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學專業學院—生命科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58
本系學士班之教育目標為「培育優良之生物科教師及生命科學研究人才」雙軌並行。
因應少子化的衝擊,本系調整相關員額及教學資源之分配,在課程設計及學習活動上,特別注重學生基礎學識、研究能力和研究方法的訓練,使學生可依個人志趣作學習規劃,畢業後有更寬廣的出路。
本系碩、博士班之教育目標則以「培養生命科學研究人才」為主,並兼顧師資培育,故課程設計及學習活動以培養獨立研究能力為主要目標。
News
Browse
6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室內環境動物群聚動態之初探- 以浸液標本庫為例(2021) 張瑜庭; Chang, Yu-Ting人類長時間待在室內環境中,與室內環境關係密不可分,而隨著人類的活動會在室內環境中創造出各種微環境,提供各類生物生活、取食、棲息環境,並完成世代交替,但在以往關於這些生物的研究並不多,且大多侷限在常見有害物種,對於室內生物整體性研究及生物與環境間的連結性研究甚少。本研究以有人為控制的浸液標本蒐藏庫為主要研究樣區,相較於其他室內居家環境,相對影響因子較少,較容易掌控。從2018年08月至2019年12月,透過黏蟲屋取樣及掃塵取樣,進行每月進行一次調查,共記錄到六綱十七目二十八科二十八種 (含形態種) 34,575隻個體,其中含10種核心物種。依據NMDS及稀釋與預測曲線分析兩種取樣方式之差異,結果顯示兩種取樣之群聚結構呈顯著差異,且以黏蟲屋取樣之效用較高,能捕捉到之種類更多。在多樣性指數中,整體香農指數 (H’) 為1.57,均勻度 (J’) 為0.47,種豐富度 (Dmg) 為2.60,其中唯有種豐富度指數與環境因子間 (溫度、相對濕度及雨量) 有顯著相關性。在探討黏蟲屋擺放位置依據分層高度和與主要空調的距離,對於物種群聚結構及數量之影響,分別使用NMDS及雙因子變異數分析,結果顯示黏蟲屋之分層高度對物種個體數量及群聚結構有顯著影響及差異;而黏蟲屋距離主要空調出風口遠近,對於物種個體數量無顯著影響,但離空調距離越遠有個體數量越少的趨勢存在,且各距離間群聚結構相似性高;透過複迴歸模型分析核心物種類群數量與環境因子間之關聯性,結果顯示在多數核心物種類群數量變化上,環境因子是極為重要的影響因子。本研究有助於初步瞭解室內物種多樣性,以及物種與環境間的關聯性,和增加室內物種生物學之認識,以評估其做為室內環境生物指標的可能性,藉此瞭解室內環境對人體健康或財產的潛在危害及影響,或提供防治之建議及未來研究之依據。Item 能高越嶺道五種不同植被類型蜘蛛多樣性之比較(2012) 楊典諺; Tien-Yen Yang許多學者從事蜘蛛多樣性的研究,不過多數在低海拔地區進行,中、高海拔地區的研究相對較少。能高越嶺道橫跨中央山脈,海拔約1600~2900 m,全線具有多樣的植被類型。本研究目的欲了解能高越嶺道不同植被類型的蜘蛛組成與多樣性是否有差異,以及這些植被類型的蜘蛛組成如何分群。植被類型分別為松-闊葉樹混淆林、松林、鐵杉-闊葉樹混淆林、鐵杉-冷杉混淆林及草原。每種植被類型設置8個5 m × 5 m的樣區,共40個樣區。採樣使用掉落式陷阱及掃網兩種方法,在每個樣區採樣地表及灌叢活動的蜘蛛。在2010年3月至2011年3月(2010年7月及2011年2月除外)的調查共紀錄蜘蛛28科159種9155隻,其中成蛛2847隻,若蛛6308隻。掃網捕捉112種6565隻蜘蛛,掉落式陷阱捕捉65種2590隻蜘蛛。物種累積曲線顯示松-闊葉樹混淆林的採樣最接近飽和,而其他四種植被類型仍有許多物種未被採集。以ANOVA分析五種植被類型之蜘蛛群落結構結果顯示不同植被類型間的蜘蛛群落結構有顯著差異:松林、松-闊葉樹混淆林及鐵杉-闊葉樹混淆林的Shannon Index顯著高於草原及鐵杉-冷杉混淆林;鐵杉-冷杉混淆林的Simpson Index則顯著高於松-闊葉樹混淆林、松林及鐵杉-闊葉樹混淆林;鐵杉-闊葉樹混淆林的Evenness Index顯著高於鐵杉-冷杉混淆林。分層比較地表及灌叢之蜘蛛多樣性發現,灌叢之物種數與數量較地表為多,但兩者的多樣性指數沒有顯著差異。利用兩兩樣區間之Euclidean distance進行的群聚分析顯示所有樣區可區分為三群,分別是森林群、草原群與混合群。優勢種的棲地偏好分析顯示:Linyphiidae A傾向分布在鐵杉-闊葉樹混淆林及松-闊葉樹混淆林;Pardosa laura和Linyphiidae D傾向分布在草原;Linyphiidae L傾向分布在松-闊葉樹混淆林。本研究成果可作為日後環境監測的參考。Item 臺灣北部人爲活動與環境因子對外來植物多樣性之影響(2009) 孫豪廷; Hao-Ting Sun本研究討論臺灣北部不同土地利用類型的入侵現況及人為活動 與環境因子對於外來植物多樣性的影響。總共使用了100 個1 平方公 里樣點內共2242 個1 平方公尺的調查樣方。受人為活動影響較大的 土地利用類型(如:墳墓、農田、路邊)遭受入侵情形較嚴重,外來物 種的覆蓋度皆超過50%。人為活動因子包含地景異質性、開發強度、 農地與碎形等因素顯著與外來植物的生物多樣性和優勢度呈現正相 關,環境因子包括海拔-溫度及雨量兩因素則與外來物種的生物多樣 性和優勢度呈現負相關。顯示外來植物的入侵同時受到人為活動(不 論是多樣性與強度)以及環境因子所調控,操控的機制可能主要與繁 殖來源(propagule pressure)和干擾(disturbance)有關。另外同時討論了 原生—外來種豐富度交互關係,利用兩階段集群分析進行樣點分群, 從而觀察在同一空間尺度但不同棲地環境情況時的交互關係。負向的 原生—外來種關係(原生種愈多則外來種愈少)出現在人為活動較低 的樣點群裡;正向的關係(原生種愈多時外來種也愈多)則出現在人為 活動較高的樣點群裡。負向的交互關係顯示人為活動較低的環境下所 具有的生物抵抗能力(biotic resistance),而正向的交互關係則與非生物 因子如地景異質性有關。這樣的結果除了由嶄新的角度呈現了人為活 動對於入侵情形的影響外,也同時對於入侵生態學理論的發展和管理 外來植物的策略做出貢獻。Item 流水教學法對國小三年級學生學習生物多樣性之影響---以土城彈藥庫教學模組為例(2008) 陳宜壕; Yi-hao﹐Chen本研究旨在運用土城彈藥庫為戶外資源,探討以流水學習法設計的生物多樣性教學模組對國小三年級學生之生物多樣性概念與環境生態保育態度的影響。研究採用準實驗研究法,實驗組(2班)為研究者所任教之三年級學生,進行「流水學習法生物多樣性模組教學」,控制組(2班)則進行一般的講述教學。兩組學生皆在實驗教學前以「生物多樣性概念成就測驗」進行前測,而在教學後進行「生物多樣性概念成就測驗」與「環境生態保育態度量表」後測,研究亦對學生實施半結構式晤談與填寫「學習情形意見表」,以便進行量化與質性之資料分析。本研究所得結果歸納如下: 一、實驗組學生接受流水學習法生物多樣性模組教學後,生物多樣性概念顯著高於控制組學生。 二、實驗組學生接受流水學習法生物多樣性模組教學後,環境生態保育態度顯著高於控制組學生。 三、學生的生物多樣性概念與環境生態保育態度之學習有正相關的關係。 四、實驗組學生對流水學習法生物多樣性教學模組持正向肯定的態度。Item 台灣中部能高越嶺道五種不同植被類型蜘蛛多樣性之比較(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系, 2011-06-??) 楊典諺; 陳世煌; Tien-Yen Yang; Shyh-Hwang Chen能高越嶺道橫跨中央山脈,海拔約1600~2900 m,全線具有多樣的植被類型,可作為探討中、高海拔山區不同植被類型蜘蛛組成與多樣性之比較,及其可能形成原因。本研究選取松-闊葉樹混淆林(PH)、松林(P)、鐵杉-闊葉樹混淆林(HH)、鐵杉-冷杉混淆林(HF)及草原(G)五種植被類型作為研究區域。每種植被類型各設置8個5 m × 5 m的樣區,總共有40個樣區,再以掉落式陷阱及掃網兩種方法,分別調查樣區內地表及灌叢活動的蜘蛛。本研究從2010年3月起至2011年3月止,除了2010年7月及2011年2月因氣象因素外,每月調查一次,合計共紀錄蜘蛛28科159種9155隻,包括成蛛2847隻,若蛛6308隻。其中掃網調查共紀錄112種6565隻蜘蛛,掉落式陷阱為65種2590隻。ANOVA分析結果顯示不同植被類型間蜘蛛群落結構有顯著差異:P、PH及HH的Shannon index顯著高於G及HF;HF的Simpson index則顯著高於PH、P及HH;HH的Evenness index顯著高於HF。各植被類型蜘蛛群落結構的差異似乎可反映彼此間植被結構與覆蓋度的差異。利用兩兩樣區間之Euclidean distance進行的群聚分析,顯示所有樣區可區分為三群,分別是森林群(Forest group)、草原群(Grassland group)與混合群(Mixed group),屬於同一群的樣區通常有相似的環境與蜘蛛物種組成。本研究成果可作為日後環境監測的參考。Item 台灣中部能高越嶺道五種不同植被類型蜘蛛多樣性之比較(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系, 2011-06-??) 楊典諺; 陳世煌; Tien-Yen Yang; Shyh-Hwang Chen能高越嶺道橫跨中央山脈,海拔約1600~2900 m,全線具有多樣的植被類型,可作為探討中、高海拔山區不同植被類型蜘蛛組成與多樣性之比較,及其可能形成原因。本研究選取松-闊葉樹混淆林(PH)、松林(P)、鐵杉-闊葉樹混淆林(HH)、鐵杉-冷杉混淆林(HF)及草原(G)五種植被類型作為研究區域。每種植被類型各設置8個5 m × 5 m的樣區,總共有40個樣區,再以掉落式陷阱及掃網兩種方法,分別調查樣區內地表及灌叢活動的蜘蛛。本研究從2010年3月起至2011年3月止,除了2010年7月及2011年2月因氣象因素外,每月調查一次,合計共紀錄蜘蛛28科159種9155隻,包括成蛛2847隻,若蛛6308隻。其中掃網調查共紀錄112種6565隻蜘蛛,掉落式陷阱為65種2590隻。ANOVA分析結果顯示不同植被類型間蜘蛛群落結構有顯著差異:P、PH及HH的Shannon index顯著高於G及HF;HF的Simpson index則顯著高於PH、P及HH;HH的Evenness index顯著高於HF。各植被類型蜘蛛群落結構的差異似乎可反映彼此間植被結構與覆蓋度的差異。利用兩兩樣區間之Euclidean distance進行的群聚分析,顯示所有樣區可區分為三群,分別是森林群(Forest group)、草原群(Grassland group)與混合群(Mixed group),屬於同一群的樣區通常有相似的環境與蜘蛛物種組成。本研究成果可作為日後環境監測的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