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學專業學院—生命科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58

本系學士班之教育目標為「培育優良之生物科教師及生命科學研究人才」雙軌並行。

因應少子化的衝擊,本系調整相關員額及教學資源之分配,在課程設計及學習活動上,特別注重學生基礎學識、研究能力和研究方法的訓練,使學生可依個人志趣作學習規劃,畢業後有更寬廣的出路。

本系碩、博士班之教育目標則以「培養生命科學研究人才」為主,並兼顧師資培育,故課程設計及學習活動以培養獨立研究能力為主要目標。

News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2 of 2
  • Item
    探討漸進式熱預處理以及缺血預處理於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流損傷之保護作用
    (2022) 陳玥希; Chen, Yueh-Hsi
    缺血性心臟病是世界主要致死原因之一。當冠狀動脈遭到堵塞時,產生急性心肌梗塞,導致血管下游組織缺血、供氧減少而促使心臟組織走向死亡。對於這樣的清況,公認的治療方法為通過原發性冠狀動脈介入治療來恢復血流使其恢復含氧。然而,恢復含氧血流卻相反地會誘導心肌細胞死亡並增加梗死面積,從而降低其效益,這便是所謂的缺血/再灌流損傷。心肌可以藉由預處理、後處理和藥物預處理達到保護效果。全身性的漸進式熱預處理(PTP)可能具有產生抗氧化壓力的心臟保護作用,可有效減少細胞凋亡,並降低缺血/再灌流損傷的情形。在缺血預處理(IPC)的部分,長期缺血前給予短時間的缺血處理已被公認為有效預防缺血/再灌流損傷的心臟保護機制之一。熱預處理和缺血預處理這兩種不同的預處理類型都可以提供心血管保護,任何一種應用都可以在心肌I/R損傷後保持心臟微血管的功能和結構完整性。然而,在 PTP 中更有效的保護作用仍有待探索,例如三重漸進式熱預處理 (3PTP),它能夠提供比單一熱預處理更有效的心血管保護,並可能維持缺血/再灌流損傷後心臟微血管的功能和結構完整性。與細胞凋亡、自噬、壞死等其他形式的細胞死亡不同,依賴鐵的程序性細胞死亡是一種新型的細胞死亡方式,也是包含心血管疾病、I/R 損傷等疾病研究的新指標。在本次研究中,我們應用了兩種不同類型的預處理,3PTP 和 IPC分別來保護心臟功能,旨在研究它們對心臟 I/R 中心肌結構、細胞凋亡、炎症和鐵凋亡的保護機制。在心肌缺血/再灌流損傷模型當中,大鼠通過閉塞冠狀動脈左前降支使其經歷60分鐘的缺血然後疏通血管再灌注240分鐘,並同時檢測血流動力學參數,包括心電圖、微循環、心率、左心室舒張末期壓、心室腔內壓力的心室血壓的最大上升速率 (+dp/dt) 和血壓最大下降速率 (-dp/dt)。心肌梗塞的大小通過 Evans blue-TTC 染色方式檢測。通過西方墨點法和組織免疫染色確定預處理誘導的生化保護機制。在我的結果中顯示心肌缺血/再灌流會抑制心臟的微循環,誘導心電圖 S-T 段升高,增加鐵依賴性細胞死亡模式發生、紅血球聚集、白細胞和巨噬細胞/單核細胞浸潤、梗塞面積增加、白血球生長因子和TUNEL檢測的陽性反應增加。而在接受預處理的保護方法後能產生抵抗心肌缺血/再灌流傷害的心臟保護效果,包含+dp/dt的數值回升,左心室舒張末期壓改善,紅血球、白血球浸潤現象和TUNEL檢測的陽性反應減低,心臟組織破碎化和梗塞面積降低,以及鐵依賴性細胞死亡指標蛋白減少。總言之,本研究確定了 IPC在 I/R 誘導的心臟損傷的情況下,能提供對抗鐵依賴性細胞死亡的心臟保護作用。以及,經過改良的 3PTP 可能通過 Bag3 介導的受損心臟結構和功能完整性的保護機制,對 I/R 損傷的心臟提供了防禦效果。因此可認為,三階段式熱預處理(3PTP)及缺血預處理(IPC)的治療方式能減輕心肌缺血/再灌流傷害下的左心室結構惡化和功能障礙。
  • Item
    營養缺乏對神經瘤母細胞轉殖入PPP2R2B的影響
    (2011) 李蕙芳; Hui Fang Li
    蛋白磷酸酶2A (PP2A) 是絲胺酸/酥胺酸去磷酸酶,由催化次單元、骨架次單元與調控次單元所組成的三體蛋白。其中PPP2R2B (Bβ)是特別作用在腦部的調控單元,會經由選擇性剪接後,生成兩種蛋白異構物:Bβ1與Bβ2。前者表現於細胞質中,後者表現於粒線體。過去研究顯示,異常表現PP2A的細胞與神經退化疾病的發生有關。過去本實驗室以SK-N-SH轉殖入Bβ1基因與Bβ2基因建立穩定細胞株。實驗顯示Bβ1與Bβ2是藉由細胞自噬(autophagy)方式維持細胞生存。過去的研究中發現,這類轉殖的穩定細胞會受外來氧化壓力的影響,並在細胞自噬相關基因失活時提高其細胞存活。 過去的研究中顯示,細胞株在飢餓壓力下,會以細胞凋亡維持細胞存活。本計畫以HBSS (Hank’s Balanced Salts Solution) 作為細胞飢餓壓力的來源。研究結果顯示轉殖Bβ1的SK-N-SH細胞在HBSS環境會促使細胞自噬。並試以細胞自噬抑制劑20μM 3-MA處理,發現3-MA可抑制因飢餓壓力所造成的細胞自噬,進而減少後續的細胞凋亡,而使細胞的存活提高,但是抑制lysosome及autophagosome的抑制劑Bafilomycin A1,則沒有減少後續細胞凋亡的效果。此外,添加胺基酸glutamine可以減少的細胞自噬,進而降低細胞凋亡,但非必需胺基酸(NEAA)則無此效果。 此項研究可對於研究神經細胞異常表現PPP2R2B後,在不同環境壓力下,提供更好的研究模式及瞭解細胞自噬生成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