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造力發展碩士在職專班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26

廿一世紀是以「腦力」決勝負的「知識經濟時代」,而創新可視為一系列知識生產、知識利用以及知識擴散的歷程,而創造力就是創新的火苗。因此創造力與創新能力之發展與培育,不僅是提昇國民素質之關鍵,亦為發展知識經濟之前提。為了全面提昇國家的創造力,歐美等已開發國家,並不將創造力的提昇限於政府行政部門,而是強調直接將創意融入教學或生活中。因此,民間組織與大專院校便成為推動創造力教育的重要推手。

在我國,陶行知在抗戰期間,即倡導「處處是創造之地,天天是創造之時,人人是創造之人」的創造力教育理念。民國九十年代,許多重要教育政策文件,如教育改革總諮議報告書、創造力教育政策白皮書、國民教育階段九年一貫課程綱要總綱、台北市資優教育白皮書、中華民國人文社會科學白皮書、國家科學技術發展計畫、全國教育評估指標和大學教育政策白皮書等,皆明白揭櫫創造力發展與教育的重要性,並將創造的教學以發展,視為國家重要的教育目標之一。

有鑑於此,為因應時代潮流以及國家政策,並培養具備創造力特質以及創造力教學技巧的研究生,93年本校教育學院依據「師範校院辦理碩士學位在職進修專班審核作業要點」,由前院長吳武典教授邀集相關教授共同規劃「教育學院創造力發展碩士學位班」,為本校首創院級在職碩士專班,並配合執行教育部顧問室之「創造力教育師資培育」行動研究計畫。 本班所需師資除特殊教育學系、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資訊教育研究所、社會教育學系相關專長教授外,另邀聘工業教育學系、美術學系、音樂學系、表演藝術研究所、國文系等及校外具創造力專長的教授來班授課。

本班自93年度開始招生,每年以招收20-25名為原則,迄今已開辦十餘屆,共招收約200名,目前已培育出許多具創造力專長人才。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5 of 5
  • Item
    學學文創文化創意產業教育訓練課程研發之創造歷程
    (2009) 張月玲
    文化創意產業的興起已是全球必然的趨勢,隨著全球創意經濟的競爭,傳統的學習模式已無法滿足這個時代對知識與知識跨界的渴求,學學文創因應世界潮流與社會的需求,關心國內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成立國內第一家文化創意產業育成機構,期望成為國內文化創意產業「跨界的」、「體驗的」的學習平台。 本研究透過質性研究的方式,與研究參與者進行深度訪談,並實際進入學學文創多次的觀察、參與課程及活動,加以文件資料的比對,探討學學文化創意產業教育訓練課程創造之歷程,且以Amabile創造力理論之領域相關知識與技能、工作動機與創意相關技能三個面向來探討教育訓練課程運作模式與課程內涵,以及參與教育訓練課程學員之課後感想、心得與回饋,並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建議。 本研究主要發現及所得結論如下: 一、教育訓練課程之研發符合創造力理論並依循創造歷程: (一) 因應社會環境轉型之需求創辦文創學習平台。 (二) 銜接產學分離,聘請業界菁英培育創意產業人才。 (三) 職能課程深度學習,議題課程拓展視野。 (四) 成立國際部門,讓台灣文創與國際接軌。 (五) 國人對文創產業認知模糊,辦學理想與市場需求出現落差 二、參與學員之感受與心得 (一) 在職進修、跨領域學習與終生學習齊頭並進。 (二) 增進學員創意啟發與運用。 (三) 學習的困難與限制:1.交通不便,增加交通費用與時間;2.課程不分級,難以顧及不同需求;3.課程時數過短,學習效果有限
  • Item
    紐倫堡國際發明展得獎國中生人格特質、創造環境及創造歷程之研究
    (2008) 劉珠玲; Chu-Ling Liu
    本研究是以第五十八屆紐倫堡國際發明獎九位國內得獎國中生作為主要研究參與者,探討得獎者在創造者個人特質、環境與歷程方面的創造模式。 透過得獎學生與老師的訪談、二十七位同儕及家長的問卷和新聞媒體刊物的資料,以質性研究法分析、歸納研究結果如下: 一、個人特質方面:優秀聰穎、主動求知、喜歡思考、變通性強,觀察力強、富聯想力,堅持執著、勇於嘗試、富進取心、充滿自信;多元智能分析前三高分分別是數學/邏輯智能、知己(內省)智能、人際智能,整體而言,他們在音樂智能領域方面較不擅長。 二、創造環境方面:在家庭方面父母願意放手讓孩子嘗試、冒險,支持參加比賽,家庭環境重視溝通、討論與表達,充滿腦力激盪與解決問題的機會,氣氛及穩定性高、重視親子互動與休閒、經濟狀況良好;在學校方面「科學暨發明研究課程」及良師典範的引導提供思考廣度的增加、開闊視野、改變思考模式、提升邏輯思考能力、開闊胸襟、放觀世界、豐富想像力、聯想力和認識發明與專利的機會。 三、創造歷程問題解決模式:在個人創造歷程方面,個體利用觀察力綜合舊經驗和新知識發現問題和尋求最佳解決方案;在團體創造歷程方面,成員透過討論發現問題,在團體互相腦力激盪尋求最佳處理方案,進而發表與應用。 最後,根據上述之研究結果做進一步的討論,並提出實務及研究上之建議作為參考。
  • Item
    微型創業者之設計理念、人格特質、創造歷程與創業之研究
    (2007) 陳又嘉; Chen you-chia
    本研究採質性研究之個案研究法,藉由選取十組有獨創精神、挑逗視覺、顛覆思考之微型創業個案的訪談,深入探討微型創業者之設計理念、人格特質、創造歷程與創業歷程。 其結論如下: 一、設計理念:(一)環保議題-自然、健康。(二)異於傳統,勇於創新,追求質感。(三)創造幸福美滿的生活。(四)市場需求、客戶量身訂做。(五)心情反射。(六)品牌精神。 二、人格特質:有創意、喜歡創新、具冒險性、認真、堅持、謹慎、自信、努力不懈。 三、創造歷程:準備、動機、構思、具體化、精緻化、發表。 四、創業歷程:動機啟動階段、社會資源發展階段、形成組織階段、市場行銷階段、轉型階段。
  • Item
    創意競賽優勝團隊創造歷程分析-以第三屆全國高中職智慧鐵人創意競賽為例
    (2006) 陳英杰
    本研究旨在探討團隊創造歷程,研究對象為參加「第三屆全國高中職智慧鐵人創意競賽」決賽之二十四個團隊,研究以競賽成績排名為前六名的團隊為優勝團隊,並稱之為高分組,而競賽成績排名為後六名的團隊稱之為低分組。本研究採用自編之問卷及半結構式訪談大綱為研究工具,研究方法為問卷調查及訪談。研究主要目的為分析「第三屆全國高中職智慧鐵人創意競賽」優勝團隊之團隊特質、氣氛、風格、思考方式以及創意策略等。 本研究主要發現如下: 一、高分組與低分組在性別變項上的人數,有顯著差異。高分組男、女各半,而低分組則以男性為主。 二、高分組與低分組在類組變項上的人數,有顯著差異。高分組以就讀第三類組的人數居多,而低分組則以就讀第二類組及第三類組的人數居多。 三、高分組與低分組在班別變項上的人數,有顯著差異。高分組以就讀普通班的人數居多,而低分組則以就讀數理資優班的人數居多。 四、高分組與低分組在團隊氣氛方面有顯著差異,高分組是以正向氣氛為主。 五、高分組與低分組在團隊風格方面有顯著差異,高分組是以正向風格為主。 六、高分組與低分組在團隊思考方式上,無顯著差異。 七、高分組與低分組在團隊創意策略方面,無顯著差異。 研究者綜合問卷及訪談結果,提出優勝團隊具有的特性如下: 一、個人特質方面:團隊成員擁有良好的擴散性思考能力,具備創造性人格特質以及豐富的學科專長知識。 二、團隊特質方面:團隊成員男女人數均衡且專長背景異質性高,執行任務是以內在動機為主,並使用多元有效的創意策略。團隊對於任務的管理是有效率的,對於決策採行民主方式並且共同承擔責任。 三、團隊互動歷程方面:團隊互動過程中,具正向團隊氣氛及正向團隊風格。 四、社會環境方面:團隊成員對於環境的刺激,產生正向的自我感受。團隊成員間僅出現少數之衝突,而且是以任務衝突為主。 研究者最後以研究過程中觀察之現象,提出對於創造力教育及未來研究的建議。
  • Item
    台灣傑出工業設計師之人格特質及創造歷程
    (2007) 徐銘夆; Ming Feng - Hsu
    本研究係邀請台灣五位傑出工業設計師作為研究參與者,以深度訪談及蒐集相關文件、作品進行研究,據以瞭解傑出工業設計師對「設計創造力」的定義、傑出工業設計師之人格特質與創造歷程。綜合本研究之結果,有以下三點重要結論: 一、「設計創造力」的定義 這五位傑出工業設計師對於「設計創造力」的定義可歸結為三個向度,分別是「洞察」、「結合」及「新穎」:亦即透過對於事物「洞察」瞭解的經驗,以類比「結合」的方式產出「新穎」的概念。 二、 人格特質 由研究參與者的訪談資料中,可歸納出工業設計師的一些共同特質,如:具有獨創、高度想像力;理性與感性兼備;動機強烈、認真專注;具有高度的溝通表達能力;直觀;高度美感;高度使命感。 三、創造歷程 五位傑出工業設計師之創造歷程可分為七個階段分析探討:(1)瞭解及蒐集資訊;(2)擬訂設計規範;(3)構思; (4)繪圖、製作模型;(5)合理化;(6)提案;(7)量產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