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學專業學院—生命科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58
本系學士班之教育目標為「培育優良之生物科教師及生命科學研究人才」雙軌並行。
因應少子化的衝擊,本系調整相關員額及教學資源之分配,在課程設計及學習活動上,特別注重學生基礎學識、研究能力和研究方法的訓練,使學生可依個人志趣作學習規劃,畢業後有更寬廣的出路。
本系碩、博士班之教育目標則以「培養生命科學研究人才」為主,並兼顧師資培育,故課程設計及學習活動以培養獨立研究能力為主要目標。
News
Browse
4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赤尾青竹絲攝食行為與溫度選擇之研究(2005) 蔡添順; Tein-Shun Tsai赤尾青竹絲為夜行性的樹棲頰窩蝮蛇。在野外主要以埋伏攝食的方式捕捉蛙類(主要食物)、鼠類、鼩鼱、蜥蜴或鳥類為食。先前已有許多研究報告以本種蛇為探討對象,但都未針對其攝食行為與生理進行深入探討。本論文的各個研究主題均與攝食相關,文中將探討其與樹棲生態、夜行性以及埋伏獵食等特性之關聯性。 在第一章中,我發現赤尾青竹絲捕捉到獵物後會緊咬不放,這樣的行為應發生於捕食較不具攻擊性、個體較小的獵物時,以及避免於樹枝上釋放獵物後不易再尋獲的問題。我在實驗室內(22 ± 1 oC)餵食小白鼠(Mus musculus)及澤蛙(Rana limnocharis),以錄影或肉眼觀察方式記錄其於完整感覺或視覺、紅外線熱感覺無法作用時的攝食行為。赤尾青竹絲在咬住獵物後會移動到樹枝上並將獵物咬離地面,此時獵物懸空並且身體因重力作用而傾斜,就像是以蛇咬處為支點的天平一般。待獵物停止掙扎後,便開始逐漸移動上下頜至獵物身體較上方的一端,然後開始吞食。由此可見,獵物被攻擊的部位決定了其被吞食的方位;而獵物被吞食的方位在攻擊前即已間接被決定。 如同其他大部份蛇類一般,赤尾青竹絲主要從老鼠頭部開始吞食,但是這種傾向在吞食澤蛙時並不明顯。與老鼠相比,有較多比例的澤蛙是從身體後端(後腳)被咬住。在完整的感覺狀況下,老鼠與澤蛙被從身體前方與後方吞入的樣本數比率分別為55:19及29:22。當視覺與紅外線熱感覺被阻斷時,吞食方位的比例則分別為14:4及14:9;此比率與完整感覺者並無顯著差別。赤尾青竹絲攝食澤蛙時所需時間明顯大於吞食老鼠者。在攝食老鼠時,從獵物剛被放入實驗箱中到被攻擊咬住的時間(T1)會在完整感覺狀況下達最低值。當視覺或熱感覺被阻斷時,T1則明顯增加。然而,在攝食澤蛙時,T1值在各個感覺處理組別中並無顯著差別。視覺與紅外線熱感覺在攝食澤蛙時似乎是較不重要的。此外,在攝食澤蛙時,從獵物前方吞食者其從咬住獵物到開始移動上下頜的時間(T2)明顯較從獵物後方吞食者來得久。在攝食老鼠時,從獵物後方吞食者,其從移動上下頜到完全吞食獵物而開始有伸舌頭動作所經過時間(T3)明顯較從獵物前方吞食者來得久。當視覺或熱感覺被阻斷時,攝食時間(T2, T3)會減少。 在第二及第三章中,我測量成熟雄蛇與雌蛇在選溫槽中的偏好溫度,並且同時探討實驗方法或裝置對選溫行為之干擾情形。我設計三個子實驗來探討熱電偶線,隱蔽處與水份提供與否對蛇類選溫行為的影響。實驗發現插入泄殖腔測量體溫的熱電偶線會促使赤尾青竹絲尾部纏繞熱電偶線並抬離溫度底板,或者阻礙其活動。舉尾的行為會造成溫度測量值偏離實際體溫。我發現在不使用熱電偶線而以錄影方式記錄蛇在選溫槽中的位置以代表其體溫的方法是可行的。選溫槽中未提供隱蔽處與水時,雄蛇攝食前後選溫值分別為23.0 ± 1.2 oC及24.7 ± 1.2 oC。當提供隱蔽處及水時,雄蛇攝食前後選溫值分別為22.5 ± 1.0 oC(選溫設定範圍Tset = 20.3 ~ 24.3 oC)及27.8 ± 0.6 oC(Tset = 26.5 ~ 28.8 oC)。而非生殖群雌蛇攝食前後選溫值分別為21.2 ± 1.4 oC(Tset = 20.6 ~ 23.8 oC)及24.8 ± 1.5 oC(Tset = 25.0 ~ 26.3 oC)。此結果顯示只有當選溫槽中有提供隱蔽處與水時,蛇類攝食後會表現趨高溫行為。雌蛇於攝食後或懷孕期間亦有趨高溫行為;懷孕雌蛇(N = 5)的偏好溫度為27.4 ± 2.0 oC。 第四章主要在研究食物大小(小於30%)與溫度(15~35 oC)對赤尾青竹絲有氧代謝、消化效率及消化速率的影響。結果發現其與一些坐等型覓食蛇類同樣具有較低的休息時代謝率(0.033 ± 0.002 ml O2/g/hr at 25 oC)。其休息時代謝率在20 oC與25 oC間差異不大(Q10 = 1.58)。除了15 oC外,其呼吸商值會在消化前期顯著增加。消化過程中的特殊動態耗能(SDA)、顛峰代謝率及顛峰代謝率增輻均隨著食物量而上升,而SDA及SDA係數則不受溫度影響。與其他響尾蛇亞科蛇類相似的是其具有較低的SDA係數值(15.8 ± 0.6%)。利用複迴歸分析以與其他坐等型覓食蛇類相比較時,可發現赤尾青竹絲之SDA反應似乎較慢且較平緩。其代謝能量係數,即消化效率(= 0.66~0.89)在15 oC達最低,而傾向在其攝食後Tset值時達高峰。此外,本研究從三方面來探討消化速率,包括排遺時間,食物骨骼消化所需時間(Tbone)以及與SDA相關的時間。最後一次排遺時間與Tbone會隨著食物量而增加,但第一次排遺時間則否。最後一次排遺時間在25 oC以上時會短於二週,但在15 oC時則會大於一個月。消化過程中耗氧量達顛峰所需時間、Tbone以及SDA完成時間分別約為最後一次排遺時間的20%,50%及80%。 第五章目的在進一步檢測赤尾青竹絲是否能藉由選溫行為來獲得最大的淨獲能值。由上一章的複線性迴歸分析中可獲知蛇重、老鼠重以及溫度,與多個消化相關因子之間的迴歸方程式。利用這些方程式,我嘗試來模擬計算赤尾青竹絲在特定攝食頻度及活動性時,每月的最大淨獲能值(Enet)。模擬的結果顯示出一些明顯變化趨勢。當食物量較小時,Enet在較低溫時方可達最大值。當攝食頻度增大時,在其攝食後Tset值時可達最高的Enet值。當攝食頻度減低時,攝食後選高溫的優點與必要性將消失,此時若只攝食10%食物量,Enet將會降為負值。由於赤尾青竹絲野外的攝食頻度偏低,故預測其將無法藉由攝食後趨高溫行為來獲得顯著較高的Enet值。我在文中提出樹棲蛇類在較低的能量效益下仍選擇高溫的可能原因。 由以上研究可發現許多嶄新的結果與推論。赤尾青竹絲夜行性、樹棲生活以及坐等型覓食的特性,對於本研究之結果有著重要影響。這些結果與推論是否同樣在野外以及其他樹棲或坐等型覓食蛇類中發生,是未來研究值得探討的主題之一。Item 素尾青竹絲雌雄二型性之再探討(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系, 1998-06-??) 蔡添順; 杜銘章Item Study on the Thermal Selection of Female Chinese Green Tree Viper, Trimeresurus s. stejnegeri(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系, 2004-12-??) 蔡添順; 杜銘章本研究探討臺灣赤尾青竹絲雌蛇成體的實驗室内溫度梯度槽中的選溫行為。赤尾青竹絲於攝食後或懷孕時均會選擇較高的溫度。未生殖群雌蛇(N=16)於攝食前、後的偏好溫度分別為21.2±1.4℃(T□=17.0~25.9℃)及24.8±1.5℃(T□=22.5~29.3℃),而產前的懷孕雌蛇(N=5)其偏好溫度為27.4±2.0℃。然而不同的實驗方法所得到的結果會有差異,以熱電偶線插入泄殖腔測量體溫的方法會造成雌蛇舉尾行為並干擾其選溫。當溫度梯度槽内有提供隱蔽處及水時,將減低雌蛇於選溫過程中所受的干擾;此時雌蛇才會表現出攝食後趨高溫的行為。Item Preliminary Study of Thread Bobbin in Tracking Snakes(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系, 2004-06-??) 蕭之維; 蔡添順; 杜銘章蛇類活動的研究容易受限於方法的採用。便宜便利的方法是值得研究人員考慮的。本研究在台北市立動物園戶外圈養場中嘗試以線團法追蹤記錄蛇類的活動,以數量較多的雄性赤尾青竹絲做為研究對象來檢驗線團法的適用性。結果使用線團法和直接觀察的雄性赤尾青竹絲,其活動量並無顯著差異 (Wilcoxon Signed Ranks test, p=0.139, n=9),初步顯示線團法可用於蛇類追蹤觀察。此外線團法中所測量的線長可作為其活動距離的便利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