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教育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7

本系大學部學士班,奉教育部核定,自96學年度起取消分組招生,自99學年度起 ,調整為非中等學校師資培育學系。以培養社教機構、文化事業、非營利組織之專案管理、行銷公關、人力資源發展、方案規劃、導覽解說和社會倡議之人才為主。

這一年,我們一起探索社會教育……  

歷史沿革

社會教育學系成立於民國44年,是全國唯一以社會教育為名,培養社會教育專業人才的科系,曾分為新聞、圖書館(圖書資訊)、社會事業(社會工作)三組教學。

74學年度成立碩士班,基本目標是為培養社會教育與文化建設所需之行政人員、專業人才與研究人員,以及社會教育專業師資之養成。

84學年度成立博士班,宗旨為研究社會教育理論與實務,以培養社會教育學術研究及行政管理之高級人才。

此外,為滿足社會教育人員專業發展與終身學習之需求,於89學年度開辦社會教育與文化行政碩士學位在職專班。

為因應時代變遷與學術分化,原新聞組、圖書資訊學組、社會工作組等三組,分別於民國86年成立「大眾傳播研究所」、民國91年成立「圖書資訊學研究所」、民國94年成立「社會工作研究所」後,乃進行系所整合作業,並研擬計畫書,呈報教育部核定,自96學年度起大學部學士班不再分組招生教學。

研究所碩士班則自97學年度起分「成人與繼續教育組」及「社會與文化事業組」兩組招生,藉以深化社會教育研究。

目前設有學士班、碩士班、博士班以及碩士學位在職專班,各班別形成統整一貫化發展。

自我定位

為配合本校從專門師資培育朝向綜合型大學演變之發展定位,社會教育學系已申請並奉教育部核准,自99學年度起調整為非中等學校師資培育學系,未來的發展將不再局限於正規學校體系。因此,乃綜合世界潮流與社會需求,將社會教育學系之發展定位為:「針對學習型社會及跨族群文化發展所需,進行有關規劃終身學習活動、經營社教文化事業之研究,並培養學生具備相關之能力。」同時兼顧理論研究與實務教學,加強與業界的合作,以培養具有「社會關懷、文化創新、生活充實、教育推廣」之理念的社會教育人才為目標。

教育目標

社會教育學系遵循校、院之教育目標,以及本系之自我定位,訂定本系之教育目標為:培養兼具「人文關懷、社會責任與文化使命」內涵,於社教文化事業或第三部門等領域,具備企劃、行銷、公關與經營等核心能力之人才。並以掌握社會脈動與全人理解、終身教育政策與行政、不同族群學習特性與方案設計、社教機構經營與行銷、研究方法與媒體製作、社區發展與地方文化創意產業等等為學習核心。

核心能力
冀由培育學生核心能力,以達成前述教育目標。各班別之核心能力如下:

學士班核心能力:
1.成人創新學習規劃能力。
培養學習方案與文化活動之企劃、設計、發展和評析能力。
2.傳播媒體策略運用能力。
培養影像媒體製作、書寫報導企劃,以及新聞媒體資源整合能力。
3.社會文化事業推展能力。
培養社會和文化現象研究,以及方案設計和整合傳播行銷能力。
4.組織永續經營發展能力。
培養組織優劣勢分析能力、學習型組織推展能力和跨組織策略聯盟能力。
碩博班核心能力:
1.成人創新學習規劃能力。
2.社教文化事業經營能力。
3.社會教育專題研究能力。
碩士在職專班核心能力:
1.社會教育理論應用能力。
2.社會教育實務創新能力。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9 of 9
  • Item
    外來新華語文詞彙的選用與傳播之研究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2012-07-31) 黃靖惠
  • Item
    對美國《時代》臺灣政黨輪替報導的批判論述分析:以2000年及2008年總統選舉為例
    (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系, 2011-01-01) 黃靖惠
    本研究探討的問題為美國媒體如何報導台灣的總統選舉, 尤其如何透過文字論述再製或合理化特定權力。研究以《時 代》雜誌對2000 年及2008 年台灣的總統大選報導為對象,並 依據Teun A. van Dijk 及Norman Fairclough 的批判論述分析取 向,探討報導中論述操作的元素。分析發現諸多對比差異,經 彙整並區分為三面向的論述操作:領導特質、勝選榮耀與民意 基礎、未來施政權能與效應。研究結論指出,該雜誌透過論述 操作的元素與面向,一再合理化「馬英九/藍」贏得的政權。 關鍵
  • Item
    校徽符號與文化價值觀:臺海兩岸大學之比較
    (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系, 2013-04-01) 黃靖惠; 劉宏毅
    依據CIS/SIS的主張,校徽乃深具影響力的視覺識別要項,本文進而析論視覺識別與校徽造形、符號學、文化價值觀等理論概念及論述,並對兩岸大學校徽提出探究問題:(1)外顯樣貌、(2)內蘊價值觀、(3)前二者之連結。研究則以近年設校或改制的臺灣(1987年始)與大陸(1977年始)大學之校徽為對象,以內容分析與Z檢定探討,結果顯示大陸採用文字的比例為臺灣的4倍多,且在「遵從權威」及「崇敬宗教信仰」的價值觀數量具有顯著差異。
  • Item
    手機銷售人員與顧客的互動—性別與言談之研究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2010-07-31) 黃靖惠
  • Item
    類博物館的地方文化館參與節慶與地方意識之連結--以平溪為例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2013-01-01) 蔡怡怡; 黃靖惠
    本文聚焦於地方文化館、平溪天燈節慶與地方意識,並以平溪的公營菁桐礦業生活館及私營臺灣煤礦博物館為案例,透過文獻分析、深度訪談及現場參與觀察,針對「地方文化館參與節慶」、「地方文化館與地方意識」及「節慶與地方意識」等三構面進行分析,探討地方文化館與地方意識的關聯。 在「地方文化館參與節慶」構面,公營菁桐礦業生活館在平溪天燈節期間是政府運用的行銷據點,臺灣煤礦博物館因位置及節慶交通管制,涉入平溪天燈節活動較少;但此二館均利用公私協力的方式,進行與地方特色相符的展示與活動,且皆期盼政府給予協助。 在「地方文化館與地方意識」構面,地方居民認為公營菁桐礦業生活館跟地方生活的連結可以再強化。臺灣煤礦博物館因對地方事務的創發與投入,提供在地人就業機會,給予在地學生免費體驗學習機會,地方人士給予認同跟肯定。 在「節慶與地方意識」構面,地方意識與節慶互有增強,透過籌辦平溪天燈節,地方人士與民間組織累積了「由下而上」、「自立自主」及「居民參與」推動在地文化的能量,平溪居民地方主體意識強烈,對於地方建設方向有較一致的共識,當地發展尚未因節慶而過度商業化,外來商家數量甚低,老街、生態仍保有地方特色,故地方文化館應凸顯其經營特色。 綜上,地方文化館若要得到在地認同,其發展策略應開啟當地對於其形成過程的興趣與重視,朝在地認同之生態、文史議題方向努力,形塑有別於其他地方文化館之特色,並帶動關心地方發展之在地人士長期投入,產生情感性的連結與歸屬感,進而促發由下而上的認同與支持力量。
  • Item
    不同媒體場域的評審:以歌唱競賽節目為例
    (中華傳播學會, 2010-06-01) 黃靖惠
    本文以台灣近年最受歡迎的歌唱競賽節目為例,探討:(1)在網路空間批評節目評審的觀眾(而成為節目外「評審」)所具備的文化資訊程度;(2)節目單位的回應;(3)電視與網路場域的競爭互動。針對問題,本文對蒐錄之網路議論與節目單位的回應進行分析而發現:網路場域的「評審」擁有中量文化資本,除了嘗試提昇此資本也追求更多社會與象徵資本;電視場域主要以文化資本回應,而追求更多經濟與象徵資本。綜上,本文對Bourdieu的分析圖示提出部份修正。
  • Item
    以全觀的系統思惟探討「整全健康」之知識建構與社會實踐---非制式學習社群參與有機健康學習之整全系統設計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2010-07-31) 李明芬; 黃靖惠; 陳焜銘; 洪文斌
    本研究計劃將探討的有機健康的知識建構與整全實踐,其所根基的生命整體觀與健 康整全觀乃以人類之間、人與土地環境之間、以及人與其他物種之間的倫理實踐為核 心,藉由非制式學習所創造的參與、對話、行動、反省、實踐的學習體驗,這幾個層次 的倫理實踐也將與知識的整合得以充份結合。 本研究計劃規畫以三年的時間從「全觀的系統思惟」探討「非制式學習社群」有機 健康學習的知識建構與整全系統設計的參與實踐。以下簡要敘述本研究計劃之研究目 的:  建構整全有機健康之知識系統與整全實踐策略,以推廣整全健康之實踐。  引導非制式學習社群從實證知識的獲取,提升至社群之深度對話,以及知識之轉化 及統整,社群之公共參與,以推動有利環境生態及整全健康之政策。  回歸環境永續的核心價值,建立整全的有機健康意識,推廣整全有機健康 之全球意識與社會實踐。 第一年的研究方法主要為文本分析、深度晤談、焦點訪談與理論建構,除了 分析有機健康及有機環保之知識網絡,及社會公眾的知識建構,也整合「全觀系統思惟」 與「整全有機論世界觀」之內涵,藉由「專家焦點座談」與「深度晤談」,汲取其有機 健康之豐厚多元知識,以根據哈柏馬斯之「知識建構理論」,統整「整全」之有機健康 知識系統。 第二年則以「世界咖啡館」創造非制式學習社群對於有機健康之整全知識與實踐之 集體智慧,並運用『參與式設計』進行非制式學習社群之「方案設計」,和組織之間可 以策略合作之系列課程與活動,乃至跨組織之共同系列課程與活動。 第三年主要在融合世界咖啡館的生命故事分享、深度對話、觀點連結、知識統整, 根據「內容設計」、「介面設計」和「系統設計」之原則,建構「網路世界咖啡館」。並 且以「參與式設計」和「系統設計理論」設計組織內與跨組織間之體驗、創新、整全之 學習課程。 本研究所欲建構之整全學習系統將是一個創造有機健康之深度對話與整全實踐的 「網路世界咖啡館」,透過網路的深度對話與知識之反省,促成非制式學習社群知識建 構與實踐之轉化,並持續地進行環境永續、環境倫理和整全健康的終身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