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學專業學院—生命科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58

本系學士班之教育目標為「培育優良之生物科教師及生命科學研究人才」雙軌並行。

因應少子化的衝擊,本系調整相關員額及教學資源之分配,在課程設計及學習活動上,特別注重學生基礎學識、研究能力和研究方法的訓練,使學生可依個人志趣作學習規劃,畢業後有更寬廣的出路。

本系碩、博士班之教育目標則以「培養生命科學研究人才」為主,並兼顧師資培育,故課程設計及學習活動以培養獨立研究能力為主要目標。

News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 of 1
  • Item
    台灣高山六倍體蠅子草屬植物之起源與演化
    (2012) 施福隆; Fu-Lung Shih
    分佈於台灣高海拔山區的三種蠅子草屬特有種植物,分別是玉山蠅子草(Silene morrisonmontana var. morrisonmontana)、禿玉山蠅子草(S. morrisonmontana var. glabella)及蓬萊蠅子草(S. formosamotana),此三者形態相似且部分基因片段有相同之單套型故合稱為玉山蠅子草複合群。此三種均為六倍體,根據分佈地點及形態特徵推估其起源親本可能是:一、亦分佈於台灣的四倍體近緣種女蔞菜(S. aprica)和堅硬女蔞菜(S. firma);二、形態相似且同屬玉山蠅子草組(sect. morrisonmontanae)的湖北蠅子草(S. hupehensis),柳葉蠅子草(S. salicifolia)及劍門蠅子草(S. tubiformis);但若玉山蠅子草複合群是在台灣島外或是經由異源多倍體化而形成,則其起源親本亦有可能會是其他的物種。本研究利用實際採集於台灣的材料及下載自基因庫裡親緣相近類群的序列資料,以三個葉綠體基因片段(matK、rps16和psbE到petL之中間片段)及兩個核內基因片段(RPD2a和RPD2b)為分子標記,透過分子親緣樹的建構及親緣地理的分析來釐清玉山蠅子草複合群的起源親本,並推測其起源可能的時間與空間背景。 本研究結果顯示五個基因片段在玉山蠅子草複合群的三個物種間存在數個相同的單套型,且所得之單套型在分子親緣樹中都同位於一個中度到高度支持的支序上,由此可以確認玉山蠅子草複合群是由單一起源事件而來,推估是晚近才分化成現今三個形態有所差異的物種;而兩個核內基因片段的單套型則各自皆落在兩個不同的支序上,故可得知玉山蠅子草複合群是由不同類群雜交而來的異源多倍體。結果中不論島內分佈的女蔞菜、堅硬女蔞菜,還是形態分類上同組的湖北蠅子草及柳葉蠅子草,其單套型在五個基因片段的親緣樹裡皆位於與玉山蠅子草複合群不同之高度支持的支序上,顯示上述四個物種都不是玉山蠅子草複合群的親本物種。 在與玉山蠅子草複合群處於同一支序的類群中,並未發現有完全吻合之較低倍體數的親本物種,推測其可能已經滅絕或是未在本次研究的採樣類群之中,雖則在rps16和psbE/petL中間序列結合片段的結果中,囊謙蠅子草(S. nangqenensis)有可能是玉山蠅子草複合群的母系親本,但因缺乏其核內基因及倍體數的資料故無法進一步確認;無論是從葉綠體基因片段或是核內基因片段其中一型,都可發現玉山蠅子草複合群的母系親本近緣種大多分佈在青藏高原,而其父系親本近緣種在RPD2a的結果中則大多分佈在東北亞,故其起源可能是透過這兩地物種族群的雜交多倍體化而來;另外可能是異源四倍體的喜馬拉雅蠅子草(S. himalayensis)推估應是玉山蠅子草複合群同母異父的姐妹種,而玉山蠅子草複合群的母系親本則可能是應為異源四倍體的隱瓣蠅子草(S. gonosperma)之父系親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