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學專業學院—生命科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58
本系學士班之教育目標為「培育優良之生物科教師及生命科學研究人才」雙軌並行。
因應少子化的衝擊,本系調整相關員額及教學資源之分配,在課程設計及學習活動上,特別注重學生基礎學識、研究能力和研究方法的訓練,使學生可依個人志趣作學習規劃,畢業後有更寬廣的出路。
本系碩、博士班之教育目標則以「培養生命科學研究人才」為主,並兼顧師資培育,故課程設計及學習活動以培養獨立研究能力為主要目標。
News
Browse
4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台灣產滑蜥屬(Scincella)與蜓蜥屬(Sphenomorphus)的分子與形態鑑定(2012) 汪仁傑; Jen-Chieh Wang台灣與鄰近地區滑蜥屬物種的分類關係複雜且尚未明確,而根據尾部腹面顏色可以將台灣滑蜥(Scincella formosensis)分為紅色與黃色兩種色型,因此以形態及遺傳資料檢驗台灣滑蜥種間與種內之分類關係並給予適當處理有其必要。另一方面,長久以來將瞼窗做為判別滑蜥屬與蜓蜥屬的重要特徵,然而近年來的研究顯示瞼窗能否有效區分這兩個屬仍有待檢驗。此外,台灣南部中海拔發現了兩群形態介於滑蜥與蜓蜥的小型石龍子,這些族群的分類地位需要確認釐清。本研究自台灣及鄰近地區取得滑蜥屬與蜓蜥屬包含外群共15個分類群,309個樣本,以粒線體基因組的Cytochrome b、核基因組的Cmos與Bach1等三個基因片段重建親緣關係樹,同時利用外部形態的特徵探討台灣及鄰近地區滑蜥屬與蜓蜥屬物種的分類關係。結果顯示1.黃色型的台灣滑蜥為典型的台灣滑蜥,而紅色型則為寧波滑蜥的台灣族群;2. 台灣滑蜥與先島滑蜥尚處於種化的早期階段,應該將先島滑蜥併入台灣滑蜥;3.台灣中海拔的兩個族群與台灣蜓蜥關係最接近,但形態和遺傳均存在具有鑑別力的特徵,應該是兩個尚未描述的新種;4. 以瞼窗構造做為滑蜥與蜓蜥屬的鑑別特徵會導致這兩個屬非單系群,台灣蜓蜥及中海拔的兩個新種應該改置於滑蜥屬。Item 綠弄蝶屬的系統分類研究(2012) 劉郁伶; Yu-Ling Liu綠弄蝶屬(genus Choaspes)為弄蝶科(Family Hesperiidae)大弄蝶亞科(Subfamily Coeliadinae)中顏色鮮豔的蝶種,主要分布於亞洲的東南部一帶,在目前分類共有8種。綠弄蝶幼蟲顏色鮮豔,而且不同種花紋差異相當大,但是生活在同一地區不同種的綠弄蝶成蟲外形卻非常相似。傳統上的分類與分群主要依據交尾器、成蝶翅紋或幼蟲外觀來分類,但是在綠弄蝶屬內有少數物種在分類上卻是缺乏共識的。Chiba依據成蟲翅紋與交尾器等形態特徵的不同將綠弄蝶分為四個亞群,但有三個種的成蝶形態特徵是介於兩個亞群之間。本研究以粒線體DNA之COI、COII序列片段來重建綠弄蝶屬之分子親緣關係,並與Chiba所提出之形態親緣分群相比較。本研究包含內群8種共39隻個體與外群4個屬共4隻個體。在分群關係方面支持Chiba所認定的兩大群benjamini-group和xanthopogon-group為單系群,而兩大群再被細分的四個亞群stigmatus–subgroup、benjaminii– subgroup、xanthopogon -subgroup與hemixanthus-subgroup也皆為單系群。而本研究也釐清三個在形態特徵上有矛盾而無法明確分群的三個種C. plateni、C.adhara和C. illuensis,與屬內其他種的親緣關係。Item 西藏翠蛺蝶種複合群之系統分類研究(2009) 陳亭瑋; Ting-Wei Chen西藏翠蛺蝶種複合群(Euthalia thibetana complex)係蛺蝶科(Nymphalidae)翠蛺蝶屬(Euthalia)之中大型蝶種。此複合群的種間辨識主要以翅紋及交尾器特徵為主,但觀察發現其各種內的翅紋變異常高於種間,難以作為可靠的辨識特徵。因此本研究加入常用於親緣關係研究之粒線體COI、COII與核基因的Eflα之序列並輔助形態的資料,冀望獲得可辨識此群種間的可靠特徵。本研究共使用158個樣本,計有35個外群樣本及123個內群樣本,皆採集自台灣與中國大陸。不同組合的資料矩陣及分析方法皆將此複合群分為六個單系群。檢視各群之形態特徵與相關文獻,發現雄蝶交尾器結構中抱器(valva)末端的結構為穩定可靠的形態特徵。此複合群包括Koiwaya(1996)與Huang(2001)所分辨的六種:E. formosana、E. insulae、E. thibetana、E. alpherakyi、E. aristides、及E. undosa。而近年發表的新種E. yasuyakii、E. masumi應為E. undosa之同物異名,E. kameii為E. aristides之同物異名。E. undosa相對於其他五種,四川族群展現出極大的變異,造成種間辨識困難。此複合群不同地理族群間翅紋亦有變異,是否具有適應或生態上的意義值得探討。Item 台灣東部地區草蜥屬雜交現象之偵測(2006) 王昭均; Chao-Jun Wang台灣草蜥(Takydromus formosanus Boulenger 1894)包含了兩個尚未發表的隱蔽種,其一為翠斑草蜥(學名暫定為Takydromus viridipunctatus),分佈在台灣的北部地區,並以立霧溪的北岸為南界;而另外一種則為鹿野草蜥(學名暫定為T. luyeanus),分佈在立霧溪以南的東台灣。翠斑草蜥與鹿野草蜥互為姊妹種,如此接近的親緣關係及地理分佈,提供給研究高等動物雜交行為及種化現象一個很好的題材。本研究的目的,即欲利用微衛星體基因座(microsatellite)與粒線體DNA,偵測兩種草蜥在地理分佈的潛在交界地區(potential contact zone)是否有雜交現象的發生;並進而推測雜交所引發之基因滲漏(genetic introgression)的嚴重程度。 研究結果顯示翠斑草蜥與鹿野草蜥在交界地區並沒有共域的情況。從潛在的交界帶採集到的299隻個體中,利用13組微衛星體基因座及其中6組具有高分化指數的微衛星體基因座分別進行分析,其中約有3%~10.4%的個體被判斷為是雜交子代。由於僅有一隻雜交個體在粒線體DNA上帶有另一種草蜥的遺傳特徵,因此推測翠斑草蜥與鹿野草蜥的雜交現象主要是藉由雄性的基因滲透,而兩物種之間的基因滲透方向是雙向的。我們推測低比例的遷移率與天擇的壓力可能是限制翠斑草蜥與鹿野草蜥雜交現象頻繁發生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