wu, Hsin-Ju
    夏季颱風通過後,多次在臺灣東北角龍洞外海引起海表溫下降。2001~2020年18個第5類颱風中有3個颱風路徑十分相似,分別是2001年的尤特(Utor)、2008年的如麗(Nuri)和2008年的哈格比(Hagupit)。然而透過龍洞浮標海表溫資料觀察發現這3個颱風對龍洞海域造成的降溫幅度卻差異甚大,尤特颱風期間下降最多達8.8℃,如麗期間降溫為2.7℃,而哈格比期間海表溫下降幅度僅1.4℃。前人文獻指出,臺灣周遭海域颱風引起之海表降溫與颱風行進軌跡間有良好之關係,為了進一步釐清為何相近軌跡之颱風卻引起近岸海表溫降有如此顯著之差異,本研究使用區域海洋模擬系統模式(Regional Ocean Modeling System, ROMS),重建此三相近軌跡颱風個別引起之上層海洋響應。同時,為了瞭解潮汐可能對颱風引起降溫過程造成之影響,本研究於數值實驗中亦納入了潮汐作用。透過實驗設計以及熱收支守恆方程診斷分析,探討各物理過程對三個颱風期間海表降溫所造成之影響。模擬結果顯示在尤特颱風期間,東海黑潮入侵最為顯著,亦驅動較強的次層冷水抬升,進而導致較大幅度的海表溫降,如麗東海黑潮入侵幅度最小,次層冷水抬升較不明顯,海表溫降幅度亦較弱,表東海黑潮入侵在近岸海表溫降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而模擬在納入潮汐效應會強化冷卻響應,並使其更接近真實情況。這三個相似路徑和強度的颱風在臺灣東北海域引起不同的區域風,尤特期間龍洞海域出現強東北風,為三者之中最有利於東海黑潮入侵之風力條件,此與颱風半徑有關。另外,從理想實驗可以得知區域風為主要驅動東海黑潮入侵的因素,海洋的部分初始場對降溫影響較小,潮時則影響較為明顯。熱收支分析結果顯示,三個颱風降溫過程溫度變化主要是受到垂直平流項影響,而潮餘流則會透過垂直平流項強化近表層的冷卻響應。最後,當颱風移動至南海時,流向轉為西北,進而造成臺灣海峽流速增加,流速快且溫暖的臺灣海峽流流經龍洞海域,使海表水溫回復。
  • Item
    西北太平洋颱風是否因黑潮而變強?
    (2021) 何欣勇; He, Hsin-Yung
    1945年以來,西北太平洋每年平均有29個颱風生成,其中每年約有8個颱風會侵襲臺灣,進而使臺灣居民生命財產安全;而這些颱風在侵襲臺灣之前,有很大的比例會通過北太平洋的西方邊界流:黑潮。筆者回顧論述颱風與黑潮交互作用,大部是基於單一颱風案例的討論,是故筆者以長時間、大量數據的統計,並輔以將黑潮分區討論其颱風通過黑潮之後的改變。筆者發現颱風通過黑潮的次數逐年增加,且約有30年的週期變化;颱風停留在黑潮的時間也有逐年增加的趨勢,並輔以40年的週期;而這些通過黑潮的颱風的在大量統計之下,發現颱風本身中心氣壓升高、最大一分鐘持續風速降低,亦即颱風通過黑潮後是減弱其本身的強度,且減弱的幅度有10年的周期性,而其減弱趨勢則發現數值逐年減少,換言之颱風通過黑潮後雖減弱強度,但變弱幅度逐年減少。若分區觀察,颱風在通過各區的黑潮大都為減弱強度的情形,惟颱風通過臺灣東方海域黑潮與日本南方海域黑潮的風速減弱幅度是最高的兩區,共通情形是此兩區都會讓颱風通過黑潮時接觸到陸地;另四區的減弱趨勢是逐年縮小。再者,討論黑潮海表面溫度是否颱風的強度有關,筆者統計後發現關聯不大,但有趣的是日本南方海域之黑潮的海表面溫度上升是四區內最快的,但其颱風減弱程度變小當中。
  • Item
    利用數值試驗探討黑潮入侵南海的機制
    (2011) 許珮慈
      黑潮是北太平洋的西方邊界流,屬於北赤道洋流碰到西邊界陸地後向北的分支,途中經過菲律賓東岸、呂宋海峽後,再沿著東台灣通道繼續往東北流。在流經呂宋海峽時,有時會發生入侵至南海的情形。透過分析AVISO衛星資料發現,黑潮在呂宋海峽的入侵現象,存在著季節變化,當冬季東北季風強盛時,黑潮較常被發現到會入侵至南海內部,而西南季風盛行的夏季期間,並未發現有入侵的情況。   本研究透過模式試驗,發現黑潮入侵南海的現象與臺灣西南邊的風應力旋度有關。冬季時,臺灣西南邊負的風應力旋度轉為強烈,黑潮會明顯偏向西側,進而入侵至南海。反之,夏季時,臺灣西南邊的風應力旋度微弱甚至消散,黑潮則會沿著呂宋海峽東側一路向北前進,並未入侵至南海。   進一步將臺灣西南邊(119.5。E~121。E、21。N~22。N)的風應力旋度,與黑潮入侵至南海所流經區域(120。E~122。E、21。N~20.5。N)之動能計算其相關性,得到的相關係數達0.67,呈現顯著正相關,再次證實,臺灣西南邊的風應力旋度與黑潮入侵南海存在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 Item
    近二十二年颱風對臺灣東北外海黑潮上層海流的影響
    (2015) 潘俞佑; Pan, Yu-Yu
    黑潮是位於北太平洋重要之西方邊界流,其傳輸量具有年變化、年際變化和近100日的週期變化。例如,受到季風的影響,黑潮位置有季節性變化,冬季時,黑潮距離臺灣東岸較近,夏季時,則是距離臺灣東岸較遠。許多研究對黑潮的季節性變動有相當程度的瞭解 (Liu and Yang, 2001; Hsin et al., 2013; Wu et al., 2013),然而颱風通過時,造成黑潮之擺動變化可能會影響其季節性規律。由於黑潮擺動會對臺灣東北區域之海洋環境造成明顯影響,本研究希望能釐清颱風通過期間引起臺灣東北外海之黑潮擺動的變化,以及不同類型的颱風影響黑潮擺動之差異。本研究運用二十二年的衛星高度計資料分析颱風對黑潮擺動的影響,研究結果顯示,根據中央氣象局颱風軌跡類型之定義,第一類型颱風 (通過黑潮並切入東海陸棚)容易使鄰近東海陸棚之黑潮產生擺動的現象;第二類型 (登陸臺灣北部)颱風不易造成黑潮的擺動,只改變黑潮主軸之流速;第三類型颱風 (登陸臺灣中部)接近黑潮時,北風造成上層流速會減弱,颱風通過後,造成黑潮上層流速增強。此外,第三類型颱風容易造成黑潮主軸入侵東海陸棚,使下游之上層流速平均減弱。然而,黑潮主軸變動主要受到颱風的強度、暴風半徑、與黑潮的作用時間等因素影響。例如,當颱風強度越強、暴風半徑越大、且作用時間越長時,臺灣東北外海的黑潮擺動程度越明顯。當通過黑潮的緯度低於23° N之第四類型至第七類型的颱風,則對於臺灣東北外海的黑潮影響有限,因此,此時黑潮主軸的位置沒有明顯的擺動現象。
  • Item
    西北大西洋與太平洋環流研究
    (2011) 張育綾; Yu-Lin Chang
    西北太平洋與大西洋邊緣海有著世界上最具能量的海流。 本研究旨在於利用模式與觀測的數值分析來了解西北大西洋與太平洋的動力過程。西北太平洋鄉會著重於墨西哥灣,藉由風驅動下的物質與熱量平衡,我們發展了一套理論來解是墨西哥套流產生不同週期渦旋的原因,上下層海洋之間的耦和與交互作用。在應用上,本研究模擬墨西哥灣在2010年發生了嚴重的漏油事件。 在西北太平洋的研究上,首先研究在風作用在強流的渦度場下產生的小尺度垂直運動,並將此應用在東海陸棚邊緣的黑潮。 利用29年的潮位站與衛星風場與高度場資料來分析黑潮過去的季節與年際變化,結果發現黑潮的流量變化與副熱帶反流所產生的渦旋有密切的關係。西北太平洋的風的震盪影響了黑潮流量變化、渦旋產生的年紀變化。此震盪在此定義為"菲律賓-台灣震盪",我們認為此振盪可以為西北太平洋年際變化的動力連結。
  • Item
    臺灣東部外海氣旋渦引起黑潮截斷之研究
    (2019) 劉宗銘; Liu, Tsung-Ming
    本研究探討氣旋渦西移至臺灣東部外海,撞擊黑潮後,對黑潮造成的影響。研究結果顯示,在研究期間 (1993年1月至2016年4月),衛星高度計資料指出,氣旋渦西移至臺灣東部外海 (123°E) 共發生18次,並且其中8次發生後有伴隨黑潮入侵呂宋海峽事件。氣旋渦西移路徑大致可以分3種:(1) 從呂宋島東側往西北移動(18°N~20°N) (2)從呂宋海峽東側向西移(20°N~22°N) (3)從臺灣東部外海西移(22°N~23°N)。本研究針對第三種氣旋渦移動路徑:從臺灣東部外海西移的氣旋渦事件進一步分析,發現當氣旋渦西移至123°E時,臺灣東部外海的黑潮受到氣旋渦影響,導致黑潮向北的流速減弱,隨後在黑潮上游處發生黑潮入侵呂宋海峽事件,並在臺灣西南產生順時針渦流。另一部份黑潮則向東沿著氣旋渦以逆時針方向向北流動,與Kuo& Chern (2011)有相同的結果。氣旋渦由黑潮東邊向西傳遞時,向西移動到經度123°E氣旋渦強度就會開始減弱,可能是受到黑潮北向流的影響而減弱並往北移,與Liang et al. (2003)所定義的黑潮東邊邊界123°E相符合。進一步用ROMS模式(Regional Ocean Modeling System)模擬,也同樣發現氣旋渦西移到臺灣東岸撞擊黑潮後,臺灣東岸的黑潮流速減弱,且發現黑潮上游有入侵呂宋海峽的現象,在臺灣西南也發現一順時針渦流產生。由ROMS模式結果輸出的地轉流場,計算呂宋海峽區域內的渦度情形,發現當氣旋渦碰撞黑潮時,渦度值從低值有顯著增加的現象發生,為黑潮入侵呂宋海峽所造成。進一步藉由渦度變化來解釋黑潮入侵呂宋海峽現象,當氣旋渦西移撞擊黑潮,導致臺灣東岸的黑潮向北流速減弱,進而造成呂宋海峽東側的黑潮流速減弱,使得呂宋海峽區域的渦度產生改變(正渦變小),為了維持區域內渦度守恆,因此黑潮向西轉而入侵呂宋海峽(正渦增加)。
  • Item
    北台灣海峽數值模擬研究
    (2007-11-30) 張育綾; 吳朝榮; 李忠潘
    本研究利用一個高解析度的台灣海峽數值模式,根據其海溫、海水流速流向、風向風速等,分析台灣海峽的海水流況,並利用數值模式時間及空間連續的特點,了解台灣海峽流況之年際與季節變化,並根據年際及季節變化中呈現的的特殊暖水現象做進一步的分析及研究。台灣西北海域在春季出現的暖水區域具有年際變化,而暖水的成因為東來的黑潮水與台灣海峽水輻合所致,1999 與2000 年春季為反聖嬰年,輻合較強,故有局部暖水出現,而2001、2002、2003年春季為正常年,輻合較弱,故沒有局部暖水出現。另外分析模式資料也發現台灣東北海域之冷渦現象亦具有年際變化,並且在北台灣海峽與暖水區域形成有趣的一暖一冷現象。
  • Item
    臺灣東北海域湧升流之時空變化
    (2007-11-30) 盧鴻復; 吳朝榮; 李忠潘
    黑潮為世界重要洋流之一。前人觀測發現黑潮流經臺灣東北海域之時,受到東海陸棚走向之影響,黑潮與複雜的海底地形交互作用,在此處產生湧升流與冷渦現象。過去的研究多以現場觀測為主,難以連貫研究資料的時空變化。因此,本研究以普林斯頓大學所開發之三維海洋數值模式為基礎,採用真實地形與巢狀箝合方法,將較大範圍模式之輸出作為本模式之初始與邊界條件,建構一個水平空間解析度達1/20°之海流模式。本模式可用來模擬臺灣東北海域之海流運動,其結果成功地重建該處之流場與水文型態,藉由分析、研究模式資料,可以瞭解東北海域之流場時空變化。模擬結果顯示,黑潮衝擊陸棚產生湧升流,於表層以冷渦流場表現,此現象受到黑潮運動影響,有季節性的變化,與過去觀測結果一致。除此之外,模式資料更進一步明確表現東北海域冷渦流場在季節尺度內的變化,其資料分析結果反應觀測資料之缺憾,亦指出上層黑潮主軸之擺動週期受到不同機制的作用而有所差異,進而對東北海域之上層流場產生顯著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