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學專業學院—生命科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58

本系學士班之教育目標為「培育優良之生物科教師及生命科學研究人才」雙軌並行。

因應少子化的衝擊,本系調整相關員額及教學資源之分配,在課程設計及學習活動上,特別注重學生基礎學識、研究能力和研究方法的訓練,使學生可依個人志趣作學習規劃,畢業後有更寬廣的出路。

本系碩、博士班之教育目標則以「培養生命科學研究人才」為主,並兼顧師資培育,故課程設計及學習活動以培養獨立研究能力為主要目標。

News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 of 1
  • Item
    母草科親緣關係與系統分類研究
    (2016) 梁珆碩; Liang, Yi-Shuo
    母草科植物由Rahmanzadeh等人(2005)以葉綠體分子親緣關係將其由廣義玄參科中獨立,本科主要分布於熱帶,共包含13屬約160種。然而在先前的親緣研究中,主要以非洲地區物種為主要研究材料,而缺乏全面而詳細的研究,且科內各屬的關係仍未明瞭。本研究的主要目標為:1. 以更全面的採樣建構母草科的親緣關係。2. 綜合重要的分類形態特徵、地理分布與親緣關係探討母草科各屬的起源與形態特徵的演化。3. 綜合親緣關係與形態特徵重新修訂母草科的範圍與建立科內分類系統。 本研究在形態上討論了植物體、葉脈、萼筒、花冠、雄蕊、種子等形態特徵,並以形態特徵分群結果作為祖先特徵重建與親緣關係探討的依據。在親緣關係建構上,本研究使用葉綠體DNA的rps16、matK、trnL/F片段與低複製數的核DNA RPB2片段進行親緣關係建構,結果顯示非洲產的Stemodiposis位於本科最基群,而其餘的各類群則形成一高度支持的單系群,而該單系群系則包含了數個高支持度的主要分支,且各分支均有形態特徵的支持,其中以雄蕊形態、種子形態具代表性,而過去分類學者所強調的萼筒形態則無法作為各分支的共衍徵。綜合形態與親緣關係,重新修訂母草科的範圍,並將科內數個屬重新獨立,同時提出新的屬。 在親緣地理的分析上,母草科包含Stemodiopsis屬起源於51.38百萬年前後的非洲,與Early Eocene Climatic Optimum的範圍相吻合;而本研究認定的母草科則為36.28百萬年左右,起源於非洲-亞洲地區,而後母草科內分為兩大分支,其中一支為非洲起源,包含了Crepidorhopalon、Lindernia、Micranthemum、Ilysanthes等屬。而另一分支則為亞洲起源,包含了Tittmannia、Torenia、Vandellia、Bonnaya等屬。其中佔非洲母草科物種半數以上的Vandellia屬則來自亞洲經長距離傳播而分化。 在分類處理部分,本研究將Stemodiopsis排除於母草科之外;Torenia、Lindernia、Vandellia重新修訂其範圍;Tittmannia、Ilysanthes分別由Vandellia與Lindernia所獨立;並提出一新屬—Grandiflorescentia。以非洲地區為主要分布的Craterostigma、Chamaegigas、Linderniella三屬則併入Vandellia屬內;Legazpia、Schizotorenia與部分Vandellia則併入Toren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