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學專業學院—生命科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58
本系學士班之教育目標為「培育優良之生物科教師及生命科學研究人才」雙軌並行。
因應少子化的衝擊,本系調整相關員額及教學資源之分配,在課程設計及學習活動上,特別注重學生基礎學識、研究能力和研究方法的訓練,使學生可依個人志趣作學習規劃,畢業後有更寬廣的出路。
本系碩、博士班之教育目標則以「培養生命科學研究人才」為主,並兼顧師資培育,故課程設計及學習活動以培養獨立研究能力為主要目標。
News
Browse
3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探討海洋底棲型毛顎動物種化之機制(2022) 廖少暘; Liao, Shao-Yang毛顎動物,又稱為「箭蟲」,是一群掠食性的海洋無脊椎動物,在分類上屬於毛顎動物門 (Chaetognatha) 。此門的物種不管在演化支序的界定或系統分類上都困擾著科學家相當多年。在過去,毛顎動物的物種劃分都僅依靠形態上的分類,直到分子遺傳學的技術逐漸發展,有更多基因上分化的族群被發現,甚至可能存在未被定義的隱蔽種。然而,過去的研究並沒有探討物種間的生殖隔離,使得我們並不清楚這些基因分化的族群或隱蔽種是否存在生殖上的隔離屏障。而底棲型的毛顎動物(鋤蟲科 Spadellidae)因其特殊的生長習性,例如易於飼養和可觀察的交配行為,使得底棲型毛顎動物成為適合探討生殖隔離的模式物種。因此在本研究中,我們欲探討一底棲型毛顎動物(鋤蟲屬物種 Spadella sp.)的基因多樣性和其交配的偏好行為,來了解其生殖隔離和種化的過程。實驗用的底棲型毛顎動物 (Spadella sp.) 皆採自澎湖群島和東沙島。我們在澎湖橫礁與嵵裡的採集點發現具有些微形態差異的 Spadella sp. 個體,而根據研究結果指出,來自澎湖嵵裡的 Spadella sp. 族群具有相當程度的選型交配行為,與其形態上的差異一致。然而在親緣關係的分析上,分化的程度與方向似乎與地理分布較為相關,而非形態上的差異。這樣的結果顯示出位於澎湖的 Spadella sp. 族群可能存在雜交和基因漸滲的情況。Item 台灣東部地區草蜥屬雜交現象之偵測(2006) 王昭均; Chao-Jun Wang台灣草蜥(Takydromus formosanus Boulenger 1894)包含了兩個尚未發表的隱蔽種,其一為翠斑草蜥(學名暫定為Takydromus viridipunctatus),分佈在台灣的北部地區,並以立霧溪的北岸為南界;而另外一種則為鹿野草蜥(學名暫定為T. luyeanus),分佈在立霧溪以南的東台灣。翠斑草蜥與鹿野草蜥互為姊妹種,如此接近的親緣關係及地理分佈,提供給研究高等動物雜交行為及種化現象一個很好的題材。本研究的目的,即欲利用微衛星體基因座(microsatellite)與粒線體DNA,偵測兩種草蜥在地理分佈的潛在交界地區(potential contact zone)是否有雜交現象的發生;並進而推測雜交所引發之基因滲漏(genetic introgression)的嚴重程度。 研究結果顯示翠斑草蜥與鹿野草蜥在交界地區並沒有共域的情況。從潛在的交界帶採集到的299隻個體中,利用13組微衛星體基因座及其中6組具有高分化指數的微衛星體基因座分別進行分析,其中約有3%~10.4%的個體被判斷為是雜交子代。由於僅有一隻雜交個體在粒線體DNA上帶有另一種草蜥的遺傳特徵,因此推測翠斑草蜥與鹿野草蜥的雜交現象主要是藉由雄性的基因滲透,而兩物種之間的基因滲透方向是雙向的。我們推測低比例的遷移率與天擇的壓力可能是限制翠斑草蜥與鹿野草蜥雜交現象頻繁發生的重要因素。Item 台灣產堇菜屬多倍體物種演化與起源(2013) 洪梓容; Hung Tzu-Jung雜交與多倍體化為植物界中常見的種化機制,由這兩種機制所產生的新物種會帶有更高的基因歧異度,並將物種帶往新的適應高峰。堇菜屬(Viola, Violaceae)植物是研究植物演化的重要材料之一,屬內物種在雜交及倍體數上的變化長期以來十分受到學者的關注。台灣產堇菜屬植物中,以蔓莖群(Diffusae)和合生托葉群(Adnatae)的染色體數目變化最引人注目。在蔓莖群中的四個物種其染色體為n=13 (茶匙黃)、24 (台北堇菜、普萊氏堇菜)、37 (心葉茶匙黃),合生托葉群內四個物種的染色體數則是n=12 (短毛堇菜)、24(小堇菜、紫花地丁)、36 (箭葉堇菜),兩群中染色體數皆呈倍數增加,雖然早有學者推論六倍體物種是由二倍體和四倍體物種雜交而來,卻遲遲未被證實。本研究利用母系遺傳的葉綠體DNA序列片段(trnL/trnF、rpl16)及核DNA序列片段(ITS)進行分析,加上鄰近地區樣本之序列,以最大簡約法與貝葉氏導出式分析重建台灣產堇菜屬蔓莖群與合生托葉群的演化歷史。 根據葉綠體DNA序列所建立的親緣關係樹,蔓莖群中的台北堇菜自成一支,與其他蔓莖群的物種關係較遠,合生托葉群的物種則是聚成支持度高的一群。在核DNA序列的部份,因多倍體物種多有同源基因拷貝,在親緣關係樹上呈現較複雜的表現,蔓莖群中的心葉茶匙黃分別與茶匙黃、台北堇菜和普萊氏堇菜、合生托葉群四倍體物種各自形成具三個具有支持度的分支;合生托葉群的箭葉堇菜則分別和短毛堇菜、小堇菜、紫花地丁各自形成多個具支持度的分支。 依據研究結果推論心葉茶匙黃是由茶匙黃或其近緣種、與台北堇菜和普萊氏堇菜共有的二倍體祖先、以及與合生托葉群共有的二倍體祖先等三個親本經兩次雜交及多倍體化而來。箭葉堇菜則可能是由短毛堇菜或其近緣種、長萼堇菜或其近緣種和與紫花地丁、早開堇菜共有的二倍體祖先雜交形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