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環境科技研究所(104學年度起合併至地科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64

在全球環境急遽變遷及資源耗竭下,環境議題日受重視,「環境教育」自1970年代起即成為先進國家積極推動的專業;近年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更倡議將2005~2014訂為「永續發展教育十年」,呼籲各國積極推動環境教育及「永續發展教育」之研究與發展。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為國內第一個設立的「環境教育研究所」,於民國八十二年開始招收碩士班研究生,並於民國九十五學年度起增設博士班,積極培養環境教育專業人才、推動學校及社會之環境教育與學術研究。近年則積極參與區域與地方永續發展相關研究及推廣教育,推動綠色學校、永續校園、綠色大學、自然教育中心、環境學習中心等,並與國際著名大學或研究中心合作,朝向亞太「永續教育區域專業中心」(Regional Center for Expertise on Education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發展。

本所努力方向:
  1. 學術研究國際化,進行環境教育及永續發展創新研究,提昇學術實力;
  2. 深化環境教育相關理論與應用研究,培養專業人才;
  3. 進行環境教育教與方案之研發、應用與評估,提昇環境教育專業品質;
  4. 協助政府與民間進行環境教育系統規劃、政策研究與人力培訓發展,增進整體社會環境倫理與典範轉移;
  5. 協助政府與民間運用不同自然環境與文化資源,開創環境學習場域,提供全民多元環境學習機會,提昇國民環境素養。

依據本所98.5.22課程委員會、理學院98.5.30課程委員會及本校98.6.2.校級課程委員會三級課程委員會通過之「環境教育研究所課程架構與學生能力指標」, 本所之發展願景、教育目標及學生能力指標如下:

一、發展願景
  1. 發展成為世界第一流的環境教育研究與教學機構,引領國內環境教育之推展;
  2. 學術研究國際化,進行環境教育及永續發展創新研究,提昇學術研究實力;
  3. 環境關懷在地化,培育具有深刻環境關懷及環境教育專業能力之人才;
  4. 學理探討深刻化,奠立環境教育相關理論及哲學基礎,培育兼具科學基礎與環境倫理之優秀研究人才;
  5. 環境素養跨界化,提升科學及人文素養,培養理解自然與人文領域之整合能力,推動永續科學及永續教育之研究與社會實踐
二、教育發展目標
(一)博士班教育目標:
  1. 培育具有精深學術素養與環境哲思基礎的環境教育學術研究人才;
  2. 培育國家環境教育領域之領導與創新專業人才;
  3. 培育兼具科學及人文素養,發展永續科學與永續教育領域之研究人才;
  4. 培育大專院校與人才培訓機構之環境教育相關領域研究與教學師資;
  5. 培育國內外環境保育、環境學習、永續產業的研究教學及專業研發人才。
(二)碩士班教學目標:
  1. 培育具備環境倫理及環境素養之環境教育專業人才;
  2. 培育以永續發展科學為基礎的永續教育推動及管理人才;
  3. 培育各級學校具有學科整合能力之環境系統管理及環境教育規劃人才;
  4. 培養環境保護與自然保育行政部門的教育訓練規劃及整合推動之人才;
  5. 培養民間團體、自然教育中心、環境學習中心等領域之環境教育專業課程設計、活動企畫經營的專業人才;
  6. 培養協助企業社會責任、具有環境溝通與推廣能力之人才。

News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5 of 5
  • Item
    西太平洋邊緣海波浪-環流耦合數值模式之發展(I)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2010-07-31) 吳朝榮
    海洋包含了各種不同時空尺度、不同特性的運動型態 (海浪、潮汐、海流等), 如何將不同運動整合於單一海洋數值模式之中,以儘量保持模擬海洋運動的完整 動力過程,是一個重要的課題。具體地來說,臺灣周邊海域冬季受到強勁東北季 風下的影響,勢必會形成洶湧的海面波浪,其強烈的攪拌作用,海氣交界面的大 量擾動,對臺灣海峽的水團混合、混合層深度、水文特性分布有何影響?在台灣 東側的黑潮在不同季節受到波浪的影響如何,是否會使得垂直混合的效果更強, 流場又如何變化?甚至一直以來都相當重要的海氣交互作用,波浪過程的加入是 否可以改善對海洋混合層熱量的模擬估算,進一步是否可以增進大氣模式的結 果,改進天氣預報或颱風預報的準確度?這些問題不僅僅需要考慮一個單純的海 流數值模式,更需要結合波浪理論與動力機制來加以研究,建立一個耦合波浪、 環流動力過程的海洋模式才得以解答上述問題。因此,本計畫的主要目的是要透 過波浪-環流耦合的技術改進現有的東亞邊緣海模式(East Asian Marginal Seas, EAMS),提升對環臺海域水文、波浪、流場模擬的能力。將新建構的東亞邊緣 海波浪-環流耦合模式將同時需要有海洋環流模式與波浪模式,海流模式部分將使 用已經建構完成且具有良好模擬結果的東亞邊緣海模式;在波浪模式方面將會使 用由中國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最新發展的 MASNUM(key laboratory of MArine Science and NUmerical Modeling)波浪模式來提供波、流耦合的耦合參數。研究 的目標是以符合動力過程的方法結合波浪模式與海流模式,建立臺灣周邊海域波 流耦合模式,藉以瞭解臺灣周邊海域的物理現象、海洋環境、動力過程等。
  • Item
    北南海變動研究---子計畫四:南海東北海域之時空變化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2005-07-31) 吳朝榮
    本項研究計畫將建立一個高解析度的北南海數值模式來研究南海東北海域之時空變化。北南海附近海域的流況相當複雜,除了海底地形變化劇烈外,南海季節性變化的環流系統與台灣海峽海流也同時彙集作用於此海域,另外,黑潮流經呂宋海峽入侵北南海,黑潮流量與路徑皆隨時間改變,這些因素相互作用並造成附近海域流況呈現相當複雜的時空變化。要解釋本海域複雜的海象需要建立一個嚴謹完整且高解析度的數值模式,我們將應用上年度所建立之北太平洋模式(東經99度到西經77度間與南緯20度到南緯60度)輸出結果來提供區域模式之開口邊界條件,且北南海模式將是屬於資料同化數值模式(Data assimilation model),我們將把衛星測高資料(TOPEX/Poseidon)同化進北南海模式中,以求得較佳的模擬結果,並同時和總計畫中其它子計畫現場觀測所得之資料以及衛星資料等作比較以驗證模式之正確性,並藉由數值模式結果和現場觀測數據間的相互比較分析去對本海域有正確且全面性的瞭解。
  • Item
    北南海變動研究---子計畫五:南海東北海域之時空變化(II)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2006-07-31) 吳朝榮
    本項研究計畫將建立一個高解析度的北南海數值模式來研究南海東北海域之時 空變化。北南海附近海域的流況相當複雜,除了海底地形變化劇烈外,南海季節性 變化的環流系統與台灣海峽海流也同時彙集作用於此海域,另外,黑潮流經呂宋海 峽入侵北南海,黑潮流量與路徑皆隨時間改變,這些因素相互作用並造成附近海域 流況呈現相當複雜的時空變化。要解釋本海域複雜的海象需要建立一個嚴謹完整且 高解析度的數值模式,我們將應用上年度所建立之北太平洋模式(東經99 度到西經 77 度間與南緯20 度到南緯60 度)輸出結果來提供區域模式之開口邊界條件,且北 南海模式將是屬於資料同化數值模式(Data assimilation model),我們將把衛星 測高資料(TOPEX/Poseidon)同化進北南海模式中,以求得較佳的模擬結果,並同時 和總計畫中其它子計畫現場觀測所得之資料以及衛星資料等作比較以驗證模式之 正確性,並藉由數值模式結果和現場觀測數據間的相互比較分析去對本海域有正確 且全面性的瞭解。
  • Item
    中央氣象局多尺度海流模式之建立(I)
    (交通部中央氣象局, 2004-12-31) 吳朝榮
    氣象局的海流/潮汐數值模式需要有較佳的開口邊界條件才能更進一步改進模式結果,現階段符合國際標準的開口邊界條件是要由外圍大尺度模式提供,故須先建構一個大範圍數值模式,然後由這個大範圍模式提供開口邊界條件給較小尺度的氣象局海流/潮汐模式使用。為達成此目標,本研究計畫會建立一個涵蓋整個北太平洋範圍的海流數值模式,並在建構完成後和現有的實測資料以及衛星資料作比較以確定模式之準確性。待測定模式可行後,北太平洋模式將提供開口邊界條件給氣象局現有的中尺度海流/潮汐模式使用,以提高其準確度。進而獲得正確的台灣沿海海流資訊。
  • Item
    南海之物理-生物耦合模式研究(II)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2003-07-31) 吳朝榮; 劉康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