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教育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7

本系大學部學士班,奉教育部核定,自96學年度起取消分組招生,自99學年度起 ,調整為非中等學校師資培育學系。以培養社教機構、文化事業、非營利組織之專案管理、行銷公關、人力資源發展、方案規劃、導覽解說和社會倡議之人才為主。

這一年,我們一起探索社會教育……  

歷史沿革

社會教育學系成立於民國44年,是全國唯一以社會教育為名,培養社會教育專業人才的科系,曾分為新聞、圖書館(圖書資訊)、社會事業(社會工作)三組教學。

74學年度成立碩士班,基本目標是為培養社會教育與文化建設所需之行政人員、專業人才與研究人員,以及社會教育專業師資之養成。

84學年度成立博士班,宗旨為研究社會教育理論與實務,以培養社會教育學術研究及行政管理之高級人才。

此外,為滿足社會教育人員專業發展與終身學習之需求,於89學年度開辦社會教育與文化行政碩士學位在職專班。

為因應時代變遷與學術分化,原新聞組、圖書資訊學組、社會工作組等三組,分別於民國86年成立「大眾傳播研究所」、民國91年成立「圖書資訊學研究所」、民國94年成立「社會工作研究所」後,乃進行系所整合作業,並研擬計畫書,呈報教育部核定,自96學年度起大學部學士班不再分組招生教學。

研究所碩士班則自97學年度起分「成人與繼續教育組」及「社會與文化事業組」兩組招生,藉以深化社會教育研究。

目前設有學士班、碩士班、博士班以及碩士學位在職專班,各班別形成統整一貫化發展。

自我定位

為配合本校從專門師資培育朝向綜合型大學演變之發展定位,社會教育學系已申請並奉教育部核准,自99學年度起調整為非中等學校師資培育學系,未來的發展將不再局限於正規學校體系。因此,乃綜合世界潮流與社會需求,將社會教育學系之發展定位為:「針對學習型社會及跨族群文化發展所需,進行有關規劃終身學習活動、經營社教文化事業之研究,並培養學生具備相關之能力。」同時兼顧理論研究與實務教學,加強與業界的合作,以培養具有「社會關懷、文化創新、生活充實、教育推廣」之理念的社會教育人才為目標。

教育目標

社會教育學系遵循校、院之教育目標,以及本系之自我定位,訂定本系之教育目標為:培養兼具「人文關懷、社會責任與文化使命」內涵,於社教文化事業或第三部門等領域,具備企劃、行銷、公關與經營等核心能力之人才。並以掌握社會脈動與全人理解、終身教育政策與行政、不同族群學習特性與方案設計、社教機構經營與行銷、研究方法與媒體製作、社區發展與地方文化創意產業等等為學習核心。

核心能力
冀由培育學生核心能力,以達成前述教育目標。各班別之核心能力如下:

學士班核心能力:
1.成人創新學習規劃能力。
培養學習方案與文化活動之企劃、設計、發展和評析能力。
2.傳播媒體策略運用能力。
培養影像媒體製作、書寫報導企劃,以及新聞媒體資源整合能力。
3.社會文化事業推展能力。
培養社會和文化現象研究,以及方案設計和整合傳播行銷能力。
4.組織永續經營發展能力。
培養組織優劣勢分析能力、學習型組織推展能力和跨組織策略聯盟能力。
碩博班核心能力:
1.成人創新學習規劃能力。
2.社教文化事業經營能力。
3.社會教育專題研究能力。
碩士在職專班核心能力:
1.社會教育理論應用能力。
2.社會教育實務創新能力。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5 of 5
  • Item
    青銀世代之數位遊戲概念:代間數位遊戲設計之共學效果
    (2022) 黃盈琇; Huang, Ying-Hsiou
    數位遊戲概念包含數位遊戲中的「遊戲經驗」、「遊戲認知」與「遊戲態度」三個層面之概念,藉由訪談能了解高齡者之數位遊戲概念,但大多高齡者的數位遊戲概念較為薄弱(Glass& Li, 2010);而在Rice等人(2012)的研究提及,遊戲概念可以在多世代之間被理解,隨著遊戲時間拉長,可能改變兩世代的對遊戲的認知理解。因此研究者亦希望藉由代間互動的遊戲經驗,以另一個視角觀察年輕人與高齡者在代間數位遊戲互動後,兩代人數位遊戲概念之變化。本研究希望達到以下研究目的:1.透過半結構訪談,了解高齡者的「數位遊戲概念」。2. 了解在進行代間數位遊戲前,青銀世代的「數位遊戲概念」為何。3. 了解在進行代間數位遊戲後,青銀世代對「數位遊戲概念」之差異。本研究包含兩個研究,研究一為訪談研究,運用半結構式深度訪談,訪談對象選取銀髮世代19名,訪談目的為了解銀髮世代在「數位遊戲經驗」、「數位遊戲認知」以及「數位遊戲態度」上之了解情形,並將此三項度進行編碼,各類答案主要分為一至三種類別,再依照每個類別進行分類,例如,數位遊戲經驗可分為:「接觸原因」、「不接觸原因」與「感興趣遊戲類型」;研究二為數位遊戲概念聯想研究,運用認知詞類分析,於課程開始的前後進行測量,測量對象為參加數位遊戲營對之青銀世代課程成員,施測對象共有16位,測量的問卷內容以了解成員們的數位遊戲概念為目的,數位遊戲概念包含「數位遊戲認知」與「數位遊戲態度」,此兩項度亦進行編碼,例如,數位遊戲認知可分為:「遊戲功能」、「遊戲知覺」與「遊戲機制」。本研究之分析方法為內容分析法,首先將受試者填寫的答案中,內容相近者編為一類,形成自然的類別,之後再進一步將各類別再次進行比較與歸納,將屬性相近的資料加以整理分析,藉此呈現出研究成果。研究一結果發現(1)高齡者較偏好遊玩虛擬遊戲(2)曾接觸遊戲的高齡者將遊戲視為娛樂工具(3)不曾接觸遊戲的高齡者將遊戲視為實用工具;研究二結果發現(1)年輕人與高齡者皆偏好遊玩虛擬遊戲(2)年輕人與高齡者皆將遊戲視為娛樂工具(3)年輕人與高齡者在經由代間數位遊戲課程後,遊戲態度皆有正面提升。最後,闡述研究限制並對未來相關研究提出建議。
  • Item
    環境藝術觀展者的凝視及其海洋意識:以「潮藝術-國際環境藝術計畫」之社群媒體Instagram為例
    (2019) 邱依婷; Chiu, Yi-Ting
    政府於2011年全面推動海洋教育,博物館成為重要的非正式學校教育場域之一。其中,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透過各種教學方式推動海洋教育,因場域特性及環境議題帶動,遂以環境藝術策展企圖串起人與環境、博物館與藝術之關係。本文旨在探討觀展者對於環境藝術作品的看法及對海洋意識的影響,以內容分析法分析社群媒體Instagram的相片及其說明,研究顯示觀展者貼文的內容集中在特定作品,觀展者不易從作品建構出海洋意識,個人凝視的取向也不盡相同。因此建議未來應加強開設海洋教育課程及培育師資,策展時廣泛運用各類海洋教育主題,並加入貼近民眾生活的宣傳內容,以達推廣海洋教育之目的。
  • Item
    相異文化類型高齡角色廣告形象之研究 ──以臺灣《商業周刊》及美國Bloomberg Businessweek為例
    (2014) 蕭文玲; Wen-Ling Hsiao
    透過研究廣告,我們總可以擷取許多訊息。在急劇高齡化趨勢下,高齡族群顯然成為一新興議題,然而過去高齡者相關研究中,多僅著重高齡者的認知、醫療保健等,高齡者與廣告的相關研究也聚焦在刻板印象的呈現,鮮少以「文化類型」為切入點探討;因此,本研究欲以此為出發點,結合三個面向探究在個人主義(individualism)與集體主義(collectivism)兩種不同的文化類型之下,高齡形象在平面廣告媒體中所呈現的差異。本研究採用美國《彭博商業周刊》(Bloomberg Businessweek),以及臺灣《商業周刊》為取樣來源,分別做為兩種文化類型之代表;又修正日本高齡學學者田島知之(2008)之類目建構,運用內容分析法(content analysis)加以探討。研究結果發現文化類型對於高齡角色廣告形象之角色性別、角色重要程度、角色出現場景、角色形象、角色外觀、廣告產品類別以及模特兒的使用上均有所差異。
  • Item
    「看見真實」臺灣報紙對災難新聞報導之研究 -以空難新聞為例
    (2016) 郭禹彤; Kuo, Yu-Tung
    本研究以台灣四大報(蘋果日報、聯合報、中國時報、自由時報)作為樣本, 分析相距 12 年的兩大空難事件:2015 年初的復興台北空難,以及 2002 年中的 華航澎湖空難,檢視台灣報紙在新聞報導體裁、新聞報導框架主題、新聞報導主 角、新聞報導方向、空難新聞責怪對象,以及主要與次要消息來源等方面,經過 12 年的時間淬煉,台灣報紙在處理災難新聞報導的方式是否有所不同。 本研究運用內容分析法探討,研究結果發現,相距 12 年的復興台北空難以 及華航澎湖空難對於新聞報導框架主題、新聞報導主角、新聞報導方向、空難新 聞責怪對象,以及主要與次要消息來源等均有差異,台灣媒體在處理重大災難新 聞時,除了應避免媒體藉由災難渲染過度商業化,更應該做到告知與警示功能並 重,且增加深度分析報導與專題,記者平時也應多吸收各種專業資訊,強化報導 的說服力與專業性,亦有助於提升閱聽人對空難的警覺性。
  • Item
    外籍配偶成人基本教育教材研究--以多元文化教育觀點
    (2005) 汪素娥; Wang Su Er
    摘 要 本研究以外籍配偶成人基本教育教材作為研究對象,以多元文化教育觀點進行教材內容分析。主要目的是期望透過本研究之探討,了解各版本教材在教材形式、教材內涵及教材偏見問題等三方面的現況,並提出建議,以作為日後編輯教材之參考。 本研究主要採用內容分析法,先透過文獻蒐集與探討,建立分析類目與分析單位,編製研究工具;經過定量與定質的分析後,歸納研究發現,做成結論,並提出建議,以作為日後編輯外籍配偶教材之參考。 本研究的結論如下: 一、教育主管機關已開始重視外籍配偶成人教育。 二、教材編輯目的與教學目標多以識字與生活適應為首要。 三、教材取材呈現「生活化」與「鄉土化」特色。 四、教材之編輯出版尚未全面建立審查機制。 五、課文結構趨於鬆散,不易統整重要概念。 六、教學活動設計未完全符合成人學習心理。 七、教材內容大多採「同化觀點」,未能符應「多元文化」理念。 八、各版本教材內涵各有偏重,教學者可依需求選用參考。 九、教材內涵仍缺乏納入外籍配偶原生文化背景。 十、男女角色性別在教材中仍呈現不平等現象。 十一、性別偏見問題仍存在教材之中。 十二、教材中隱藏族群偏見之事實仍未獲改善 根據上述研究結論,提出以下建議: 一、對外籍配偶教育政策制定的建議 (一)建立教材編輯出版前審查機制 (二)建立外籍配偶學習支持系統 (三)建立教材出版、發行與流通管道 二、對辦理外籍配偶教育單位的建議 (一)培訓具多元文化教育觀點之師資 (二)鼓勵外籍配偶家人參與共學 (三)選擇或編輯適切之外籍配偶成人教育教材 三、對擔任外籍配偶教學者的建議 (一)課程設計應包含所有族群觀點 (二)同時培養外籍配偶「識字」與「增能」 (三)藉由異質團體共學,提昇學習成效 (四)轉換「主導地位」為「協助者」角色 四、對外籍配偶教材編輯的建議 (一)應以外籍配偶的觀點或生命經驗為出發點 (二)跳脫只學中文識字的刻板印象,兼顧其他語言學習 (三)配合教材發展相關學習輔助資源 (四)教材中避免製造族群或性別偏見 (五)邀請外籍配偶參與教材編輯,展現原生文化 五、對未來相關研究的建議 (一)在研究對象方面,可以教材使用者(老師、外籍配偶學員)為研究分析對象,以了解教材與教學的適用情形。 (二)在研究範圍方面,可以外籍配偶的學習型態進行「專班教學」與「異質團體共學」之研究,以了解二者學習成效之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