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44

【沿 革】

本校前身臺灣省立師範學院於民國35年6月5日成立時,即設置史地學系。首任系主任由院長李季谷先生兼任,37年由諶亞達先生承接為第二任,38年由沙學浚先生繼為第三任。51年史地學系擴成歷史與地理兩學系,56年7月1日本校改制為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仍隸屬文學院,仍由文學院院長沙學浚先生兼任系主任。59年8月本系成立地理研究所,由劉衍淮先生出任所長。60年8月沙院長為專心推展院務,系主任一職由賀忠儒先生承接,62年8月劉鴻喜先生接任研究所所長,系所合一後歷任系主任為陳國章先生、石再添先生、陳國彥先生、楊萬先生、蔡文彩先生、徐勝一先生、黃朝恩先生、潘朝陽先生、陳國川先生、丘逸民先生、歐陽鍾玲女士,現為蘇淑娟女士。

本系於民國59年8月成立碩士班,77年8月獲准成立博士班,83年成立「區域研究中心」,94年成立「地理資訊研究中心」,95年成立「地理教育研究中心」、「環境監測與規劃研究中心」、「地理影像實驗室」。地理學系之下,設有學士班、碩士班、博士班,結構完備,充分發揮本系的師資與設備應有之功能。

為配合各級政府教育政策的需求,本系也開設各種進修課程,如「地理碩士在職專班(週末班)」、「地理系空間資訊碩士在職專班(週末班)」及其他各類不定期舉辦的短期進修班等,提供中學老師、空間資訊人員進修的機會,在該進修管道中則多專注於上述地理思維的教育和教學轉化。

【課 程】

本系的發展早期以培養中學地理師資為主,因應社會發展之需求,本系除了培養地理學研究專門人才,培育中學地理師資,亦訓練環境監測與防災、國土規劃、GIS設計與應用、觀光遊憩理論與實務專業人才。

本系的課程設計,是兼顧理論與實務,從地理學的空間、人地、區域、地球科學的四大傳統出發,涵蓋自然、人文、區域、地理學方法與應用四個面向來規劃。

1.師資培育

培養各級學校地理學師資,其目的在於明瞭地理學的各種理論與實際,使其具備獨立研究與教學的能力。

2.環境監測與防災學程

厚植學生基礎地理學素養及監測環境能力,培訓其對環境經營管理具有整合性發展的競爭力。最終目標在開拓本校理論與技術整合、教學與應用整合、校園與社會整合、學術與產業整合之進階性任務。

3.區域與觀光規劃學程

因應全球化趨勢與台灣發展變遷,以地理學為基礎,整合區域發展與創新及深度化觀光事業發展,培養學生具備回應理論與實踐知識,目的在訓練學生區域研究與觀光規劃的實務能力。

4.空間資訊學程

以空間資訊的理論與技術為訓練之基礎,結合人文社經、健康促進、環境資源及大地工程的應用,為社會培育空間研究、規劃、管理和決策的人才。

【師資陣容】

本系師資陣容完整(專任教授11人、副教授8人、助理教授3人、專案助理教授1人),均具有博士學位,學有專精,研究成果豐碩。在教學方面,均能將各種先進的研究成果納入教材,涵蓋各種地理觀念及技術,使一般畢業學生擁有完整的地理知識,有能力利用各種地理觀念與技能,從事研究、教學或其他專業工作。

【圖書與設備】

本系圖書計有地理學專用書籍萬餘冊,中外文期刊三百餘種,大比例尺地形圖兩萬餘張、中外地圖集三百餘冊、航空照片圖三千餘張。「區域研究中心」為配合鄉土地理的研究與教學,先後蒐集甚多台灣、中國大陸、亞洲鄰近國家,乃至於全球各地相關之地理研究成果與地理資訊,包括自然環境與資源、地名、地圖以及各種方志、文獻及公私典藏文書等,並應用地理資訊系統 (GIS)技術,將蒐集到的各項資料加以分類整理、建檔、研究,以充實區域地理學術研究,奠定區域研究基礎。 系裡之實驗室及教室頗具規模,如地形實驗室、水文實驗室、氣候實驗室、人文與區域地理實驗室、空間資訊實驗室、電腦教室等,這些實驗室對教學與研究均具有重大意義及指標。

【教學與研究】

地理學以生活環境空間的現象為研究範疇,研究各種現象的空間分佈、關係及區域特性,並聚焦於如此社會環境空間特性和自然與人文環境如何相互為用。藉由人文和自然地理的理論建構、理論驗證和空間技術的精熟使用,解釋和理解現象的空間與環境面向和意涵,進而從規劃與設計的理念,提供空間環境趨吉避凶的思維與規劃,目的在於促進國家與社會的適切發展,並影響社會大眾守護生活環境。本系自民國59年成立碩士班及民國77年成立博士班以來,即秉承前述宗旨,從事精深的地理研究與教學,培養研究生的獨立研究能力。碩士班一年級,著重地理學各種以論和方法的研討,二、三年級則著重專題研究和論文寫作。博士班一、二年級,著重地理學分科高階領域的專業素養,三、四年級著重專題研究和論文寫作。碩博士班透過專題演講與相關課程安排,提供研究生肥沃的學術養份。學生之修課和論文寫作過程,指導教授和研究生緊密聯繫,形成活躍的學風。為積極促加強研究生的研究能力,本系安排每週三下午地理學專題演講,促進學術討論氛圍與研究風氣。

本系研究風氣鼎盛,為了鼓勵研究活動,提高地理學術水準,每年均彙編出版各種期刊及叢書,目前已出版「地理學研究」、「地理研究」、「地理研究叢書」、「系友會刊」、「地友」、「地理教育」、「地理教育叢書」、「地理研究專刊」。此外,本系教師更廣泛獲得國科會、教育部、臺電公司、水資會、臺灣省民政廳、文獻委員會等單位的補助或委託,從事多項專門性的學術專題研究,成果豐碩。

本系學術活動頻繁,自1997年起每年舉辦「臺灣地理學術研討會」。另外,教師除參加國內外學術會議外,為更進一步促進師生的研究風氣,並加強大家的研究能力,本系自七十七學年度時,將碩士班的地理論著評讀、博士班的地理學專題討論及老師的學術研討會集中於每週三下午舉行。有關師生將輪流評讀論文或報告研究心得,並作公開討論和意見交流。內容方面,碩一同學以評讀外文地理論著為主,題目自選或由指導教授決定;碩二同學以匯報個人碩士論文進度為主;博士班同學及本系老師,則自行決定內容。

【獲獎與認證】

本系經財團法人高等教育評鑑中心基金會「95年度大學校院系所評鑑認可審議委員會」通過認可,「101年度大學校院通識教育暨第二週期系所評鑑認可審議委員會」通過認可(含學士班、碩士班、博士班、暑期教師在職進修碩士學位班)。

【師生交流】

本系設有學生評鑑制度,隨時反映教師的教學情況。為讓學生意見能充分表達,在系所會議設置學生代表二名,可參與議案的討論與表決。此外,本系每學期舉辦師生座談會,建立師生交流的機制。對於凝聚師生對本校、本系的內聚力,效果良好。

【未來展望】

核心課程訓練廣博,讓學習者容易銜接各種專業或轉換跑道;因應就業市場的專業學程,讓你具備紮實的技能與專長。歡迎所有熱愛生命、關懷人類、勇於探索、樂於體驗的青年朋友,加入我們的行列。在大地上播下地理的種子,讓我們共同營造永續而美麗的家園!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33
  • Item
    高一地理資訊單元適性 WebGIS 學習系統之開發
    (2014) 王耀輝; Wang Yao-hui
    近來雖然已有許多研究驗證了將地理資訊系統(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s, GIS)引進中小學體系的重要性,然而其推廣卻始終相當緩慢。台灣隨著九十九年新高中地理課程綱的實施,GIS的教學不但已由高三選修改為高一必修,同時規畫上課時數為5至6小時,如何在有限時間內讓學生有效學習GIS 是個亟具挑戰性的問題。近來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已成為教學新典範,結合網路科技與適性學習的「適性數位學習系統」能按照學生的能力與進度輔助個人化學習,具有輔助高中生更有效率地學習GIS的潛力。再加上隨著空間科技的進步,網際網路地理資訊系統(WebGIS)已經可以讓使用者僅透過瀏覽器便直接進行高階的空間分析工作。故本研究目的在於建構一套結合WebGIS的適性地理資訊學習系統,以讓我國高中一年級學生可以充分體驗與學習GIS的潛力。 本研究以Bloom認知教育目標分類與Simpson技能領域目標分類設計出適性評量與適性教學模組,並配合自行開發的各種WebGIS服務,發展出可以以雲端模式,讓學生藉由實作來學習GIS的適性學習系統。在系統原型開發完畢後,也藉由兩次優使化評測,不僅改良了系統的教學能力,同時也歸納出適性WebGIS學習系統的優使性設計原則。與過往的WebGIS教學網站相較,本系統所開發的WebGIS服務已大幅度改良,可達到執行綜合分析效能。學生們可以根據問題的需求,決定所需使用的各種空間分析功能,並將這些功能以適當的順序加以組合,以解決空間問題;另外,由於本系統具有適性學習系統的屬性,因此一旦學生在操作或學習上發生困難時,系統即可給予立即的輔助或導向,學生在課餘時間便可自行進入系統學習,無須占用有限的課堂時間。 透過教學實驗的檢驗,使用本系統學習GIS單元的學生在GIS認知能力與技能表現的進步幅度上,皆比未使用本系統的學生為高,系統的教學能力獲得驗證。除此之外,另外透過事後的滿意度問卷與焦點團體訪談,發現對學生而言,本系統所開發的GIS服務,在操作難度上與學生常用的GIS網站相當,也較符合學習的需求。因此本系統相當適合作為我國高一地理資訊單元之輔助學習工具,值得全面推廣以提升我國高中GIS之教學效能。
  • Item
    臺北市之聯營公車客運版圖分布
    (2012) 陳韋宏; CHEN,WEI-HUNG
      臺北市為全臺灣最早發展公車運輸之城市,於日本統治時代已初具規模,戰後初期受法規限制僅由臺北市公共汽車處行駛市區路線,至1969年才開放市區公車路線民營,並實施「分區營運管制規則」,限制各業者的營運區域,1977年實施「聯營制度」,取消分區營運管制統一路線編碼與票證,並逐步擴張至今共由14家客運業者所組成的聯營公車體系。本研究利用1977年、1998年,以及2011年臺北市之聯營公車路線班次加權統計,以空間分析方法剖析臺北市之聯營公車各家客運業者,由1977年至今的路網分布情形。透過公車路線與班次資料庫建立及統計分析,得知各家客運業者的版圖範圍,從聯營制度實施後至今雖有擴大,但仍保有當初分區營運管制規則的影子,且班次密度最高的地方多為臺北市內主要幹道,或各家客運公司由新北市進入臺北市後的折返集結點。但是,在路權受政府管制且站場儲車用地的限制情況下,致使各家客運公司的主要營運區域並無變動,因此若欲拓展更大的營運範圍,最快的方法就是合併或收購,集團式客運公司因應而生。臺北市聯營公車目前已形成「臺北首都集團」與「中興大業巴士集團」,集團車輛數及班次數超過臺北市聯營公車的五成。依照本研究空間分析的結果,發現臺北首都集團下的首都客運補足臺北客運東西向及南京東路以北之路網,而臺北客運則補足首都客運於臺北市西南區一帶空缺;中興大業巴士集團下的淡水客運集中關渡地區,光華巴士集中士林、天母一帶,新北客運位於南港地區,中興巴士聚集士林、公館附近,指南客運則以木柵地區為主。依此可知集團式客運公司,旗下各業者主要營運區域有空間互補關係,並且重新劃分與組合公車路網分布,藉此打破固有營運區域,擴大營運版圖,致使路線彈性增加,提升營收效益。
  • Item
    台北都會區都市人口變遷之研究
    (2010) 蔡金惠; TSAI CHIN HUI
    台北市為台灣政治、經濟、人口的核心都市,然透過各項交通建設的興建,強化台北市與鄰近市鎮的互動,因此單以台北市來看其人口變遷狀況略嫌不足,故本文以台北都會區為研究範圍,且以「里」為單位進行資料分析單元,較以往以鄉鎮市區為研究單位更能了解探討自台北市升格為直轄市後,其人口空間變遷狀況。 首先建立1966-2008年台北都會區內各村里人口屬性資料庫,再者,數化其早年具村里界的行政區圖以建立村里空間資料庫,最後藉由地理資訊系統的整合以進行鄉鎮市區人口成長率、村里人口規模及村里人口密度等空間分析與繪製人口密度迴歸圖、人口密度等值線圖等空間統計分析,了解歷年來台北都會區人口空間變遷狀況。 故所得研究結果為:1、台北都會區居民居住型態由「首要型」轉為「中地階層式」發展,驗證Friedman『核心-邊陲』模式所言,大都會區都市-工業擴張,使都市成長並影響周圍地區。2、人口密度的空間分布,符合「離市中心愈遠,人口密度愈低」的理論,但卻不似歐美那樣出現郊區人口密度高於市中心、市中心空洞化的現象。3、台北都會區人口空間變遷為,1989年前,以淡水河起點之板橋市江子翠附近為主,特別是右岸的台北市等人口聚集區,而後都會發展逐漸向其中、上游擴展;1990年時,以河岸附近呈圓形都市發展型態;1998年後,人口以淡水河為軸心往東北方、北北西側、西南方發展,呈現三角形的擴展型態。4、其都市人口空間擴展特色為呈帶狀、走廊帶空間分布,缺乏可辨識的邊界,屬多核心且以交通運輸為主的都市。
  • Item
    捷運站所在區位及距離影響自用住宅租金之探討
    (2019) 曾尉豪; Tseng, Wei-Hao
    根據內政部營建署的統計,臺北市以及新北市的房價所得比分別為15倍以及12.7倍(內政部營建署,2018)。於是當沒有屬於自己的房屋時,一般人往往會選擇租屋作為暫時的選擇。但是租屋市場與不動產市場兩者會互相影響,根據內政部資料顯示租金指數已連續37個月上漲。(內政部,2018)而且受到近年買轉租的盛行,房東也會將原本用於抑制不動產市場所推行的高稅負,例如房地合一稅等成本轉嫁給消費者,因此這也使得租屋族所要付出的成本愈來愈高。然後過去的研究往往只關注在不動產的交易市場上,反而忽略了租賃市場,因此本研究打算利用內政部的開放資料來進行不動產租金的空間分析,過去的研究大多利用最小平方法與特徵價格法來分析不動產市場,而不動產的租金資料往往具有空間自相關的現象,因此如果空間依賴性的檢定呈現顯著的話,就必須改以空間迴歸模型取代最小平方法模型。 本研究使用空間迴歸模型分析臺北大眾捷運系統周邊的不動產租金樣本,實證結果顯示,在不動產租賃市場中確實存在空間自相關的現象,於是改以空間迴歸模型取代原本的最小平方法模型。不動產租金的影響因素,本研究以三大構面進行分析,在建物結構變數方面,「租賃價格」會與「建物面積」、「房間數」、「衛浴數」、「有無管理費」、「有無附家具」、「有無附車位」、與「屋齡」等變數有顯著負相關;鄰里變數方面,與「是否鄰近銀行或郵局」以及「是否鄰近大專院校」等有顯著正相關;距離變數方面,研究中以樣本距離捷運站的直線距離作為依據,發現如果在其他變數條件不變的情況下,不動產每距離捷運站遠1000公尺時,其租金的邊際價格會減少約4560元。
  • Item
    2015年台南市登革熱疫情分佈狀況及擴散因素分析
    (2018) 王怡文; Wang, Yi-Wen
    自2015年6月底起至當年10月初為止,台南市發生近年來最嚴重的登革熱流行疫情:短短三個月間不斷快速地新增患病個案數、累積死亡人數更高達112人。為深入探討與分析2015年下半年登革熱疫情長時間、大範圍及高強度影響台南市民健康的狀況,本研究以台南市政府資料開放平台及內政部疾病管制署提供的人口統計資料、交通要道資訊與登革熱確診病例統計等開放資料,以地理資訊系統進行多種空間方法的分析,以釐清各項因素的顯著性。研究目標是能得出登革熱疫情嚴重的根本原因,在未來能提供台南市政府及市民作為公共衛生與安全之背景資訊,更有效率的防治登革熱疫情發生。 研究成果顯示:自8月疫情爆發後,北區始終是登革熱熱點。隨著時間及交通要道因子先向東北方的永康區、西南方的中西區及南區擴散;直至9月底受人口分布影響擴散至東區,屬於混合型擴散。其中左右疫情的因子包含主要交通要道—台17甲(金華路)、人口集中區以及雨水下水道系統。雨水下水道系統出露在地表的孔蓋為病媒蚊快速繁衍後代、傳播病毒的重要媒介,也是本次疫情最主要的擴散因素。
  • Item
    Google Earth應用於高中地理資訊系統課程之研究
    (2015) 賴育政; Lai, Yu-Cheng
    在全球21世紀資訊時代快速變遷與改進下,資訊科技對教育帶來了重大變革;就地理教育而言,瞭解與地理相關資訊和設備應用是現代公民應必備之素養之一。地理資訊系統(GIS)廣泛應用於現今生活,在地理教育中更凸顯其重要性,然而單機版GIS對於高中教學現場仍存有種種限制與困難度。為此,本研究考量教學現場需求,藉由Google Earth本身可呈現GIS部分功能,及其操作介面平易近人及網路相關資源豐富等優點,依據我國高中地理課程綱要設計GIS單元教學模組,讓學生能透過操作Google Earth了解GIS概念進而達成課程目標。 為探討使用Google Earth學習GIS單元的成效,本研究分析教學模組實施過程,並於課後評量學生的測驗卷及心得問卷。結果發現,讓學生操作Google Earth有助於學生學習GIS單元「向量式空間資料」及「GIS四種空間分析」概念,但在教授「網格式空間資料」與「疊圖分析之布林運算」概念時,採用傳統板書講述教學方式較合適;就整體而言,相較於用傳統講述法教學班級,有操作Google Earth班級表現較佳。 因此,本研究所研發「Google Earth應用於高中地理資訊系統課程」教學模組,可將單機版GIS軟體於高中教學現場無法使用之限制降至最低,並讓學生透過具體操作行為釐清GIS抽象概念,提升教學效率並促進教學目標的達成,且課程活動的設計以日常生活經驗為設計核心,期能進一步提高學生學習專注力與學習樂趣。
  • Item
    大臺北地區食物物質流與生產空間分析
    (2016) 杜楷鈞; Du, Kai-Jyun
    受到都市擴張影響,造成都市內部農地變遷,因人口增長與社會經濟變化,大量初級產業用地紛紛轉變為住宅、文教、工商業等土地利用類型,但農業用地的減少,直接影響了都市糧食安全與環境負荷,因此糧食生產調適與自給安全等議題受到世界各國重視,而臺灣亦是如此。故本研究欲探討大臺北地區從日治時期1905年至2012年,稻米種植面積變化所造成之大臺北地區稻米供給數量改變情形,分別使用臺灣堡圖(歷史圖資)、美軍航照、Landsat-1衛星影像以及福衛二號衛星影像(航遙測影像)建置稻田空間分佈,獲得四時期稻田面積為44,417、33,438、19,399、520公頃,並搭配農委會農業統計年報調查資料探討研究區內稻米、蔬菜、豬肉此三項食物之生產情形,進一步分析三項食物之生產、消費空間情形,並結合大臺北地區不同時期食物物質流分析。城鄉發展不僅是都市規劃的主要問題,也是都市永續發展的一個核心議題,本研究透過糧食供給與消費的概念,量化不同都市間的互動關係,並且還原都市內部糧食需求與供應之差異。由於都市擴張導致糧食減產,嚴重降低了糧食供應能力,因而衍生都市糧食安全問題,並對外縣市造成相關環境負荷,如本研究結果顯示,每年大臺北地區之食物消費將為其他縣市帶來約15億公斤的碳排放量,而水足跡總量達24億立方公尺。
  • Item
    動態性避難道路路線規劃
    (2005) 周孟宏; Meng-Hung Jou
    劇烈地震發生過後對於交通系統將帶來直接的衝擊。從九二一經驗來看,主要受創災區如東勢、豐原、集集等地皆非台灣人口密集的都會地區。因此相較於過去阪神、洛杉磯等都會型地震,造成的災害形式並不相同。以九五年日本阪神大地震的經驗來看,震後道路系統與維生管線的破壞為市區大火延燒數十日的主因。而人員的傷亡與經濟損失主要集中於震後的應變與復原階段。台灣都會地區地狹人稠、經濟高度發展,一旦發生如九二一規模等級之地震,若無相關的配套措施則造成的實質與社會經濟損失將不可小覷。 道路系統於平時肩負一般車流的運輸功能性,於震後立即轉換為以配合避難、救災緊急性工作為第一要務。道路系統為震後第一時間啟動之防災空間系統。為整合其他防救災空間系統的重要樞紐。國內過去避難路線規劃的焦點,擺在道路本體的防災條件設定。此類震前預先設定的逃生路線隨著震後道路受損程度輕重不一而必須有所調整。因此,基於震後即時性路線規劃之需求,本研究首先依供給與需求的原則出發劃分臨時收容場所之服務範圍,作為整合防災空間資源與路網分析起迄點設定的基礎。 對於道路本體及四周結構物嚴重損毀之下可能造成之道路阻斷,本研究將引入GIS路網分析於即時性避難路線規劃畫中。修改過去GIS路網分析中單純以道路通行成本為路徑搜尋順序之方式,由震後即時性的車道數資訊出發,整合道路通阻模式於GIS路網資料結構中。以ESRI ArcGIS 8.3為應用軟體介面建立『避難道路評估系統』,配合台北市大安區避難據點、道路的選定建立地理資料庫(GeoDatabase), 實際進行道路阻斷的模擬模擬與路網分析,提供震後輔助避難路線決策之參考。
  • Item
    活動構造地形判釋及資料建置分析(I)
    (2005/03-2005/12) 沈淑敏; 張瑞津; 楊貴三; 林雪美; 林宗儀
    活動斷層之再活動是造成本島重大自然災害的肇因之一,中央地質調查所已經公布全島42條活動斷層,並整合各種地質、地形、地球物理、測量的方法繼續研究,以提供未來研擬地震減災或防災政策時的堅實科學基準。為求更全面的掌握本島活動構造(包含活動斷層、活動褶皺及地形面的傾動與線形)之分布與特性,有必要全面性的進行第四紀地層區的活動構造調查研究。由於活動構造(以活動斷層為主)容易在第四紀地形面上留下線形、崖、漥地、隆起、斷錯等變位地形,在諸多調查方法中,利用立體鏡在航空照片立體像對上判釋變位地形,可謂最為簡便與經濟者。本計畫擬進行兩年,第一年進行北部及中部地區,第二年則進行東部及南部地區。本年度計畫目標為:(1) 完成研究區構造地形特徵之判釋,編繪構造地形特徵分布圖;(2)建置一系統性的活動構造地形判釋GIS資料,提供政府機關及社會大眾有關活動構造的資訊。航照地形判釋原則和圖徵、屬性表之規劃首先參考日本活斷層研究會(1980、1992)之作業規範,並將依地調所需求加以修正。
  • Item
    西湖溪谷地文化地理資訊系統建置
    (2011/01-2011/11) 陳哲銘 
    本整合性計畫的主要目的在於詮釋西湖溪客家人文空間的歷史形塑,各子計畫透過文獻收集和田野調查,涵蓋的資料十分廣泛,自然地理如地形、河川、圳道等圖資,人文地理資料如行政區、舊地名、土牛溝、神聖空間、書院、觀光產業等圖資,歷史資料如地契、屋契、佃批等史料,這些有形與無形的文化資源豐富而多元,若能適當的加以整合,將能為歷史研究的論點和詮釋提供有利的交互佐證,故以「空間」為主軸,為各子計劃的史料與田野調查資料建立一個整合的地理資訊平台,是本子計劃的主要目的。藉由地理資訊系統讓時間性的歷史資料和各自獨立的調查資料在空間上疊合呈現,預期能達成三項目標:1.還原歷史資料的空間脈絡,提供史料詮釋的空間實證;2.呈現文化景觀的時空變遷,將歷史發展視覺化;3. 建置文化地理資訊系統,便利民眾瞭解和欣賞西湖溪人文空間與文化產業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