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
教育學院成立於民國44年6月5日,時值臺灣省立師範學院改制為臺灣省立師範大學,初設教育、社會教育、體育衛生教育、家政教育、工業教育五個學系,發展迄今,本院共設有7個學系(均含學士、碩士及博士班)、5個獨立研究所、1個院級在職碩士專班。
本院為國內歷史最久之教育學院,系所規模、師資,及學生品質向為國內首屈一指,培育英才無數,畢業校友或擔任政府教育行政單位首長及中堅人才、或為大學校長及教育相關領域研究人員、或為國內中等教育師資之骨幹、或投入民間文教事業相關領域,皆為提升我國教育品質竭盡心力。此外,本學院長期深耕學術,研究領域多元,發行4本 TSSCI 期刊,學術聲望備受國內外學界肯定,根據 2015 年 QS 世界大學各學科排名結果,本校在教育學科名列第22名,不僅穩居臺灣第一,更躍居亞洲師範大學龍頭。
Browse
4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學前幼兒優勢才能發掘模式的建構與驗證(2021) 石夢良; Shi, Meng-Liang學前階段的教育一直被大家所重視,因為幼兒期是神經系統發育最快、各種潛能開發最為關鍵的時期,如果提供適切的教育,可以事半功倍。在培育優秀幼兒時,資優的概念相對靜態,而才能發展則是一個動態的過程。才能發展強調外顯才能和內在潛能的發展,提供孩子更多機會和支持性策略去滿足廣泛才能領域發展的需求。了解和發現本階段的幼兒的優勢才能,有助於家長和教師應對各種類型孩子的教育問題,及時回應他們的教育需求,以免他們的優勢才能因不恰當地忽視而被弱化。本研究旨在尋求一種基於才能發展觀的多元才能發掘模式,建立學前幼兒優勢潛能的評估系統,豐富學前幼兒優勢才能發掘模式的文獻,進而從實踐層面給予家長和老師可參考的簡便易操作的識別孩子潛能的方法。整個發掘模式的構建過程包括:準備階段、識別階段與驗證階段。準備階段是為了保證觀察檢核的可靠性與有效性;識別階段採用教師、家長結構式觀察檢核;驗證階段採用校標關聯效度、區別效度等方式驗證該模式的有效性。本研究對象取自廣東省湛江市的一所公立幼兒園和深圳市的一所公立幼兒園,研究工具採用「多元智能量表-幼兒版(CMIDAS-A)」、自編「學前幼兒行為觀察量表」以及「資賦優異評定量表-幼兒版(GRS-P)」,研究資料分析方式包括SPSS數據處理和質性的主題分析。結果發現:一、學前端幼兒被認為最可發掘與培育的才能領域有藝術、語言和數學,最難以發掘和培育的是認知與創造力;二、多元觀察檢核的才能識別模式能有效識別出語言、音樂、美術、社會智能;三、創造力可以顯著預測其他智能發展情形,未來可以作為才能識別模式的一環。Item 父母教養行爲與幼兒社會行為之關聯研究(2020) 孔娣; Kong, Di本研究之主要目的是討論華人家庭所使用的「條件式管教」行為與「父母回應」教養行為,與幼兒社會行為之關聯。使用「幼兒發展調查資料庫建置」(KIT)三歲組2016年的第一波資料,進行結構方程模型(SEM)建構,關注和探討的依變項為幼兒的「正向社會行為」(獨立、主動、合群、順從行為)與「負向社會行為」(攻擊、退縮行為),共1,903個有效樣本。結果發現: 1.幼兒父母很經常採用「父母回應」的教養行為,約平均一星期5~7次;幼兒父母經常採用「條件式管教」行為,但相較於「父母回應」行為的頻率低,約平均一星期3~4次。 2.三歲幼兒經常表現出獨立、主動、合群、順從的「正向社會行為」,其中,幼兒合群行爲的頻率顯著高於其他三種行爲,幼兒獨立行爲的頻率顯著高於幼兒的主動與順從行;三歲幼兒總體而言很少表現出攻擊、退縮的「負向社會行為」,幼兒表現出退縮行為的頻率顯著高於攻擊行為。 3.家庭社經地位與幼兒「正向社會行為」與「負向社會行為」的關聯皆不顯著。 4.「父母回應」行為愈多,幼兒獨立性、主動性、合群性、順從性的「正向社會行為」表現也愈多;「父母回應」行為愈多,幼兒退縮性、攻擊性的「負向社會行為」表現愈少。 5.父母的「條件式管教」行為,與幼兒獨立性、主動性、合群性、順從性的「正向社會行為」關聯不顯著;父母「條件式管教」行為愈多,幼兒退縮性、攻擊性的「負向社會行為」表現愈多。Item 學前幼兒同理心量表EmQue中文化與信、效度探討(2019) 胡昀曜; Hu, Yun-Yao本研究目的為發展與探討學前幼兒同理心量表 EmQue中文版之信效度,該量表是以三個分量表組合而成,包含:情緒感染(Emotion Contagion)、注意他人感覺(Attention to Other’s Feelings)與利社會行動(Prosocial Actions)三個向度共16題。本研究是以方便取樣選取220位3歲到6歲之學前幼兒作為研究對象,將研究資料分別透過預試項目分析、因素分析與信度分析等來建立出研究結果。 在信度部分,台灣學前幼兒同理心量表EmQue各分量表內部一致性Cronbach’s α值分別介於.71~.8間,台灣學前幼兒同理心量表EmQue總量表Cronbach’s α值為.81,顯示有好的穩定度與再現性,具有良好信度。在效度主成份分析部分,台灣學前幼兒同理心EmQue量表題目的因素負荷量(factor loading)都達.3以上,三個量表因素可解釋總變異量為52.63%;在同時效度檢驗所選用SDQ困難與長處量表利他分量表與學前幼兒同理心量表EmQue具有顯著正相關(r=.54, p=.00),上述效度檢驗結果顯示台灣學前幼兒同理心量表 EmQue符合良好的建構效度水準。 本研究相關背景變項研究顯示台灣學前幼兒在同理心情緒感染(Emotion Contagion)表現上具有顯著的男女表現差異,女生的情緒感染表現多於男生。在與年齡相關的研究上,雖未找到顯著相關的研究支持證據,但發現台灣學前幼兒在同理心量表中的情緒感染向度上有負相關的傾向,會有負相關傾向的原因可能為幼兒的情緒調節能力會隨年齡成長有關,建議未來可再進一步探究。Item 學前幼兒的語言能力與心智理論表現之相關研究(2009) 徐子晴; Tzu-ching Hsu中文摘要 本研究以57名三至五歲幼兒為對象,探討學前幼兒的語言能力與心智理解能力兩者之間的關係。其中語言能力除了以看無字圖畫書「青蛙,你在哪裡?」編故事的方式,收集敘事語料以分析幼兒的平均語句長度及複雜句,並進行「一般語言能力測驗(接受性語意能力及語用能力)」、「語法能力測驗」、「補語句型理解作業」的測試。而心智理解能力則以「錯誤相信作業」、「意向作業」及「外表真實區辨作業」來評估。研究發現,幼兒在一般語言能力、補語句型理解能力與心智理解表現之間存在關聯性。幼兒各層面的語言能力與心智理解能力之間的關聯性,會隨不同年齡層,而展現在不同的語言層面。如:與心智理解能力有顯著關聯性的語言層面,在三歲組的發現是「接受性『語用能力』」;在四歲組的發現是「接受性『語意能力』」與「接受性『語法能力』」;在五歲組的發現是「接受性『語意能力』」、「接受性『語法能力』」及「接受性『語用能力』」。此外,四歲組和五歲組的補語句型理解能力,均與心智理解能力有顯著的關聯。研究者依據上述之研究發現,提出相關建議,以供教育及後續研究之參考。 關鍵字:學前幼兒、語言能力、心智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