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學研究所(105學年度起與東亞學系整併)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16

1.沿革與特色

本所前身為創立於1968年之『三民主義研究所』,後於2003年更名為『政治學研究所』,歸屬於「國際與社會科學學院」,為順應全球化趨勢,本所在「國家發展與比較政治」與「全球化與國際政治」兩大架構下,以國家發展、比較政治、國際政治與兩岸關係為主軸,以東亞區域研究為方向,進行相關的研究與教學,期以培養政治學領域之專業教學、研究與實務人才。

2.任務與願景

1. 提昇教學品質,鼓勵研究風氣,以促進政治學及東亞區域研究學術之發展。

2. 進行課程之修訂,使本所教育之組織體系更趨嚴整。

3. 推動中型的整合研究計畫,奠定政治學研究的堅厚基礎, 並開拓新的研究領域主題。

3. 師資與課程

目前本所有7位專任教師,教師專長包括:海外華僑與華人研究、國家發展理論、全球化與憲政主義、民主化理論、西洋政治思想、政黨與選舉、政治行為、國際公法、國際組織、中國大陸政治與經濟發展、兩岸關係、國際關係理論、國際政治經濟學。

課程目標在於培養政治學領域之專業教學、研究與實務人才。

碩班畢業學分為32學分,博班為26學分。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12
  • Item
    中國大陸海外民主運動發展與挑戰之研究
    (2014) 林佳鴻; Lin, Jia-Hong
      中國大陸和解嚴前的臺灣在政府結構有其共通性,也同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亦有著高速的經濟成長,海外也分別有一群支持自身政權的留學生和華僑,均試圖促進政治民主化的海外民主運動。然而,臺灣雖已成為華人社會中民主進程最快的地方,中國大陸似乎仍未見政治管制有鬆動的現象。關於此問題,現今已有許多中國大陸民主進程研究的文獻,筆者在此類文獻中並未發現有特別關注海外民主運動對中國大陸民主化影響的研究。故筆者希望能夠站在海外民主運動對臺灣民主化影響的基礎之上,觀察海外民主運動是否能夠對中國大陸產生推動民主進程的作用。   為回答這個問題,本研究分為三個部分,第一個部分是由三個層面作為中國大陸海外民主運動發展的觀察點。首先,從大陸海外民運的外部機遇來看,大陸海外民運受國際、臺灣和香港支援程度大小的影響。其次,從大陸海外民運發展的脈絡來看,受歷次大陸民主運動的政治動員方式和政治主張所影響。第三,從大陸海外民運內部觀察,受其政治工作方式、組織團結程度,以及如何運用前述兩點給予的資源所影響。第二個部分則延續第一個部分的分析結果,並結合國際結構和中國大陸經濟發展程度作為中國大陸海外民主運動挑戰的觀察點。第三個部分則是回到研究的起點,探討何以臺灣能,中國大陸還不能?   本研究分為五章,因針對此議題來探討中國大陸民主進程的研究至目前為止仍尚少,故本論文在第二和第三章著重探討前述的第一部分。在第四章則結合前述第一、二和三部分作為本研究議題的回顧和檢視。第五章則針對本研究議題做一SWOT分析,並對本研究議題提出後續研究建議。
  • Item
    中國亞太地區經濟戰略之研究
    (2006) 王玉龍
    本論文題目為中國亞太地區經濟戰略之研究。主要在探討中國大陸如何利用其經濟優勢來發展其經濟戰略,中國經濟戰略的主要目標是富國強兵,而成就亞太霸權是其最終目的。中國要成為亞太霸權國家,其最主要的武器就是「經濟戰略」。「經濟戰略」是國際戰略的一項重要內容,13億的人口將是中國經濟戰略的起源與原動力,13億的人口可以是龐大的「新興市場」,可以是可觀的「廉價與優質的勞動力」,可以是驚人的「購買力」,更可以是經濟戰略最好的武器與工具。隨著中國經濟的崛起與好轉,這將增加中國發展亞太霸權經濟戰略的本錢與籌碼。本論文之思想核心是中國大陸如何運用「經濟戰略達到政治目的」與「以經濟戰略為主軸」而作「發展亞太霸權的策略」,中國如欲在亞洲稱霸,其假想敵是日本。 中國大陸對亞太地區的經濟戰略,重點是從地緣戰略看中國大陸在亞太地區的經濟戰略選擇,中國大陸在亞太地區的經濟戰略順序為──「先經濟整合東南亞,而後往東北亞發展」,其中優先利用CEPA的經濟效應來整合香港與澳門,唯有使國內的經濟整合出現成效,方有說服力使東南亞的東協各國願意與中國簽署FTA。CAFTA若能發揮中國取得在東南亞的政治與經濟優勢時,其才有足夠的本錢與經濟實力揮軍北上,一方面利用其經濟吸引力與東北亞各國簽署FTA,另一方面挑戰日本在東亞的經濟領先地位。上述為中國大陸在亞太地區的經濟戰略對象與順序,是其成為亞太霸權的主要架構。因此藉由本論文之研究,期能發揮中國發展亞太霸權之一套完整經濟戰略思想體系建構與理論實踐。
  • Item
    政治貪腐與經濟成長的關連性分析— 2000~2008年台灣與中國個案比較探討
    (2014) 沈元馨; Shen, Yuan-Hsing
    政治貪腐對世界上任何國家來說都是相當棘手的問題,兩岸也不例外。許多經濟學家認為貪腐對經濟成長是有害處的,然而另有一派學者認為在東亞地區,貪腐反而有助於經濟成長,並稱此現象為「東亞弔詭」。本文之研究目的在探討2000~2008年之間中國大陸與台灣是否也存在「東亞弔詭」的現象?並分析兩地經濟趨勢、貪腐成因及貪腐對經濟成長之作用為何,試圖找出遏止貪腐的方法。
  • Item
    胡錦濤時期中國大陸與土耳其政治經濟關係發展之研究
    (2014) 劉馥瑜
    中國大陸與土耳其兩個看似沒有關係的國家,其實從很久以前就開始有互動,冷戰期間受到國際局勢的影響沒有太多互動。兩國在1971年建交,冷戰結束後兩國間的交流越來越頻繁,甚至在2010年進行聯合空軍演習,同時習近平在上任前後訪問土耳其,足以見到土耳其在中國大陸眼中的重要性。本文之目的在於探討胡錦濤時期兩國間的互動,負面的有疆獨問題及能源的競爭,疆獨問題長期存在兩國關係中,大陸方面絕對不願意退讓的。兩國在政治、戰略上的互動良好,貿易額也越來越大,同時土耳其到中國大陸的留學生也越來越多。整體來說,儘管有負面因素存在,雙方的關係仍朝正面發展。
  • Item
    2013年中國大陸情勢總結及未來發展趨勢
    (中共研究雜誌社, 2014-01-01) 范世平; 劉大年; 張弘遠; 林建山; 賴岳謙; 陳嘉生; 陳建仲; 黃奎博; 李允傑主持; 陳一新主持
  • Item
    從中共「兩會」報告看未來走勢
    (中共研究雜誌社, 2011-03-01) 林祖嘉; 范世平; 張旭成; 寇建文; 董立文; 林中斌主持
  • Item
    從大陸觀光客來台看中共對台政策變遷的政治意涵
    (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 2010-07-01) 范世平
    從1980年代末開始兩岸旅遊交流十分迅速,但長期以來多為台灣人民赴中國大陸旅遊,成為一種不平衡的發展;此外,近年台灣入境旅遊成長有限,而中國出境旅遊又快速崛起,因此政府也循序漸進的開放中國民眾來台旅遊。當2002年臺灣宣布開放中國觀光客來台時,由於適逢民進黨執政而兩岸關係發展低迷,使得中國一開始對此政策採取消極態度,但之後鑑於陸客來台可對臺灣經濟與就業產生直接幫助,在有利於其政治宣傳的前提下開始與臺灣進行談判,但仍因政治因素造成進展有限。2008年國民黨重新執政,兩岸在「九二共識」的基礎上迅速恢復談判,陸客也在中國的刻意操作下大量來台。由此可見,中國將觀光客來台此一單純的經濟與觀光議題,摻雜了過多的政治考量,但也顯示出當前中國對台政策的積極性與靈活性。
  • Item
    從交易成本理論探討當前中國大陸僑務之工作體系與運作模式
    (財團法人兩岸交流遠景基金會, 2009-07-01) 范世平
  • Item
    中國大陸出境旅遊對於民主化可能影響之研究
    (財團法人兩岸交流遠景基金會, 2008-01-01) 范世平
    中國大陸從1990年代以來,出境旅遊快速發展,2003年雖逢SARS疫情肆虐,但出境旅遊人數仍高達2,022萬人次,且比前一年增長21.8%,成為全球成長最快速的客源國。在全球化浪潮下,中國大陸民眾終於也能和先進國家民眾一般地出國旅遊,直接感受迥異的政治生活方式。這種政治社會化途徑,勢必會衝擊中國大陸民眾過去以來的政治認知,長期來看更有助於民主化的發展。尤其目前出境旅遊者多為中產階級,符合西方民主化理論的推論;但另一方面,這些中產階級多為改革開放後的既得利益者,短期內反而會傾向支持中共政權以維持社會穩定,甚至與新權威主義的思維不謀而合。
  • Item
    中國大陸僑務政策變遷與影響之研究
    (國立國父紀念館, 2008-05-01) 范世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