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學專業學院—生命科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58

本系學士班之教育目標為「培育優良之生物科教師及生命科學研究人才」雙軌並行。

因應少子化的衝擊,本系調整相關員額及教學資源之分配,在課程設計及學習活動上,特別注重學生基礎學識、研究能力和研究方法的訓練,使學生可依個人志趣作學習規劃,畢業後有更寬廣的出路。

本系碩、博士班之教育目標則以「培養生命科學研究人才」為主,並兼顧師資培育,故課程設計及學習活動以培養獨立研究能力為主要目標。

News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2 of 2
  • Item
    麗紋石龍子(Plestiodon elegans)在臺灣的族群遺傳分化與隱蔽種
    (2022) 林雨昕; Lin, Yu-Hsin
    廣泛分布的物種在現今空間上的遺傳結構分布,往往是由過去的地質事件或氣候事件所造成。受惠於分子技術的進步,某些在遺傳上有分化,但在形態上卻非常相似的隱藏譜系得以被發現,顯示兩棲爬行動物在台灣的物種多樣性是被低估的。隱蔽種的發現對於演化理論 、生物地理和保育政策的制定有著深遠 的影響,也能進而探究其種化機制或是種化歷史。麗紋石龍子( Plestiodon elegans)廣泛分布於中國大陸 、 釣魚台列嶼 、 澎湖以及台灣本島, 是台灣唯一分布海拔跨越 0到 3000公尺左右的蜥蜴,然而對此物種的族群遺傳結構研究甚少。為了 瞭解麗紋石龍子在台灣的遺傳分化,我們在全島 包含 1700公尺以上高海拔地區 、 澎湖和龜山島,以及代表中國族群的馬祖進行採集, 利用定序取得遺傳資料,包括粒線體的cytochrome b和 ND1以及核基因的 RAG-1和 PRLR片段,重建親緣關係,比較各地族群的遺傳差異和分化時間,並進行形態分析。分子遺傳結果顯示在粒線體片段中,台灣東西部的麗紋石龍子並不呈現單系群。台東附近由低到高海拔的族群為一獨立的單系群,且與台灣其餘族群的遺傳距離高於其他在琉球群島的幾個近緣種。而核基因由於序列相對保守,較無可供辨識的序列特徵 。形態分析結果顯示,台東族群的頭部鱗片 包括眶前鱗、眶後鱗、上睫鱗、下唇鱗、頸鱗)、前肢第二指指墊數和後肢第二、第四趾趾墊數 (RFII、RTII、 RTIV)、吻肛長( SVL)以及 頭深 (HD)皆顯著不同於台灣其餘族群。綜合以上,麗紋石龍子在台東的族群應為一獨立的新種,其分類地位必須進行重新的描述。
  • Item
    台灣油杉之族群遺傳及適應性演化
    (2012) 范瑾瑜; Chin-Yu Fan
    台灣油杉(Keteleeria davidiana var. formosana Hay.)屬松科植物,為台灣特有種。前人研究指出族群間斷分布容易導致族群間基因交流受阻,以至於族群間分化程度逐漸增加,於演化歷程中可能趨於形成在地適應性(local adaptation)之物種,甚至可能發生異域種化(allopatric speciation)的現象。台灣油杉分布於本島之兩端,呈現間斷分布。本研究目的為探討台灣油杉族群間遺傳分化情形,是否因棲地環境明顯差異而產生在地適應性演化。本研究使用擴增片段長度多態性 (amplified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 AFLP)的分子標記,共使用12組引子擴增,獲得465個有效條帶。依據STRUCTURE結果可將台灣油杉分為2個歸群。分析族群結構時發現台灣油杉南北部族群間具有顯著遺傳分化,台東大武30林班及41林班也具有顯著分化現象。族群間基因交流與地理距離呈現顯著正相關。中性檢測,發現台灣油杉族群內共有27個偏離中性演化的基因座,其中有11個與環境因子呈現顯著關連性。經連鎖不平衡之檢測,發現台灣油杉族群內具有不同的連鎖區域,推測台灣油杉可能受到地理距離與分歧型天擇的影響,產生不同的適應性演化,族群基因組已有分化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