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教育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7

本系大學部學士班,奉教育部核定,自96學年度起取消分組招生,自99學年度起 ,調整為非中等學校師資培育學系。以培養社教機構、文化事業、非營利組織之專案管理、行銷公關、人力資源發展、方案規劃、導覽解說和社會倡議之人才為主。

這一年,我們一起探索社會教育……  

歷史沿革

社會教育學系成立於民國44年,是全國唯一以社會教育為名,培養社會教育專業人才的科系,曾分為新聞、圖書館(圖書資訊)、社會事業(社會工作)三組教學。

74學年度成立碩士班,基本目標是為培養社會教育與文化建設所需之行政人員、專業人才與研究人員,以及社會教育專業師資之養成。

84學年度成立博士班,宗旨為研究社會教育理論與實務,以培養社會教育學術研究及行政管理之高級人才。

此外,為滿足社會教育人員專業發展與終身學習之需求,於89學年度開辦社會教育與文化行政碩士學位在職專班。

為因應時代變遷與學術分化,原新聞組、圖書資訊學組、社會工作組等三組,分別於民國86年成立「大眾傳播研究所」、民國91年成立「圖書資訊學研究所」、民國94年成立「社會工作研究所」後,乃進行系所整合作業,並研擬計畫書,呈報教育部核定,自96學年度起大學部學士班不再分組招生教學。

研究所碩士班則自97學年度起分「成人與繼續教育組」及「社會與文化事業組」兩組招生,藉以深化社會教育研究。

目前設有學士班、碩士班、博士班以及碩士學位在職專班,各班別形成統整一貫化發展。

自我定位

為配合本校從專門師資培育朝向綜合型大學演變之發展定位,社會教育學系已申請並奉教育部核准,自99學年度起調整為非中等學校師資培育學系,未來的發展將不再局限於正規學校體系。因此,乃綜合世界潮流與社會需求,將社會教育學系之發展定位為:「針對學習型社會及跨族群文化發展所需,進行有關規劃終身學習活動、經營社教文化事業之研究,並培養學生具備相關之能力。」同時兼顧理論研究與實務教學,加強與業界的合作,以培養具有「社會關懷、文化創新、生活充實、教育推廣」之理念的社會教育人才為目標。

教育目標

社會教育學系遵循校、院之教育目標,以及本系之自我定位,訂定本系之教育目標為:培養兼具「人文關懷、社會責任與文化使命」內涵,於社教文化事業或第三部門等領域,具備企劃、行銷、公關與經營等核心能力之人才。並以掌握社會脈動與全人理解、終身教育政策與行政、不同族群學習特性與方案設計、社教機構經營與行銷、研究方法與媒體製作、社區發展與地方文化創意產業等等為學習核心。

核心能力
冀由培育學生核心能力,以達成前述教育目標。各班別之核心能力如下:

學士班核心能力:
1.成人創新學習規劃能力。
培養學習方案與文化活動之企劃、設計、發展和評析能力。
2.傳播媒體策略運用能力。
培養影像媒體製作、書寫報導企劃,以及新聞媒體資源整合能力。
3.社會文化事業推展能力。
培養社會和文化現象研究,以及方案設計和整合傳播行銷能力。
4.組織永續經營發展能力。
培養組織優劣勢分析能力、學習型組織推展能力和跨組織策略聯盟能力。
碩博班核心能力:
1.成人創新學習規劃能力。
2.社教文化事業經營能力。
3.社會教育專題研究能力。
碩士在職專班核心能力:
1.社會教育理論應用能力。
2.社會教育實務創新能力。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8 of 8
  • Item
    博物館與文化政策-探討臺灣1990年代以降博物館之相關政策與發展
    (2011) 羅欣怡; Hsin-Yi Lo
    地方主義、新政府運動、新博物館學、文化認同、地域振興、多元文化、全球在地化、民眾參與、後現代主義、產業主義、公民主義…等重要文化、社會、經濟等思潮,在近數十年來逐漸興起,影響了各國文化政策擬定之方向與內涵。隨著政策之變革,博物館之發展與經營也開始產生質變。本研究將探討1990年代前後臺灣及世界主要國家文化政策之發展概況、博物館之發展歷程與現況、文化政策對於博物館發展之影響層面、以及未來新時代文化政策取向應該走向何處、博物館又該如何重新界定自我的角色與使命等課題。 從英國、法國、日本、加拿大以及臺灣等國之文化政策與博物館概況中,我們觀察到一個與以往迥然不同的發展趨勢。雖各國有時間上的先後,但其發展趨勢都指向同一個方向。在文化政策上,逐漸走向以地方為政策主軸之思維模式;在博物館發展上,走向地方博物館大量崛起之年代。這樣的政策與博物館發展現象,是與全球重要文化、社會、經濟等思潮有高度相關,也與各國之國情、歷史文化等背景有關。這讓臺灣與其他國家之博物館不得不面臨角色與心態之重新調整,並且需開始兼顧與回應文化層面、社會層面、經濟層面、環境層面等國家整體發展之各項議題與需求。在未來的新時代思維中,「永續發展」、「社會企業」與「文化企業」等概念必須被適度導入文化政策與博物館領域中,才能因應全球快速之變遷與整體社會之所需。
  • Item
    博物館文化產業策略之研究─以北投文物館為例
    (2009) 王婷; WANG TING
    現代博物館的功能趨向多元化,除了傳統保存、教育、展示外,近年來隨著經濟的成長、民眾素質的提高,博物館成了民眾新的休閒娛樂場所,與地方觀光也有了更緊密的連結,同時更肩負了館所永續經營的責任。近年來發展文化產業已成為帶動地方經濟、再生與文化保存的策略,博物館透過文化的再現,刺激消費活動的產生,使文化達到推廣與傳承,也幫助了博物館行銷。 本研究從透過訪談與問卷之研究方式,了解館方推行文化產業之現況,與民眾在北投文物館之消費現況調查、未來產業開發,及行銷方式,期望藉由文化產業的策略,提昇博物館文化與經濟的發展,使之兼具文化教育與利益雙重的功能,同時也兼具館所行銷的媒介功能。 根據研究結果指出,北投文物館目前在文化產業策略的推行上仍屬草創階段,在人物力、財務上與產業結合上未來仍需要開拓與努力;而在消費者調查方面,博物館在文化產業發展上以「空間、氛圍營造」以及「與當地產業、特色結合」最為重要。文物館之「文化、寧靜氛圍」,其次則為「餐飲提供」以及「課程體驗與表演活動」是最吸引人的部分,而「禮品坊之商品」與「展示」未來仍待需要加強。 在相關的產業開發上,「付費之表演觀賞與體驗活動的」也未來可以規劃的部分;而館內也可以開發融合展示主軸做延伸之「富有館所意象商品」及「實用創意性精緻商品」及鎮館之寶相關之擺飾商品,皆是最有開發經濟潛力的一塊。在餐飲上,以選用當地特色食材開發具備文物館意象之菜色最為民眾喜愛。 在館方未來行銷策略方面,建議可透過活動舉辦、公共關係建立與媒體策略運用,能發揮具體文化交流與普及效果,提升地方文化產業創作活力與文化內涵,同時也可增加地方相關產業業者與博物館合作之意願,擴大博物館生產者與消費者導向文化活動對地方文化產業之影響,結合文化與經濟,達成地方文化產業振興目標。 關鍵字:文化產業、博物館、產業開發、文化經濟、消費者調查
  • Item
    幼稚園教師利用博物館實施校外教學之研究─以參觀臺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為例
    (2010) 林郁雅
    本研究旨在探討幼稚園教師利用臺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以下簡稱天文館)實施校外教學之參觀經驗,目的在分析幼稚園教師利用天文館實施校外教學之動機、過程與反思,並了解其利用天文館實施校外教學之資源需求。研究方法採用質性研究的取向,依立意取樣選取8位臺北市具有利用天文館實施校外教學經驗之教師,以焦點團體訪談法收集資料並進行分析。研究發現與結論如下: 一、幼稚園教師利用天文館實施校外教學之動機 天文館之展示內容與展示型態符合幼兒學習需要;環境條件利於安排幼兒團體參觀;能主動提供幼稚園師生適切之資源服務,有助教師安排幼兒實施校外教學。 二、幼稚園教師利用天文館實施校外教學之過程 幼稚園教師利用天文館實施校外教學時,在參觀前之行前準備、參觀中之活動進行以及參觀後之後續活動,皆具有妥善之規劃與準備;惟在參觀過程中教師角色之教學主導性應更為積極。 三、幼稚園教師對天文館之資源利用需求與意見 在展示資源方面,希望館方能加強規劃多樣化的主題展示活動與幼兒專屬體驗學習區;在服務資源方面,導覽解說宜依觀眾年齡層分級服務、多元開發符合幼教的天文教育資源、教育研習活動以教師利於參與的時間為考量,並提供天文科學教材教具外借服務。 根據研究結果,研究者分別對天文館、幼稚園教師與後續研究等三方面提出具體建議,以供未來相關實務工作以及後續研究發展之參考。
  • Item
    博物館成人觀眾參觀經驗之研究 ─以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為例
    (2008) 鍾美儀; May-Yi Chung
    終身學習已成為成人教育中重要的核心概念,在如此的時代趨勢裡,博物館已成為實踐成人學習的重要場所之一。本研究主要目的在探討成人觀眾進入國立台灣科學教育館內參觀之現況與參觀經驗。研究者以自編的「成人觀眾博物館參觀經驗之研究調查問卷」為研究工具,並以年滿20歲之成人觀眾為研究對象,採立意抽樣方式,共發出650份問卷,回收有效問卷610份。資料分析採用描述性統計、t考驗、卡方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Scheffe 事後比較分析法等統計方法。 本研究主要結果顯示: 一、成人觀眾曾進入科教館參觀的比例約為76.4 % ,且以女性、中老年、大學以上、從事教職、且對「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有興趣為主要特質。 二、成人觀眾在參觀原因方面所佔比例最高為「與家人一起前往」,在參觀動機方面所佔比例最高為「休閒娛樂」,在展示活動訊息得知管道所佔比例最高為「網路」,參觀頻率以「一年1-2 次」為最多,停留時間以「3-4 小時」為最多,參觀方式以「先看解說,再看(操作)展品」為最多。 三、科教館可視為成人觀眾與家人聯繫感情、社交溝通和休閒娛樂的重要活動育樂場所。 四、科教館具高度吸引力,是讓成人觀眾想一再光顧的休閒育樂場 所,回流參觀率高。 五、成人觀眾對科教館的整體參觀經驗有高度的評價。 六、成人觀眾對科教館的整體參觀經驗頗佳,但因背景因素的不同,而在對環境設施、展示內容、導覽解說、與展示互動時的感受上具有顯著差異性。 最後,研究者結合文獻資料,受訪者的看法與意見,研究結果與討論,研究者的研究結論等內容論述,針對科教館及後續研究者分別提出相關參考建議。
  • Item
    文化資產空間做為博物館再利用之法規研究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2009-01-01) 廖世璋
  • Item
    博物館展示說明策略之研究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1997-07-31) 黃明月
    本研究本年度主要目的之一在了解博物館觀眾使用展示說明文的狀況,包括使用的頻率以及理解的程度;另一個目的是探討博物館展示說明文的內容與解說策略。希望透過這二項的分析工作,對我國博物館觀眾能有較為深入的認識,同時對展示說明文之設計能有具體的方向與模式。 在觀眾調查部分,本研究採取觀察法以分析觀眾使用展示說明文的頻率。此外,本研究以隨機抽樣方式訪問現場觀眾,以了解觀眾對展示說明文內容理解的程度。 在展示說明文內容分析部分,本研究以內容分析法為主,根據文獻探討設計分析表一份作為分析層面與項目的參考。至於分析的展示品及其說明文則以國立科學教育館的基本物質概念展示區為主,本研究主要發現如下: (1)假日觀眾擁擠時,百分之五十的成人會利用子女在操弄某些展示品時,閱讀一下展示說明文,不過其中有一半的觀眾大約閱讀十秒左右就放棄了。當然也有觀眾閱讀二十六秒左右。(2)平常觀眾稀少時,成人比較有空間與時間閱讀展示說明文,其使用率約為63%。(3)男性成人觀眾通常是因為好奇(想進一步了解展示品)而閱讀展示說明文,而女性通常是為了教導子女而閱讀展示說明文。(4)各概念理解率的個別差異很大,有高達91%的理解率(即91%的觀眾認為理解展示說明文),也有低至9%的理解率,也就是大部分的人都不理解或不太理解。(5)觀眾不理解展示說明文的原因以專有名詞不懂為首,其次是作用原理不理解(亦即解釋得不夠清楚)。此外句間邏輯也是令觀眾不理解說明文的原因之一。(6)展示說明文的內容以現象描述最多,其次是原理簡介和操作說明。(7)就說明文本身的結構屬性,則以說明式的文章居多,只有一個是探索式的文章。至於故事型態的敘述式文章則沒有。(8)說明式的文章結構以概括化最多,亦即以一個概念為主,其他句子是為主要概念提供證據。極少數的說明文運用比較/對照式或問題/解決式的結構。(9)展示說明在促進閱讀理解的策略使用上,幾乎都是以現場操作經驗為主,極少用生活實例解說或類比的運用,甚至圖片或圖解的應用也非常少。 根據研究結果,提出一些建議以供參考。(1)成立展示說明規劃小組,進行展示說明設計與評估工作。(2)成立類比概念發展小組,建立科學概念解說模式。(3)運用多元媒體,加強展示說明設計,以適應觀眾群的個別差異。
  • Item
    社會教育展示說明策略之研究-以科學教育展示為例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 1996-06-01) 黃明月
    在資訊爆炸的時代,人們必須不斷的學習才得以適應社會。至於學習的方式除了正式的教育外,參觀展覽活動是現代人吸取資訊的章要途徑之一。隨著 年齡與教育程度的增長,人們傾向於以閱讀為主要的學習方式。因此在展覽中除了展覽品外,展示說明是人們獲得資訊或學習的主要管道。目前的展覽以 博物館所辦的較為固定,也較真系統,同時基於科學素養的重要性,因此本研究以閱讀心理學為理論基礎探討科學教育館展示說明策略。本研究以內容分析法為主,並以本研究所發展的「展示說明分析表」為基礎,進行內容分析。在研究樣本上,以國立科學教育館三樓有關物質科學的二十個基本概念為主。本研究主要發現如下:1.物質科學概念展示說明文通常包括原理說明和實驗操作說明二部分。但也有些只呈現其中之一項。2.展示說明文的內容以物理現象的描述佔大多數。至於內容呈現的策略以概括式的說明文為主。3.在促進閱讀理解的策略上,大多數是靠現場展示操作的經驗。只有二項展示說明運用了類比概念。4.整體而言,展示說明在形式上不夠清晰,不易閱讀仍屬多數。
  • Item
    社會教育展示說明策略之研究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 1996-06-??) 黃明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