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學專業學院—生命科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58

本系學士班之教育目標為「培育優良之生物科教師及生命科學研究人才」雙軌並行。

因應少子化的衝擊,本系調整相關員額及教學資源之分配,在課程設計及學習活動上,特別注重學生基礎學識、研究能力和研究方法的訓練,使學生可依個人志趣作學習規劃,畢業後有更寬廣的出路。

本系碩、博士班之教育目標則以「培養生命科學研究人才」為主,並兼顧師資培育,故課程設計及學習活動以培養獨立研究能力為主要目標。

News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 of 1
  • Item
    台灣產攀蜥屬之細胞遺傳研究
    (2006) 林鈺婷; Yu-Ting Lin
    台灣產攀蜥屬目前紀錄有斯氏攀蜥、短肢攀蜥、牧氏攀蜥、呂氏攀蜥和黃口攀蜥五種。前人利用形態、粒線體RFLP、12s rRNA去進行親緣關係的分析,發現變異大,但無法判定是否有隱藏種。細胞遺傳學分面,染色體資料的建立將可彌補形態分類的不足,並提供系統演化方面的另一有用的證據,本研究以染色體的核型來看台灣地區攀蜥屬蜥蜴演化親緣關係,推測染色體可能的演化方向,並可藉由核型異同得知是否仍存有隱藏種。 本研究共獲得七種台灣產攀蜥屬蜥蜴的核型資料,且經由比對發現兩個隱藏種的存在,即攀蜥sp. 1分布於台中南投低海拔山區,2N = 44 + ZZ/ZW,和攀蜥sp. 2分布於雪山山脈沿線,2N = 36。性別決定機制除攀蜥sp. 1外,其餘都未發現有性染色體存在。 在C-顯帶方面,因染色結果不佳未列入討論。 在NORs方面,台灣產攀蜥屬蜥蜴均只有一對,其中斯氏攀蜥位於第18對;短肢攀蜥位於第18對;牧氏攀蜥位於第13對;呂氏攀蜥位於第13對;黃口多稜攀蜥位於第21對;攀蜥sp. 1位於第14對;攀蜥sp. 2位於第17對。 在G-顯帶方面,大部分相對長度較長的染色體上都可發現不同形式的色帶位置,比較相似度短肢攀蜥、牧氏攀蜥、呂氏攀蜥與攀蜥 sp. 2第1、2對染色體為同源,推測有較高親緣關係;而其中的短肢攀蜥與攀蜥sp. 2又為此四種中親緣最近。而其中的短肢攀蜥與攀蜥sp. 2又為此四種中親緣最近。 台灣地區攀蜥染色體演化方面,提出兩個假說;1、融合假說為2N = 46為原始核型經染色體接合使2N數目逐漸減少,雙臂染色體數目逐漸增加形成台灣現生物種的核型;2、斷裂假說為2N=36原始核型經斷裂使染色體數目逐漸增加。以目前證據:攀蜥的形態特徵、NORs-標記染色體,以及粒線體12S rRNA,均比較支持融合假說。台灣地區七種攀蜥可分為斯氏攀蜥群:斯氏攀蜥和攀蜥sp. 1,與多稜攀蜥群:黃口多稜攀蜥、牧氏攀蜥、呂氏攀蜥、短肢攀蜥和攀蜥sp. 2;這兩群互為姊妹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