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文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41
本系設置於民國35年,招收國文系及國文專修科學生各一班。48年國文系增為兩班,50年增為三班,60年增為四班,至今不變。國文專修科則時辦時停,今已停辦。
民國47年,開辦夜間部,招收四年制(含實習一年)國文師資專修班1班。50年招收六年制(含實習一年)國文系學生。52年又改招五年制國文系學生,逐年增班,至60年每年級各4班,共20班,直至67年全校夜間部奉令停止招收高中畢業生為止。
又自53年起,接受行政院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委託,代辦國文專修科1班,至63年,擴充為4班。64年起改為四年制國文系,招收2班。66年停止招生,69年7月,完全停辦。
研究所設置於民國45年,招收碩士班學生5名,其後名額遞增。46年設置博士班。4年後第一位博士生羅錦堂先生獲文學博士學位。是為國內所培養的第一位文學博士。
80年,國文系與國文研究所合併為一,統由系主任主持全系事務。合併之前,歷任系主任為張同光先生、何容先生、高鴻縉先生、潘重規先生、程發軔先生、李曰剛先生、周何先生、李鍌先生、黃錦鋐先生。歷任所長為高明先生、林尹先生。合併以後歷任系主任為王熙元先生、邱燮友先生、賴明德先生、蔡宗陽先生、傅武光先生、陳麗桂女士、王開府先生、顏瑞芳先生、高秋鳳女士、鍾宗憲先生,現為許俊雅女士。
本系自104學年度起學士班縮減為3班,目前學士班一至四年級各3班,共12班,學生523人。碩士班各年級共112人,博士班各年級共72人。進修部設有國文教學碩士班,分夜間班及暑期班,另有在職國文碩士專班,共177人。總計全系學生共884人。另設國文輔系及雙主修共2班112人,不計在內。
教職員工部分,講師以上專任教師42人(教授29人,副教授9人、助理教授2人、講師2人),助教8人,工友1人。兼任教師9人。
News
Browse
Search Results
Item 唐代寓言賦研究(2021) 林穎欣; Lin, Ying-Shin本研究以唐代寓言賦作為主題,寓言是兼具故事與寓意的文體,寓言賦則是具有故事與寓意的賦體作品。賦為中國文學特有的體式,發展至唐代更是兼備騷賦、俗賦、駢賦、律賦、散賦眾體,唐代同時是中國寓言發展承上啓下的高峰時期,就寓言賦的發展觀之,唐代為集大成的階段。唐代寓言賦承續先秦兩漢魏晉的寓言表現,於時代背景與個人經驗下,重新架構出別出機杼的寓言賦作,其於繼承之外更有拓新。 本研究所欲探討的問題意識在於:唐代寓言賦究竟表現出什麼樣的賦體與寓言文體特色?研究聚焦於寓言賦的「賦體」與「寓言」兩大面向,以及寓言的「故事」與「寓意」兩大要素進行探討。研究自中國古代寓言賦的淵源與發展著手,用以釐清寓言賦的承繼關係和發展脈絡,接著對於唐代寓言賦進行探討,主要針對唐代寓言賦的文體、故事與寓意進行分析。首先說明文體類型與分體特徵,其次分析故事取材與承繼關係、角色類型與象徵意涵、對話運用與情節結構,再者論述寓意層次、表現方式以及寓意主題,最後梳理唐代寓言賦的評價與影響,以此彰顯唐代寓言賦的賦體之美與寓言之義。Item 從成人到成神:明代吳鵬的生平事蹟與修行轉昇研究(2021) 陳昱甫; Chen, Yu-Fu論文題目訂為《從成人到成神:明代吳鵬的生平事蹟與修行轉昇研究》,旨在經由《年譜》、《文集》和《四庫全書》與地方志等史料文獻的搜集、比對和考證,輔之以福建閩中地區田野調查的資料,研究明代吏部尚書吳鵬,如何從成人之道的完滿,發展到成神之道的圓滿,從成人到成神又具備哪些條件與過程。即是究竟具備哪些主、客觀條件:主觀層面包括吳鵬的生平事蹟、仕途經歷、交友關係、神異經驗與塑造的人格特質等;客觀層面則涉及明代的歷史脈絡、時空背景、社會氛圍等特殊的機緣,以及對於江南道教、佛教的影響,使得江南一帶與瑜珈法教的有識之士或群體,肯定吳鵬的修煉與貢獻,而將之納入瑜珈法教神譜中視為傳法祖師。 本文聚焦於「從成人到成神」和「吳鵬的生平事蹟與修行轉昇」,在緒論與結論之外,再分為五章:第貳章、第參章,考察吳鵬的家世淵源、年少經驗與仕途經歷,進而擴展到親緣、地緣與業緣等社會關係網絡,解決《明史》等史料文獻,對於吳鵬偏頗的評價,以及《明史》為何未收錄〈吳鵬列傳〉的課題,發現晚明的黨爭相當激烈,以及《明史》編修者的問題,導致閱讀明代的史料文獻,都具有未盡公允之處,通過多方的視角以建構本文判讀史料文獻的標準,進而深入到各章的考察。第肆章、第伍章,關注吳鵬從成人到成神,具備的主、客觀條件,一是賑饑、治河與禦叛,符合《禮記》功烈於民的標準,成為生祠的祠廟神。二是具有非常的出身與修行,以及諸多神異經驗的啟迪,還有實際精進不懈的修行,更設有乩壇──集慶壇,師承萬崙谷仙翁的教導,又對於儒、釋、道的經典,都具有傳播與流傳的貢獻,加諸和雲谷禪師的淵源,得以被瑜珈法教尊奉為傳法祖師──吳公太宰。第陸章聚焦於明代瑜珈法教神譜的轉變與傳播,發現瑜珈法教積極的向中央政府靠攏,通過政府肯定的天臺山、嵩公道德、吳公太宰等,建構自身的正統性、合法性與權威性,此外,根據目前閱讀所及,神譜的祖師又具有「嵩公道德、吳公太宰」與「淨光和尚、吳公太宰」兩種組合,佛教史上的淨光和尚對於天臺宗具有重大的貢獻,然而,卻和吳公太宰的聯繫薄弱,故進而將淨光一詞置於嵩、吳祖師的脈絡思考,發現以雲谷禪師為中介的師傳者,淨光還具有經典與儀式的內涵,所以瑜珈法教神譜以嵩、吳祖師為主。與此同時,發現晚明歷經農民起義、明清鼎革等動亂,使得南明王朝的軍隊、義士與遺民,逐漸從浙江移入福建繼續固守或避難,瑜珈法教也隨之傳播至閩中地區。Item 豔與情——明代文言小說合集的女性想像(2021) 陳明緻; Chen, Ming-Jr本論文以豔與情為關鍵,分析明代文言小說合集的女性想像。在章節安排上,試圖呈現從外到內、從整體性分類到個別性觀點的過程。 第一章說明研究動機與目的。 第二章從分類方式分析明代文言小說合集的編輯意識。 第三章則從內部拈出編者在編輯時可能著意提出的女性議題,進行概略式勾勒。 第四章提出《豔異編》所代表的「豔」視角與女性的連結,並指出其後文言小說合集對「豔」的重審與定位。 第五章指出《情史》所代表的「情詮解」,女性成為「情詮解」的正面舉例。 第六章、第七章則挑選三類從「豔」視角到「情詮解」觀點轉移過程中,有較明顯變化的道德女性、妓女和女俠進行分析。Item 陳百潭閩南語流行歌曲聲情分析(2021) 王怡方; Wang, Yi-Fang陳百潭是閩南語歌壇的奇葩。他不但能作詞、作曲,還身兼男歌手與製作人。他創作的多首閩南語流行歌曲,至今仍膾炙人口。本文根據陳百潭創作的80首閩南語流行歌曲,由聲韻學的角度,進行音韻成分分析,與出現頻率統計,觀察字調與曲調的搭配關係,試圖探討這些歌曲的音韻特色,解釋它們受歡迎的原因。首先利用PRAAT及SPPAS程式將陳百潭親自朗讀的歌詞作全面的聲學分析,用國際音標轉寫,分析陳百潭的閩南語音韻系統。再搭配曲調,作成歌詞成分分析與曲調走向對照表。再分別針對聲母、韻母、聲調、句式、曲調等方面,進行統計與相關性分析。藉著多種統計表格,具體描述陳百潭所作閩南語流行歌曲在「聲情」方面所展現的特色,總體來說,「聲情」的表現組成是透過許多元素搭配而成的,在交互組成下,必然形成各種妥協,而陳百潭歌曲之所以朗朗上口深得聽眾喜愛,主要原因在於使用半唸半唱的模式「唱歌」,且音域多落在一般人所接受的中音域,故這樣的唸唱調和成為其主要風格。本文不但在文章風格學方面,完成了一項具體的個案分析。藉著訪談的機會,錄製了陳百潭親自朗讀的歌詞,也記載了他創作的心路歷程與作詞作曲的理念,為閩南語流行歌曲發展史,留下了寶貴的第一手資料。Item 上官鼎武俠小說研究(2021) 林欣柔; Lin, Sin-Rou中國特有的文學武俠小說,曾在臺灣極為盛行,然隨著時代的進步,文學形式的擴張,有更多元的文學作品出現,而「武俠」卻逐漸沒落。在現今武俠文學不盛行的時代,上官鼎重出江湖再次寫作,為這一片沉寂已久的武壇,投入活水,延續「俠」之精神。 本文預計分為五個章節:第一章〈緒論〉說明全文架構。第二章〈上官鼎生平及其作品〉說明上官鼎的生平事蹟,包含劉兆黎、劉兆凱,並詳細論述劉兆玄的經歷、王道思想,並附錄上官鼎的詳細考核過的書目資料。第三章〈上官鼎作品內涵及成就〉介紹上官鼎早、晚期所有作品,包含情節主題、劇情架構與人物塑造等,而晚期《王道劍》則會將劉兆玄「王道」思想與《孟子》對比。第四章〈藝術表現手法及特色〉從儒家精神作切入,討論上官鼎的寫作特色,及對「俠」與「正義」的反省,並論述上官鼎在「舊派」、「新派」間的過渡身分,也說明其歷史評價。第五章〈結論〉總結上官鼎早晚期作品的特色。Item 洞山禪法與公案及其後世的詮釋與運用(2021) 張佳媛; Chang, Jia-Yuan本文以洞山良价相關之公案為研究主題。洞山良价為曹洞宗開山祖師,他嗣法於雲巖曇晟後傳曹山本寂與雲居道膺,其法嗣雲居道膺將曹洞宗傳至日本。本文從洞山良价師承出發,討論其先後所參學之禪師。並觀察洞山良价禪法特點,分析其所承繼之〈寶鏡三昧〉與其所創之「偏正五位」思想。 洞山禪法於晚唐頗為興盛,故其所流傳公案眾多。本文以開悟前所參悟之「無情說法」、悟道所作之「過水偈」以及開悟後接引學人的「洞山無寒暑」,以三則公案做為洞山良价生平中三個階段的代表。分析此三則公案意涵,討論此三則公案於後世中的傳播與詮釋。 唐五代時期「不立文字」的禪風,到了宋代禪宗逐漸轉變成不離語言,不避文字,且藉由文字語言詮釋宗門公案,作為禪者入門,啟悟學人的方式之一。宋代以來,禪師們透過重新詮解公案而產生頌古等表述形式;頌古為韻文體,闡釋公案意涵,以發明禪理。本文藉由解讀洞山公案內容,分析洞山啟悟學人的教學方式。並結合後世禪師對於洞山公案的詮解,了解洞山禪法於後世中的承繼與運用。後世禪師除結合洞山思想以進行詮釋之外,更多的是從自身胸襟頌出,闡發其獨特的詮解路徑。公案本身所具有的開放性意涵,使後代禪師可以藉此不斷的創造出更多的禪旨,並藉由此過程與禪師進行跨時空的對話,參與公案的再創造。 本文偈頌材料取自《禪宗頌古聯珠通集》以及禪師個別語錄,或具禪門法脈之燈史。如《祖堂集》為五代南唐時期編纂,與唐五代最為接近;而《景德傳燈錄》貼近於五代禪、唐代禪。 後世禪師雖已經脫離洞山公案當時的對話語境,然參學公案而至開悟最終以不同文學形式表達自身想法,參與公案意旨的再創造,觀察禪師如何進入洞山良价公案的語意脈絡之中,挖掘後世禪師對洞山良价公案的不同詮釋話語。Item 〈茶酒論〉寓言研究(2021) 許瑜珍; Hsu, Yu-Chen在西元一千九百年左右,人們找到了敦煌洞窟,裡頭藏著壁畫、器物、抄本等各種文物,自此開啟了敦煌學的研究。其中抄本的部分存藏著其它傳世文獻未見的文學作品,這些作品融會了許多藝術技巧,反映著寫成時代的社會環境,在中國文學史上具有重大意義,而本文的研究對象──〈茶酒論〉正是其中之一。〈茶酒論〉的內容為由旁觀者提出疑問,要求茶跟酒描述自己在社會上有那些功勞,進一步說清楚何者的地位更高,自此開啟茶跟酒一來一往的論述。經過數次往來的對話之後,彼此的言辭與內容越發犀利,就在爭論達到頂點的時候,待在一旁、聽完整個過程的水發話,它點出茶跟酒的思想盲點,並以自己的事情為例,說明自身在世間的功過無法由自己來定義,並再次提點茶跟酒應該了解自己的本質、守好自己的本分,在自身的領域做好該做的事,以達萬物和諧。從內容與結構來看,〈茶酒論〉是一篇「寓言」作品,許多前賢提到這個觀點,本文則是更進一步從寓言文學的角度,深入研究〈茶酒論〉的寓言特點。全文分成六章,第一章緒論,說明研究動機、目的、方法等各項內容。第二章〈茶酒論〉的文體分析,先分析〈茶酒論〉的文體特徵,再說明賦與寓言的特徵與交會,最後論述文體為「賦體寓言」的〈茶酒論〉有何特徵。第三章跟第四章探究〈茶酒論〉的故事部分,故事由角色、對話、情節三者組成,而〈茶酒論〉採用對話的形式來呈現角色跟情節,因此對話的部分將融入角色與情節中探討,第三章〈茶酒論〉的角色形象,分析並論述了其中角色展現的形象與樣貌;第四章則分析〈茶酒論〉的情節以及應用的藝術技法。第五章〈茶酒論〉的寓意分析,根據分析的層面不同,分成三節論述〈茶酒論〉所包含的寓意。第六章結論,歸納研究成果並提出研究展望。Item 經學與通俗文學之交涉──以馮夢龍《春秋》學與《新列國志》為研究中心(2021) 于荃; YU, Chuan馮夢龍文學作品豐碩,其經學上的成就亦不可小覷,筆者認為馮夢龍的經學與文學作品類出同源,使得其作品思想承繼關係密切。而筆者從前人研究歸納出,馮氏認為用通俗文學最能將聖人之言普及於民眾,舉凡馮氏的通俗著作多少都含有經義道理在其中,馮氏試圖藉通俗文學達到寓教於樂、傳承儒道的目的。因此,作為同是討論《春秋》經義的《春秋衡庫》、《麟經指月》、《春秋定旨參新》以及《新列國志》之經學與通俗文學的交涉現象,便是筆者關注的議題。筆者根據馮夢龍《春秋》學的脈絡,從《麟經指月》對三傳與《胡傳》的繼承狀況,探討《新列國志》何以撰述,且如何撰述聖人經義。筆者依序以「天王狩于河陽」、「趙盾弒其君夷皋」以及「齊師、宋師、曹師次于聶北,救邢」三例,分別瞭解馮夢龍從三傳、《胡傳》承襲的內容以及馮氏敷衍故事於內容上所作的增補。從「天王狩于河陽」此例可看出,我們可以看見《左傳》與《胡傳》經解皆闡明了孔子微言大義的用心是為彰顯晉侯的尊崇之心,馮夢龍則在《鱗經指月》中已經將關注焦點放在晉文公身上,並且《新列國志》敘事重點不再著意於周天子的權威與顏面,反而更著力於刻劃晉文公的雄才大略與用心。在「趙盾弒其君夷皋」一例,《新列國志》以百姓立場與史家立場兩種觀察角度進行敘述,並且於事件結束後,繼續補充趙盾悔過自新的事。筆者以為,對於馮夢龍來說,若能謹遵是非教誨,儘管先前犯錯,只要願意改過,還是有機會獲得寬恕,也更彰顯了史家直筆所具有的教化作用。繼而,在「齊師、宋師、曹師次于聶北,救邢」一例,《麟經指月》遵循中《胡傳》所認為諸侯應憂患與共、共禦外敵,也就是馮氏強調之「諸侯睦鄰之禮」。馮夢龍《新列國志》承繼胡安國的觀點,在敘述上卻有別於胡安國對事件意義的著眼點。馮夢龍用管仲獻策,鋪陳齊桓公救邢國,乃是有利害關係的考量,藉此彰顯《春秋》對齊桓公不立刻救邢有譏諷之意,更於結尾再次強調完成道義應先於成就功利的道德省思。筆者認為馮夢龍《麟經指月》雖大致遵循胡傳的解釋,然而其創作《新列國志》之時,亦會採納三傳觀點,並延伸個人意見,使得《新列國志》對事件的評述不完全遵循胡傳的解釋。筆者接續以「政治權力中的家庭倫理」、「女性與政治」、「德行與命運」三個向度,描繪出馮夢龍在作為市民讀物的《新列國志》中,建立的道德標準。「政治權力中的家庭倫理」筆者以鄭莊公與石碏為例,此兩例皆是捨棄家庭倫理,成就政權倫理。我們能從馮夢龍評價兩例的態度觀之,馮氏可能認為無論對諸侯或大臣而言,國家大義的重要性遠高於家庭倫理,然兩者皆須奠基於合乎道與義規範下而來實行。至「女性與政治」一向度,筆者以孋姬、宣姜、文姜、夏姬等四位女性為觀察對象。一如經傳注疏所述,馮夢龍同樣認為女性致使男性判斷混亂,進而左右局勢,不過馮夢龍的觀點與經傳不同的是,他賦予女性更多元的性格,同時也承擔了更多的政治責任。然要追究「女性亂政」現象之所以出現,最主要因素是國君的默認、許可、授予女性干政的機會。從另一個角度觀看,馮夢龍呈現的「女性與政治」就是「男性與政治」,女禍成為違禮條件之一。《左傳》中時常出現諸侯或臣子做出違反道德或禮儀的行為,國家或個人便會面臨悲慘的後果。筆者以子玉、鄭靈公、公子宋、晉文公為例,觀察德行與命運的關聯,發現建立符合禮義的外在言行便能迴避悲慘的命運。進一步觀察《新列國志》,馮夢龍的改編更凸顯了諸侯可以有稱霸之心,但言行需遵守禮義規範,而筆者歸納出三點馮氏認為稱霸的必要條件:第一點是諸侯的言行需符合禮義規範,第二點是諸侯稱霸的條件在於能不能正確地任用賢士,以及,諸侯能不能創造對自己有利的環境,以提升自己的威望。本文除了考證馮夢龍承襲、敷衍經傳的內容,亦盼能凸顯馮夢龍於《新列國志》欲強調的「微言大義」,以及其欲導正晚明政治社會的亂象。馮夢龍《新列國志》對經義之繼承與開展,反映出作者對政治社會的觀點,以及治經不僅是遵從權威的態度。我們可以看到馮夢龍自言其《新列國志》本於《左傳》及諸史籍而作。實際上,馮夢龍《新列國志》參考了《春秋》三傳及《胡傳》的經解。當《胡傳》與三傳解釋一致時,《新列國志》便會遵循《左傳》的敘述方式,並更進一步擴寫之;當《胡傳》與三傳解釋不一致時,馮夢龍則會遵循《胡傳》的經解內容。此外,馮夢龍在將經傳「演義」或者說「衍義」為《新列國志》地過程中,難免會有強化 ∕ 增寫某些他特別想發揮之處。以至於事件的主題思想會與經書有所出入。筆者認為馮夢龍《新列國志》對經義之繼承與開展,反映出他認為人民與臣子應遵君效主,以及即便《胡傳》為明代重要的經解典籍,馮夢龍也不全然遵從權威的態度。Item 沈一貫《老子通》詮解的義理向度(2021) 石佩仟; Shih, Pei-Chian沈一貫(1537─1615)《老子通》以「融攝儒釋道思想的老學論述」及「對老子思想的澄清與發揚」作為詮解向度。承繼明代注老特色的同時,亦於詮解過程中反映自身對於現實社會及個人修養的關注,並展現其在解讀經典時所抱持的開放包容之心態及全面思考之能力。 援引儒家經典《周易》、《中庸》、《論語》、《孟子》,探討有無、道言、政治等研讀《老子》時必會碰觸的關鍵議題。將原本充滿玄妙性的有無與人的生死連結,將原先較具抽象性的道言與聖人身教重於言教的態度扣合,將道家主張自然無為的政治觀與儒家強調以身作則的政治觀進行綰合。援引佛家思想「緣起性空」與《老子》的「道」進行對話,揭示「無執」的應世智慧之餘,亦藉由佛家普度眾生的精神呼應《老子》中善人與不善人的關係,昭示自度度人的淑世情懷。援引《莊子》文句作為老學史以「復性」解「復命」傳統之補充,談性命受俗學影響的失真失常,以及論述復性之可能與做法。更透過多次對《莊子》理想人格「至人」的引用,強調主體心性修養的重要性。無論融入哪一家思想,論述內容皆透顯著沈一貫對世間及百姓的關懷。 「竊弄闔闢機穽」、「絕棄仁義禮樂」及「不明理氣不分」為宋代思想家程、朱對老子思想有誤解的主題。對此,沈一貫從誤解的開端、成書的時代、內容的來源等外緣因素談起,再逐步切入內在因素,引程、朱關於這三個主題的相關評論,以《老子》核心精神及文句,針對誤解之處進行細緻的說明與澄清。澄清過程極具層次性外,亦藉由一再重申誤解的產生與切入角度及學說立場密切相關,展現其對解讀經典之方法及心態的獨特見解。Item 沈祖棻《涉江詞》研究(2021) 張芳瑜; Chang, Fang-Yu沈祖棻(1909-1977)為近現代詞史上的大家,亦為著名學者程千帆的妻子,她一生橫跨近代至當代,經歷過對日抗戰、國共內戰、新中國成立及文化大革命,詞作情感真摯,造語清麗典雅。除了書寫小我的相思閨怨之情外,更將觸角延伸至家國社會,以比興寄託手法委婉評論時政,也以直筆批判社會亂象,筆鋒亦剛亦柔,飽含對人民處境、國家命運的關懷。她著有《微波辭》、《涉江詞稿》、《涉江詩稿》、《宋詞賞析》、《唐人七絕詩淺釋》、《古詩今選》(與程千帆合作)六種,以及短篇小說、新詩、散文、雜著等百數十篇。沈祖棻以詞名世,其詞作亦曾選入現當代詞選中,但臺灣學界卻對她關注不多。本文探討她一生用力最著、且最具代表性的《涉江詞》,由考索「涉江」一詞的命名緣由及意涵,延伸出詞作的兩大主題:扣合〈古詩十九首.涉江採芙蓉〉的相思念遠與屈原〈九章.涉江〉的家國關懷之作,探討其詞作內容、寫作手法、精神意旨等等。前者的特指相思多為寫給丈夫之作,除了抒發夫妻聚少離多的愁緒,更是動亂時代的反映;而泛指相思除了是對閨怨傳統的回歸之外,詞中塑造了深於情、為情所困卻又執著無悔的女子形象,或為作者的人格化身,或以追求愛情的失落寄託理想落空的感懷,兩類詞作或有重疊之處,但都展現《涉江詞》中十足「女性」的一面。後者則展現《涉江詞》中社會性的一面,詞中小我的流離來自家國的淪亡,個人的身世之感常與故國家山之思打成一片,可以分成流亡初期、客居異地與返鄉前後三個層次,各有不同的側重點。此外,詞人亦以比興寄託手法婉轉諷諭時政,並以直筆揭露社會亂象、批判扭曲世風,前者繼承常州詞派的興寄傳統,以神話傳說與女性意象評論國際局勢與相關史事,對上位者有所諷刺;後者則集中批判戰時大後方權貴的醉生夢死、知識分子的崇洋媚外、投機客的鑽營神態,亦反映當時物價飛漲、特務橫行、學潮屢起等社會亂象,為苦難的大眾發聲,繼承了杜甫詩史的精神。透過兩大主題的爬梳整理,當可發現《涉江詞》中的相思念遠、羈旅懷鄉之情與家國危亡相互牽繫,詞中的淒婉之音亦為動盪時代的反映。但就算在時代的磨難之下,沈祖棻仍然堅守原則,不與世同流合汙,故「涉江」涵意不只體現在思鄉懷人、忠愛家國之上,除了隱含亂世中的流離轉徙、渴望安定生活的深層期盼之外,更是詞人自我砥礪、自勵自勉的精神期許,值得後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