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學專業學院—生命科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58

本系學士班之教育目標為「培育優良之生物科教師及生命科學研究人才」雙軌並行。

因應少子化的衝擊,本系調整相關員額及教學資源之分配,在課程設計及學習活動上,特別注重學生基礎學識、研究能力和研究方法的訓練,使學生可依個人志趣作學習規劃,畢業後有更寬廣的出路。

本系碩、博士班之教育目標則以「培養生命科學研究人才」為主,並兼顧師資培育,故課程設計及學習活動以培養獨立研究能力為主要目標。

News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 of 1
  • Item
    利用祖先區域重建法探討東亞群島多稜攀蜥(Japalura polygonata)之歷史生物地理學
    (2013) 楊尚芳; Shang-Fang Yang
    播遷作用(dispersal)與割據作用(vicariance)是生物地理學中解釋生物分布最重要的兩種假說,而大陸型群島(continental archipelagoes)是最適合用於探討此兩種假說之島嶼類型。過去認為生物的分布大多是由割據作用所導致,然而近年來有越來越多的證據顯示,生物現今的分布其實是由播遷作用所主導。琉球群島及台灣為一列位於東亞大陸沿岸之大陸型群島,探討其上生物經歷的歷史事件將有助於我們了解大陸型群島生物相之起源。本研究旨在探討多稜攀蜥(Japalura polygonata)於琉球群島及台灣的歷史生物地理(historical biogeography),以了解影響此種生物現今分布的機制。我們使用來自27個族群的246隻個體,涵蓋了本物種所有的分布區域,並定序粒線體cytochrome b、16S ribosomal RNA、染色體Bach-1、Rag-1等一共四個片段進行親緣地理學分析。利用maximum parsimony、maximum likelihood以及Bayesian inference建構多稜攀蜥各基因型之親緣關係,並且利用BEAST、dispersal-extinction- cladogenesis model(DEC model)及statistical dispersal-vicariance analysis(S-DIVA)方法進行分析,以重建各族群之祖先地理區域及分化時間。結果顯示多稜攀蜥在各島嶼之間呈現高度的遺傳分化,總共包含八個種內的主要系群,但是與現今認定的四個亞種並不完全吻合。多稜攀蜥的共同祖先最可能起源於4.56百萬年前(上新世早期; early Pliocene)之南琉球及台灣地區,而後逐漸往北擴散至中琉球地區。DEC model分析顯示於上新世時期發生一次割據事件(3.67百萬年前)與兩次播遷事件(3.07 百萬年前),而於更新世時期發生一次割據事件及兩次播遷事件(1.32及0.47百萬年前)。而S-DIVA分析結果則與DEC model結果類似,但存在較多的播遷事件(六次播遷事件)。總結來說,我們的結果顯示整個多稜攀蜥於過去近五百萬年的歷史主張着此物種起源於南琉球及台灣地區後經歷了早期的割據事件接著經由跳島播遷(island-hopping dispersal)拓殖至此物種分布的最東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