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55

本系之研究目標為發展卓越研究群,教育目標為培養高深數學及數學教育研究人才與培育中學及大學之優良數學師資。 本系之發展,在大環境的配合下,有堅持,有反思,有開創。當本校因師資培育政策鬆綁,高唱師大轉型之時代脈絡下, 本系之發展方向已定,正邁開大步前進中。

一、提倡研究,以研究促進教學專業發展。

本系同仁的學術研究,最近幾年一直在進步中,整體而言,尚有很大的進步空間。倡導研究是本系未來發展的主軸, 然而提倡研究是否會扭曲本系傳統培育優良師資的功能呢?我們的想法是,不僅不會,研究並且還可以促進研究者的教學成長。

初任教師,不管任教中學或大學,前幾年的教學,最關注的往往是教材,關心設定的教材是否都講授了、學生成績是否理想; 教學經驗豐富之後,逐漸轉向關心教學,怎麼教學生才學得好;然後是關心學生,以學生為中心進行教學活動;最後對教育工作有獻身的承諾, 這是一般的教學專業發展歷程。

大學教師如何促進自我教學的專業成長?我們認為,只有靠學術研究,才能不斷拓展思想與觀念,才能廣化、深化知識,才能自然呈現對 知識文化的熱愛態度,才能掌握求知的方法,日益厚植自己的內涵。研究者這樣的氣質在教學時自然也會感染給學習者,當然就能做好教育的工作。 所以說,好的研究者不僅對教學品質相輔相成,應該也是好的教學者之必要條件。其實,很多數學教師都表白,他們的教學思維與教學行動, 主要是源自自己感受良好的數學學習經驗。研究者的教學對大學生學習數學所產生的潛移默化,應也會反映在這些未來師資的教學及終身學習上。

本系的發展理念是,教學者一定要靠不斷的學術研究,來促進自己教學的專業成長。我們希望培育的學生(大學及研究所)都能具有此認知, 自然系上同仁也要表現有此認知的行為。

二、繼續保持本系規劃完善、績效卓越的數學師資培育課程。

本系之中學數學師資培育課程,規劃相當周延,包括數學學習、數學教學與評量、數學解題、數學教材教法、教學實習,再輔以班級經營、 輔導原理與實務、教育社會學、教育心理學、數學史、數學與電腦等等專業素養科目,整體與一般大學數學系之科目並列,融合學習。 既符合我國社會之中學數學教學需求,又能配合國際數學教育的主流思潮之發展趨勢。近年來,本系畢業生,有意教職者,幾乎百分之百都能通過 各校的遴選而受聘。

三、整合大學數學課程與師資培育課程,相輔相成。

本系之課程規劃,既有廣度、深度兼顧的大學數學系課程,並開授電腦相關的實用課程,又有完善的師資培育課程,最重要的更輔以 數學文化素養的數學史、哲科目。大學部學生孕育教育素養的期間,長達四年,與速成的一兩年的教育學程品質不同;再者,高深數學的基礎初探, 四年期間,與日精進。站在大學教育是通博教育,而非職業教育的基調上,本系學生在四年期間,有充分的時間進行了解自我的秉賦、能力、情緒、 動機與人生目標而調整自己的生涯規劃,或鑽研高深數學,或獻身中學數學教育,或其他工作事業,基本上都具備了良好紮實的大學教育基礎。

本系在過去已培養相當多高深數學研究人才及眾多優秀中學數學教師之基礎上,宜自我肯定整合大學數學系課程與師資培育課程於一爐之 課程規劃方向,日後應提升大學教學品質,而非課程發展方向的轉變。

四、學術發展國際化 。

本系若干個別同仁的努力,已漸受國際學者肯定,陸續有學者到系訪問,駐系三個月或一個月,或一、兩星期者都有。促進國際學術交流的互訪, 不僅是教授,還有研究生,都是本系鼓勵的。

跨國的學術研究計畫,數學教育方面已在進行中。未來更應積極推動,延拓到其他領域的研究合作。

本系已有同仁在其相關領域的國際學術團體,作了相當的學術服務貢獻,例如舉辦國際學會的學術研討會,擔任國際委員等等。拓展這類國際學術服務, 有助本系學術發展國際化。務期在國際學術社群內,成為一個被認同的學術機構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 of 1
  • Item
    數學閱讀融入高中數學課程之行動研究
    (2015) 陳君毅; Chen, Chun-Yi
    本研究主要目的即探討如何透過數學閱讀增進高中學生數學學習的表現與能力,在教師即研究者將數學閱讀融入既有數學課堂的行動研究過程中,除了記錄行動教師本身所面臨的困難及因應策略,並剖析學生的學習歷程和感受,並藉此反思數學閱讀教學的可能性及有效性。 研究對象為社會組學生,研究進行時間為二年級下學期至三年級上學期。藉由三次三面向的行動研究環:分析與規劃教學問題、實踐教學歷程、反思課程教學記錄及學生課堂回饋資料的蒐集與分析,研究結果發現: (一) 第一次行動研究環中發現,教師不易掌握所提出問題之難易度,教師克服此困難的方式除藉自身經驗調整問題外,也給予學生提問的機會。第二次行動研究環中發現,學生對「提問」及「澄清」閱讀策略較不熟悉,教師在研究過程中需透過教學示範及學生分享,協助針對此二項策略進行能力加強,讓學生在「提問」至「澄清」的過程中更能完整閱讀。第三次行動研究環在試圖提升學生「提問」至「澄清」的過程中發現,教師難以從學生角度思考「自我提出問題,如何自己澄清問題」此學習盲點的情況下,經小組討論及反覆操作,自我澄清的幫助效果雖有進步但仍然有限。 (二) 多數學生在研究初始對數學閱讀能抱持正面的學習態度,並展現積極的學習行為。其學習成效及課堂回饋均較為豐富,教師在課堂中可藉助此氛圍持續進行教學。但研究進行至第二循環時,少數同學因察覺閱讀是需花費相對較長的時間學習,並抱持講述法是高效率的學習之信念,開始顯現缺乏耐心閱讀的情況,主要還是倚賴老師最後的講解。因此教師在進行教學時需考慮兩造學生的看法,拿捏同學發表及教師講解的時間比例。 (三) 在三次行動研究環中學習數學閱讀策略後,可發現有半數的學生在學生上較能擺脫對教師的依賴,在學會閱讀策略的使用下,面對閱讀將具備更多信心及意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