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學專業學院—生命科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58

本系學士班之教育目標為「培育優良之生物科教師及生命科學研究人才」雙軌並行。

因應少子化的衝擊,本系調整相關員額及教學資源之分配,在課程設計及學習活動上,特別注重學生基礎學識、研究能力和研究方法的訓練,使學生可依個人志趣作學習規劃,畢業後有更寬廣的出路。

本系碩、博士班之教育目標則以「培養生命科學研究人才」為主,並兼顧師資培育,故課程設計及學習活動以培養獨立研究能力為主要目標。

News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2 of 2
  • Item
    台灣產杜鵑斑蛾屬之系統分類學研究
    (2010) 蔡南益
    杜鵑斑蛾屬(genus Rhodopsona)的成員包含近十種專食杜鵑科植物的日行性斑蛾,分布範圍西起喜馬拉雅山脈東側,包含整個中南半島以及中國西南,東抵台灣。井上寬曾在1987 年時對四種產於台灣的杜鵑斑蛾做過分類處理,然而在檢視過所有相關的模式標本後,我們發現他對於模式產地的詮釋以及同物異名的指定上有所衝突,因此該分類處理的可靠性存疑。本研究的目的就是要重新檢視台灣產杜鵑斑蛾的分類地位。我們利用粒腺體氧化酶第一次單元(COI)以及額外的一段核基因(Ef1α)的DNA序列進行親緣分析,並將親源分析的結果與形態以及生態資料結合,用以判斷台灣產杜鵑斑蛾的分類地位。結果顯示,台灣只有一種杜鵑斑蛾,那就是寬緣杜鵑斑蛾 Rhodopsona rutila Jordan, 1910,而細緣杜鵑斑蛾 Rhodopsona marginata (Wileman, 1910,Rhodopsona decolorata Hering 1930 與 Rhodopsona formosana Matsumura, 1911 都是寬緣杜鵑斑蛾的新同物異名(syn. nov.)。因此,台灣族群在翅膀顏色以及發香構造上的變異被認定為種內的表形多型性。本研究是斑蛾科中第一個使用COI進行物種判別的例子,結果指出COI在判別杜鵑斑蛾種類時效率很高,但是我們也建議使用COI進行物種判別的時候,至少要加入兩種有良好形態分類基礎的種類一同分析,以獲得可靠的種間遺傳距離,並依此判別物種。
  • Item
    臺灣大臍蝸牛與其近緣種的種化歷史
    (2015) 黃致維; Huang, Chih-Wei
    物種是演化生物學探討的基本單位,種化研究應基於正確的物種界定。整合多種獨立證據有助於系統分類學和種化過程的推論。琉球群島位於東亞的亞洲大陸邊緣,此區的親緣關係或親緣地理研究,大多侷限於擴散能力相對高的脊椎動物和節肢動物,而侷限於陸地且擴散能力低的生物的種化歷史尚未被研究。本論文針對分別分布於臺灣東、西部、石垣島和宮古島的四種特有大臍蝸牛,探討其種化歷史。根據分子與形態證據,分布於臺灣東部的臺灣大臍蝸牛族群為隱蔽種,描述命名新種為彩虹大臍蝸牛(第二章)。由於軟體動物可用的核基因標誌有限,因此以同屬物種的轉錄體開發新的核基因標誌(第三章)。為獲得合理可用於大臍蝸牛的分子時鐘,新定序臺灣盾蝸牛、彩虹大臍蝸牛和臺灣長蝸牛的粒線體序列,建構粒線體親緣關係樹推算柄眼目和大臍蝸牛的分化時間(第四章)。根據以上結果,進一步推測物種演化樹、族群波動歷史和歷史遺傳交流(第五章)。根據兩個粒線體基因和十個核基因重建的物種樹顯示,臺灣大臍蝸牛分化於2.05百萬年前,分布於石垣島的大臍蝸牛分化自1.55百萬年前,彩虹大臍蝸牛和分布於宮古島的大臍蝸牛則種化於1.40百萬年前。彩虹大臍蝸牛和宮古島大臍蝸牛,是由地理割裂造成的種化事件並伴隨單向遺傳交流。以統計法檢測高變異分子標誌,未顯示有族群擴張的現象,而extended Bayesian skyline plot成功重建族群波動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