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工程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60

本系前身「資訊教育學系」成立於民國七十四年,首先招收大學部學生,民國九十年成立資訊工程研究所碩士班,而後於民國九十五年進行系、所調整合併為「資訊工程學系」;並於九十六年成立博士班。本系目前每年約招收大學部四十餘人,碩士班六十餘人,博士班約五人,截至民國一百零四年十一月止,總計現有大學部一百九十多人,碩士班一百二十多人,博士班二十三人,合計學生人數約為三百三十多位。

News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3 of 3
  • Item
    使用WebXR Device API實作基於球諧函數的擴增實境光照估計模型
    (2022) 吳岱倫; Wu, Taren Tai-Lun
    計算機圖學的領域中,基於物理的繪圖(Physically Based Rendering)模擬真實世界的光照傳遞,依物體的表面材質來計算虛擬物件接收到的光線影響。儘管現今電腦運算單元的計算效能持續升級,但模擬真實的物理光照,依舊需要耗費大量時間與運算力。如今許多應用是在手機裝置上實現,行動裝置的效能更難與電腦規格匹敵,品質與速度兩者間往往必須做出一定程度的取捨。擴增實境裡,使用者需要在現實世界的場景中,與電腦生成的虛擬物件互動,與電玩遊戲一樣,需要即時的互動回饋。過去擴增實境多以手機應用程式為主流的體驗;近年來,越來越多開發者探索透過網頁實現擴增實境與虛擬實境,本論文使用由全球資訊網協會發布,目前仍處於實驗性階段的WebXR Device API探索WebAR世界。論文結合了球諧函數與基於網頁的擴增實境,在WebAR平台上以球諧函數計算擴增實境中的光照估計,並透過實作探討WebAR平台的優勢與可能的侷限性,以及未來擴增實境在網頁上的發展潛能。
  • Item
    於擴增實境中虛擬物件的光照與陰影之擬真
    (2019) 陳凱恩; Chen, Kai-En
    隨著硬體設備的型態變得輕巧、支援更多偵測功能以及系統分析的提升,近幾年擴增實境普遍的在行動裝置上應用,人們藉此體驗真實生活裡不存在的情境、和非現實的生物互動,亦或是作為工具測量真實物品、模擬室內擺設,因此越貼近真實生活的應用,虛擬物體與真實環境的不協調問題越加明顯,虛擬物體實質上仍存在於虛擬世界,獲取真實環境數據的多寡直接影響虛實的融合程度,近代攝影技術搭配機器學習試圖即時的從環境中獲取更多環境資訊,但分析一部分的環境畫面與真實世界裡無數光線所累積而成的光照相比,仍舊可以從虛擬物體的陰影與表面發現破綻;而非即時的環境分析雖然會受變化的程度降低靜態數據的效果,但是以較全面的環境圖像補充缺漏的資訊,得以在繪製過程中考慮到整個真實環境的影響。 本研究探討如何讓虛擬物體以合理之姿出現在現實畫面中,透過ARCore即時分析環境以及重構虛擬世界,並以OpenGL ES銜接空間資訊繪製模型,採用環景圖補充缺漏的環境數據,在即時繪製下即使拍攝範圍不足,仍可以計算整個環境對虛擬物體的影響,並進一步提升真實感。
  • Item
    基於標記物擴增實境下的遮擋處理
    (2018) 高梵; Kao, Fan
    本研究提出了基於標記物的遮檔處理演算法,藉由深度攝影機取 得真實環境的幾何資訊,以達成對虛擬物件的遮檔處理。現有的遮擋 處理研究中,少有針對處理時間的優化,但在擴增實境應用中,每秒 幀數(Frames per Second,FPS)至少需到達 30FPS,才能提供良好的 使用體驗,因此遮檔處理除了考量畫面的精細程度外,也要考慮處理 時間。本研究提出了針對處理速度優化的演算法,動態地計算需處理 的範圍,並盡量減少需運算的像素數。實驗的部分可以得知,藉由動 態遮檔處理範圍,遮檔處理的運算時間降至原本的四分之一,最終在 RealSense SR 300 上可以達成每秒三十幀的速度,與此相機原生的每秒 幀數相同。 由於本研究無針對原始深度影像進行優化,為確保其可用性,亦測 量原始深度影像中雜訊像素的寬度,從實驗結果得知,在物體距離鏡 頭 50 至 70 公分時,雜訊的像素寬度從 30pixels 逐漸降低至 10pixels, 證明在一定距離使用時,雜訊並不會嚴重地影響遮檔處理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