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史研究所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7

沿革與宗旨

本所成立於2008 年8 月,原為美術系中國美術史組、西洋美術史組,歷史悠久,後獨立成為藝術史研究所。創所目標旨在發展東、西方藝術史學術研究,培養具備專業知識、思辨能力、審美涵養、國際視野、推展藝術鑑賞,及關懷文化資產保存與維護的藝術史學術專才。本所結合東、西方藝術史專長師資,厚植藝術史、視覺文化,以及藝術交流史之教學與研究,並拓展歐、亞國際學術交流與研究。

本所師資力求多元,除了外籍專任教師之外,亦不時聘請外籍講座教師、訪問學人於本所開課。並從國立故宮博物院、中央研究院等研究機構聘請研究員作為兼任師資,以求課程的多樣性和專業性。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2 of 2
  • Item
    臺灣當代普普藝術現象之研究(1963-2024)
    (2024) 洪昊瑀; Hong, Hao-Yu
    本研究旨在探討普普藝術(Pop Art)在臺灣的發展及其與社會的互動。普普藝術源於20世紀50年代的英國,後來在美國興盛。普普藝術融合了大中生活元素,時常利用流行文化、政治、商業等符號,通過大量重複拼貼的技法,表現資本主義和大眾文化對藝術的影響,普普藝術也因而受到藝術市場歡迎,在世界各地區傳播並造成影響,包括臺灣。本文除了藝術史的方式,也結合藝術社會學的方式考察臺灣普普藝術形成的背景,依照社會環境、藝術史發展與主要出現之題材,整理普普藝術從1960年代至今的發展脈絡,將其分為五個階段:引進初期(1963 -1970)、懷鄉期(1971 -1986)、政治普普期(1987 -1991)、摸索期(1992 -1999),以及發展期(2000 -至今)。接著也依據主題,將作品材料分為三個類別:政治普普、商業普普與生活普普。本文以此分期與分類,從社會角度切入,探討普普藝術如何在臺灣藝壇深根發展,從而發現其在臺灣的發展不只反映藝術接納,也反映臺灣在接受西方文化,受社會制度衝擊的西化過程。展現當地社會和文化的變遷,也展示臺灣與全球藝術潮流的互動。
  • Item
    林壽宇 《繪畫浮雕》
    (2024) 陳俐臻; Chen, Li-Jen
    1964年,台灣籍藝術家林壽宇(1933–2011)代表英國參與德國卡塞爾舉行的第三屆卡塞爾文獻展(documenta),在「代表1964年藝術面向」的展區中,展出三件《繪畫浮雕》作品,林壽宇的《繪畫浮雕》畫面用色簡約、構圖嚴謹,僅以幾何形式構成。本論文以研究林壽宇的《繪畫浮雕》作品為主軸,藝術家約於1960至68年間進行創作,包含1964年在第三屆卡塞爾文獻展展出的三件作品,此篇論文由下列三部分構成。首先,將對林壽宇的藝術生涯進行疏理,尤其是藝術家早期英國生活期間(1952–2002)。接著,將進行《繪畫浮雕》的視覺分析,透過解析作品中的形式特徵,回答何謂「繪畫浮雕」。最後,將進一步以結構主義和極簡主義等理論作為基礎,分析林壽宇《繪畫浮雕》作品中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