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文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41
本系設置於民國35年,招收國文系及國文專修科學生各一班。48年國文系增為兩班,50年增為三班,60年增為四班,至今不變。國文專修科則時辦時停,今已停辦。
民國47年,開辦夜間部,招收四年制(含實習一年)國文師資專修班1班。50年招收六年制(含實習一年)國文系學生。52年又改招五年制國文系學生,逐年增班,至60年每年級各4班,共20班,直至67年全校夜間部奉令停止招收高中畢業生為止。
又自53年起,接受行政院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委託,代辦國文專修科1班,至63年,擴充為4班。64年起改為四年制國文系,招收2班。66年停止招生,69年7月,完全停辦。
研究所設置於民國45年,招收碩士班學生5名,其後名額遞增。46年設置博士班。4年後第一位博士生羅錦堂先生獲文學博士學位。是為國內所培養的第一位文學博士。
80年,國文系與國文研究所合併為一,統由系主任主持全系事務。合併之前,歷任系主任為張同光先生、何容先生、高鴻縉先生、潘重規先生、程發軔先生、李曰剛先生、周何先生、李鍌先生、黃錦鋐先生。歷任所長為高明先生、林尹先生。合併以後歷任系主任為王熙元先生、邱燮友先生、賴明德先生、蔡宗陽先生、傅武光先生、陳麗桂女士、王開府先生、顏瑞芳先生、高秋鳳女士、鍾宗憲先生,現為許俊雅女士。
本系自104學年度起學士班縮減為3班,目前學士班一至四年級各3班,共12班,學生523人。碩士班各年級共112人,博士班各年級共72人。進修部設有國文教學碩士班,分夜間班及暑期班,另有在職國文碩士專班,共177人。總計全系學生共884人。另設國文輔系及雙主修共2班112人,不計在內。
教職員工部分,講師以上專任教師42人(教授29人,副教授9人、助理教授2人、講師2人),助教8人,工友1人。兼任教師9人。
News
Browse
Search Results
Item 宜蘭仰山書院文人及其制藝研究(2021) 黃文瀚; Huang, Wen-Han本研究曾通過109年度科技部「獎勵人文與社會科學領域博士候選人撰寫博士論文計畫」,由仰山書院與師徒為出發點,逐一介紹宜蘭在地學子的作品,舉凡八股文、詩賦、散文等,由晚清至日本時代,探討其人活動對文學產生的影響,並剖析仰山書院文人群體的貢獻,架構出宜蘭地區科舉文學的研究。第一章「緒論」,說明研究動機、研究方法與步驟、文獻分析等。在特殊貢獻方面,發現楊士芳會試同年齒錄、介紹李望洋萬人衣與誥命聖旨、蒐羅蘭地八股文與士人履歷書,以及採用日人編輯〈宜蘭移住民史〉,新增相關的史料,補充前人未及之處。第二章「仰山書院與師徒」,查考仰山書院的顛末沿革,瞭解其營運方式、經費來源、開銷支出,以及歷來地方長官對於它的增建,書院山長對於教育的推動,並探討該院畢業學生的發展。第三章「仰山書院八股文教育」,根據宜蘭縣史館典藏的清代課卷,研究仰山書院的課試內容,就其學生學歷、師長教學、研習科目、寫作策略以及獎勵方法等項,進行實證探究,逐一展開分析。第四章「從噶瑪蘭城至紫禁城─蘭士考試取仕之路」,介紹蘭境唯一的進士楊士芳生平與作品,分析其齒錄,如何突破三代務農的窮苦背景;解析其八股文,如何發憤讀書考上進士。楊士芳雖未如其所願當上官職,最終返鄉擔任仰山書院山長,循循善誘,提攜後進。與其不同的是,從小一起讀書的同窗李望洋,雖三次未考中會試,憑藉著大挑一等候補甘肅試用知縣,勇於前往回亂戰區,在試用期滿後當上正印官,旋受到左宗棠的賞識而快速升官,一十三年後以河州知州實任官銜返回宜蘭。第五章「文人型鄉紳的崛起」,仰山書院的讀書人大多未仕進,他們留在故鄉共謀善舉,攜手合作,舉凡創建孔廟、勸捐廟宇、造橋鋪路、水利設施、書院私塾等,創造諸多的地方貢獻。 第六章「儒學教育的轉化─鸞堂與鸞書」,全臺鸞堂在清末至日初時期盛行,諸多信息顯示,其源頭皆指向宜蘭。鸞堂可視為傳統書院漢文教育的延續,鸞書也帶有科舉文體轉化的痕跡,進而釐清全臺第一本鸞書的歸屬,以及鸞賦何以出現與消亡的情形。 第七章「仰山書院文人抗日行為之辨正」,過去研究多視楊士芳、李望洋等人,以碧霞宮作為秘密基地,塑造其不事二主的忠貞形象;也將鸞堂戒煙不合作運動,歸至喚醒堂楊士芳,吹響抗日反攻的號角;更有甚者,不惜偽造史料與增刪作品,如碧霞宮建廟榜文與〈開生路論〉,力求洗白。然而,在檔案、報紙資料公開的時代,過去想掩蓋的歷史黑幕已然揭去,上述種種抗日的情事,純屬後人安排情節,天馬行空想像而來,與歷史上的楊士芳、李望洋等仰山書院士人的真實事蹟是大相逕庭的。 第八章「結論」,闡述本論文的總結與研究價值。 以上,宜蘭仰山書院的文人活動,大致分為「科舉時代」與「後科舉時代」二類,依循清代噶瑪蘭廳設治至日本接收宜蘭城的順時序列,來規劃章節內容,本研究架構也就具有了編年性。Item 《紅樓夢》賈寶玉眼淚的「情」詮解(2021) 黃子殷; Huang, Tzu-Yin《紅樓夢》無論創作意圖,其中「大旨談情」顯而易見,以「眼淚」為全書核心亦無庸置疑,然而過去研究卻鮮少將二者聯繫,並由小說主角──賈寶玉為此命題討論對象者。「眼淚」是「情」的具體呈現,又是小說作者有意選取的符號,更貫串整部小說之內涵。「眼淚」之起點為「甘露」,而「甘露」的給予者是寶玉的前身──神瑛侍者。那麼,此一環環相扣的系統下,小說所反映的「情」當作何解?本論文以「神瑛侍者∕賈寶玉」之「甘露∕眼淚」為脈絡,意在回到文本語境詮解《紅樓夢》「情」之論題。透過先秦以降之文學作品,乃至各地域之神話傳說中的「眼淚書寫」,梳理其中的「情」──「抒情精神」,再討論賈寶玉「眼淚」對先行文本的繼承,以此奠基,詳細分析文本中每一次賈寶玉「眼淚」情節中的時間與空間設定、人際互動模式形成、情欲觀點建構,回應「大旨談情」之立意。「神瑛侍者∕賈寶玉」之「甘露∕眼淚」的書寫,實際上不僅是人物形象塑造,更不只闡發悲劇意識,是作者「抒情」展現,扣合「意淫」概念,彰顯「情欲」辯證,並體現「世情」屬性。從「甘露」開始,賈寶玉一次次「眼淚」建構的「情」,是真正闡揚中國文學的情本思想,更以此在情與欲間展現流動性,在世俗認同與浪漫理想間如實反映矛盾不安,進而在神話與寫實的悖反間、詩學與敘事學的文類融合上,取得實際意義的成功。Item 明中晚期重意思想之演變——以王一庵、王塘南、劉蕺山為核心(2021) 李慈謙; Lee, Tzu-Chien明中晚期,由陽明四句教所引發「混良知為情識」的流弊逐漸受到陽明後學的討論與重視,「重意思想」也就此產生。有別於以往陽明後學們視良知(心體)為主宰的工夫討論型態,有其他陽明後學開始提出以「意」為中心的思想理論,並試圖透過改變、提升「意」的地位,使「意體」成為實踐工夫的入手處。他們的目的在於凸顯陽明良知教中「意」所本有的「好善惡惡」之向善性,「意」不再是陽明四句教「有善有惡意之動」中,隨著後天情識搖擺而時善時惡之「意」,而是成為一具有「向善性」的「意體」。「重意思想」主要是討論次種具備「向善性」且能等同於「獨」之「意」,此種思想的出現,彌補了中晚明良知學「狂放恣肆」、「近似於禪」等批評聲浪,也在一定程度上補強了陽明四句教理論中對「意」二重性解釋而產生工夫落實上的漏洞,更能深入了解中晚明良知學的發展情況。而主張以「意」作為本體背後的問題意識,以及對「誠意」、「慎獨」工夫理論新的詮釋與作法,皆是本文討論的核心範圍。 本文以明中晚期「重意思想」三位代表人物:王一庵、王塘南、劉蕺山對「意」的概念演變分析。從「重意」角度背後的問題意識出發,三者除了對「意體」的重視外,也有不少對「幾」、「獨」概念的相關討論。本文透過對三者「重意」理論的討論,補足歷來對「意體」思想發展脈絡在細部討論上的不足,以及三者「重意理論」對於中晚明良知學發展的影響與意義。Item 江戶時代詠櫻漢詩之文化意涵研究(2021) 吳雨璇; Wu, Yu-Hsuan櫻花是日本最具代表性的風土景物之一,早在王朝時代就已有可觀的詠櫻和歌,相較之下,詠櫻漢詩卻要到江戶時期(1603-1867)才大量出現。江戶時期是日本漢詩發展史上的黃金時期,不僅創作技巧成熟、優秀詩人輩出,更重要的是,此時期漢詩出現「本土化」傾向,不再以中國為唯一價值標準,是以本土風物、典故亦能入詩;另一方面,江戶時期的櫻花從「貴族之花」轉變為「庶民之花」,不僅成為新城市江戶的象徵,更進一步擴大為全日本的象徵,櫻花遂被賦予表彰日本獨特性之任務。在此背景下,詠櫻漢詩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實非偶然,其背後原因與櫻花意涵的轉變密不可分。筆者認為,江戶時期的詠櫻詩便是藉由書寫本土素材,嘗試抵抗中國美學價值,進而樹立自我文化認同的最佳例證,從中亦可見國族意識萌芽之跡象。本論文藉由主題式的歸納與觀察,嘗試陳述詠櫻詩背後的創作動機與文化意涵,並以中日比較視野觀照其發展歷程與脈絡,從中揭示江戶時代詠櫻漢詩中挺立的「和魂」。Item 從個體解構到國族重構:馬華七字輩世代小說中的國族想像(2021) 王治平; Wang, Chih-Ping1957年,馬來亞脫離英國政府殖民,獲得完全的獨立,在地華人同時與馬來人、印度人及其他族群共同取得馬來西亞公民身份。一直以來,華裔人口數是馬來西亞佔數第二的族群,卻時常被馬來人視為「馬來西亞的寄居者」,並抱持著「馬來人至上」的理念主導國家政策。七字輩馬華作家藉由小說指陳馬來政府如何行使諸項不公不義之政策,將馬來西亞華人打壓至邊緣處境,成為次等公民,並重申華人對馬來西亞民族的想像,堅定國族認同之立場。 七字輩馬華作家之成長背景,正值馬來西亞政治主體漸趨穩定的時期,對馬來西亞的國族認同已然成型,對原鄉文化之定義亦與前代有所不同。原鄉本指傳統中國文化,時移境遷,中國文化與本土文化混雜為一體,成為當地華人特有之文化,原鄉文化之意義亦有所流轉。七字輩馬華作家將中國性、本土性融會於文本之中,以表彰不同的文化立場,但整體而言,相較於前代,已更趨於本土化,甚至往世界化發展。 檢視七字輩馬華作家小說文本之特徵,即可見其先個別解構由馬來人主導之官方論述,以小寫歷史(histories)的手段取代大寫歷史(History),突破馬來西亞官方刻意營造的失語困境,重新取得建構國族想像之闡釋權,藉個人敘事解構宏大敘事,亦是對身份的再建構。同時,七字輩馬華作家向內尋找族群之根、向外追求族群和諧,以重新構築國族想像。最終,在書寫本土的同時,期望面向世界公民之視閾,尋找國族想像的未來可能性。Item 儒林外史評點研究(2021) 鄧卉郁; Deng, huiyu本文以《儒林外史》四家評點為研究對象,分別為臥閑草堂評本、黃富民評本、齊省堂評本以及張文虎評本。《儒林外史》以臥閑草堂評本為底本傳播,晚清三家於此之上進行再批評使《儒林外史》再度風行於社會。四家評點間有著相互承繼、影響的現象,共同構築出一個緊密相連的評點系統與其他古典小說評點系統截然不同。依文學傳播層面而論,評點本與文本傳播性緊密相關。再加上,評點家從鑑賞評論的角度,既閃現對於《儒林外史》的主題寓意、章法結構等思維,又作為讀者與作者間溝通的橋樑,清代評點家說是《儒林外史》的第一批研究者。因此,本文選擇以四家評點本進行研究。本文關注的問題主要有三:首先,在比較性論述下,各家評點對於人物、情節的評價與態度差異為何?反映出哪些評點家個人價值審美與時代思潮的意義。其次,各家評點如何詮釋《儒林外史》整體關於功名富貴的思想內容與白描諷刺的藝術美學?闡明作者本意之上,透顯出哪些各自的主體意識。最後,如何從評點史、文學史上定位四家評點,各評點本的特色為何?內容分為六章,第一章說明研究動機與目的,梳理前人研究成果確立研究方法,透過文本細讀分析評點語。第二章、第三章以「人物」為主,分別探討評點家對於女性人物與男性人物透顯出的道德倫理觀。第四章以「主題」為核心,在各家評點以「功名富貴」為旨下,論述各家對「科舉制度」、「文人文化」兩大成名得利途徑的相關思考以及在歷史社會政治下個人出處進退的關懷。第五章以「敘事美學」為重,說明評點家對小說敘事上的掌握與了解。第六章為結論,總整研究成果歸結《儒林外史》各家評點的差異以及評點史、文學史上的價值與意義。Item 愛新覺羅毓鋆教育思想研究(2021) 吳建廷; Wu, Chien-Ting愛新覺羅毓鋆(1906~2011),人稱「毓老」,乃是禮親王代善後裔。幼承庭訓,入毓慶宮為溥儀伴讀,及長,負笈日本、德國學習。於滿洲國覆亡後,隨國民政府遷臺,遂展開講學事業,創立「天德黌舍」(後改「奉元書院」),講授中國傳統學問數十年,門下弟子上萬人,國外知名漢學家亦不乏其人,影響極為深遠。 然毓老的相關資料缺乏整理,且所見又多為零碎片段,有意作學術研究者,在參考資料的取材和運用上,極為不便,筆者因與毓老弟子相識,並取得不少資料,也了解資料整理時的問題,故欲藉本論文之撰寫,為學界提供相關資訊的整理與論述。 由於毓老的生平事蹟缺乏完整論述,且毓老講課會以自身的人生歷練作為例證,故本文會先論述毓老生平。其次,毓老講課有許多特點,如一字一義、依經解經等,本文將舉例說明這些特點,使讀者在閱讀相關筆記和論述時,能更清楚毓老的講課方式。在了解講課特點後,會就所知介紹毓老所使用的上課教材及選講情形。接著討論毓老經典教育,以《四書》課程為核心,論述毓老對《四書》的觀點以及特殊講法。最後,總結全文。 毓老講學,不在「之乎者也」的訓詁考據中打轉,也非學院受古史辨影響的治學方式,而是強調思想與實踐,「讀古書的目的,是要用古人的智慧,啟發我們的智慧」,「治世之道貴乎行」,期望藉本文之撰寫,貞下起元。Item 李潼《鏡花緣》改編之研究(2021) 詹姿芸; CHAN, TZU YUN在眾多推薦的書目中,現代的、西方的書目佔絕大部分,尤其是最受孩子喜愛的「幻想故事」。在中國古代典籍中,正有許多蘊含兒童文學的「素材」,最明顯的就是在小說裡頭尋找,而清代正是小說發展鼎盛時期。這些小說,雖非為兒童所寫的,卻擁有兒童文學的特性。也因此,目前有許多出版社將之改寫,介紹給兒童讀者欣賞。其中筆者注意到《鏡花緣》一書,其被稱為中國的長篇博物體小說以及才情小說,而這些古書神話、論學說藝的成分掩蓋了社會議題的呈現。而李汝珍的《鏡花緣》正是其中閃亮的星星。 本研究試圖先從《鏡花緣》的文獻探討來做資料的蒐集和彙整,以方便對照於李潼《鏡花緣》的改編,探討其「適合性」、「忠實性」、「完整性」。雖然原文所蘊含的社會性,內容駁雜如「萬寶全書」,但現代鮮少有人針對其改編版本做仔細的論述,也因此更加吸引了筆者的目光以及研究的興趣。 章節安排如下:第一章〈緒論〉說明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對象與研究範圍、文獻探討及研究方法等。第二章〈《鏡花緣》改編為兒童文學的適合性〉,歸納出兒童文學的特質,並以兒童文學的理論及《鏡花緣》相關研究來驗證《鏡花緣》的兒童文學性。第三章〈李潼改編《鏡花緣》主題的忠實性與書寫策略〉,將分析其主題忠實跟書寫方法。第四章〈李潼改編《鏡花緣》其完整性與藝術分析〉分析改寫本整體的結構安排、語言文字運用等改寫藝術手法。第五章〈結論〉針對以上章節做綜合論述,並提出兒童文學改寫作品的趨勢與特色。 本研究採文本分析法,所探討的李潼改編作品,以兒童為閱讀對象,將《鏡花緣》作為底本,增刪或改編情節,並以故事或小說寫作形式的改編作品為研究版本範圍。結論中提出研究成果與展望。期望藉由此研究爲有志從事兒童文學改寫與創作者提供意見與方向。Item 從「多元智能」展望以《論語》為核心的文化經典教材之教育意涵—以新北市立清水高中為例(2021) 張家禎; Chang, Chia-Jen本研究根據近年新舊課綱對於文化基本教材的諸多討論,及國語文教學教材教法的各項研究,反應出高中生於文言文閱讀興趣與能力日益降低。故本研究旨在以多元智能教育理論融入國語文教學核心的文化經典教材——《論語》,藉由理論融合的多元教學課程設計與多元評量的教學實施,闡述學生於文化基本教材《論語》教學活動中的學習成效與學習困難,並提出解決策略與修正建議,以期提升學生學習經典文化的閱讀理解與生活素養能力。本研究採行動研究法:擇定以101課綱實行之新北市立清水高中採用三民版本《普通高級中學國文第一冊》與《中華文化基本教材(上)》,將文化基本教材《論語》教學內容配合實際教學現場國語文課程的教學進度,並以編製單元議題學習單及專題報告設計的多元作業教學形式,作為課程教材與主要評量依據。教學實施安排時程為107學年度上下學期,實施對象為清水高中高一普通班(導師班),共35人,與高一理組實驗班(任課班),共40人。教學實施完畢後,根據教師教學觀察紀錄、學生學習單、學生回饋單、學生作文作業、學生專題報告、學生歷程檔案作為教學研究成果分析來源。最後,將上述教學活動設計與課程實施歷程梳理成文。第一章為「緒論」,概述目前文化經典相關研究與多元智能理論研究的進程,作為本研究的起始點。第二章為「《論語》教材與多元智能理論分析」,將多元智能理論作為系統化分類教材內容與課程教學活動的設計,以作為本研究的理論基礎。第三章至第五章為「《論語》教學設計」,依序以配合《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融入多元議題的「議題教學學習單」、搭配三民版國文課文〈左忠毅公逸事〉與〈孔門弟子言志〉的「課本課文延伸」教學活動設計與孔廟「校外參訪專題報告」進行教材內容分析、教學與評量設計、教學實施歷程、教學修正與建議,接以融合多元智能教育理論的「多元智能檢核表」作為研究結果分析之評量檢測。第六章「結論」,回顧並檢視課程設計與教學活動中的學生學習表現成果,並提出與108新課綱的對應教學策略建議,以作為高中文化經典教材教學設計的參考。Item 元明清《周易》「洗心」思想研究(2021) 嚴傳凱; Yen, Chuan-Kai本論文透過「訓詁哲學」為論述脈絡與詮釋進路,分析《周易》蘊涵的「洗心」思想。首先,在第一章總論「佚心」、「先心」、「洗心」三者,分別從湖南長沙馬王堆出土的《帛書易傳》、魏晉《周易王韓注》,以及唐代陸德明(550-630)《經典釋文》,條陳考述其最早的出處。並明確指出箇中主旨,「佚心」涵融道家哲思的去除心靈塵埃,「先心」為《易》理能先導心智,而「洗心」核心是洗濯本體心靈。再者,就元、明、清三朝《易》學家的生平為引言,切入其觀點註解。可知以「工夫」和「本體」二論兼詮「洗心」的修養作用佔多數,亦有憑老、莊思想的「無思無為」、「沖默無朕」剖析要義,且並陳儒學「心繫天下」之「有為」角度。此外,從群經與子、史呼應「洗心」,以增字、譬喻、圖解等方式理解「洗心」,甚至視「洗心」為《周易》主幹,更有以「洗心」為本,品味詩文、回歸生活,雖存差異,但皆在在體現出「洗心」思想,具有圓神廣博的靈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