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學專業學院—生命科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58

本系學士班之教育目標為「培育優良之生物科教師及生命科學研究人才」雙軌並行。

因應少子化的衝擊,本系調整相關員額及教學資源之分配,在課程設計及學習活動上,特別注重學生基礎學識、研究能力和研究方法的訓練,使學生可依個人志趣作學習規劃,畢業後有更寬廣的出路。

本系碩、博士班之教育目標則以「培養生命科學研究人才」為主,並兼顧師資培育,故課程設計及學習活動以培養獨立研究能力為主要目標。

News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2 of 2
  • Item
    墾丁國家公園臺灣梅花鹿(Cervus nippon taiouanus)磨樹及其對當地林木之影響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系, 1999-12-??) 陳順其; 王穎
    墾丁國家公園經多年復育臺灣梅花鹿(Cervus nippon taiouanus),至今已野放50頭於社項地區。過去常見梅花鹿會以角磨樹,為了解此行為對當地植物可能之影響,自1996年12月至1998年6月進行調查。結果顯示有55種植物,430採被磨,其中有45棵在第2年重複被磨。主要被磨樹種包括相思樹(Acacia confusa)、稜果榕( Ficus septica )、南洋竹(Banbusa beecheyana)、血桐(Macaranga tanarius)、紅柴(Aglaia formosana)、過山香(Clausena excavata)及銀合歡(Leucaena glauca)等,此與樹幹不大、被磨之部位較直且少有分枝有關。有14種30棵被磨致死,數量佔總數之0.2%,死因除整圈被磨似環狀剝皮者外,亦有結合其他因子如病蟲害或強風吹斷致死。磨痕出現之位置及數量與該區食源等級成正比。磨痕處遮蔽度介於40至80%之間。磨痕出現之時間為10至4月,以11至1月較多,與繁殖季節有關。
  • Item
    墾丁國家公園臺灣梅花鹿(Cervus nippon taiouanus)啃剝樹皮及其對當地林木之影響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系, 2000-06-??) 陳順其; 王穎
    墾丁國家公園經多年復育臺灣梅花鹿(Cervus nippon taiouanus),已在社頂地區野放。1997年5月發現梅花鹿開始啃食植物之樹皮。為了解此行為對當地植物可能之影響,自1999年5月五2000年4月進行深入調查。結果顯示穿越線上有15種植物,1010棵被啃,其中包括39棵大樹、660棵中樹及311棵小樹。主要被啃樹種為銀合歡(Leucaena glauca )、九芎(Lagerstroemia subcostata)、蟲屎(Melanolepis multiglandulosa)、梨仔(Adina racemosa)及稜果榕(Ficus septica )等。被啃致死者有9種427棵,數量佔被啃總數之42.3%,其中以銀合歡之數量最多336棵(64.2%)。主要死因為整圈樹皮被啃似環狀剝皮,或重複被啃致死。本區與其他未有啃食現象之地區比較,其地表植種較其他區少,裸露表土面積較其他區多,顯示本區食物較其他區少。另從磨痕及排遣數量較其他區多來看,顯示本區鹿隻密度較其他區高。由此可知,啃痕的出現與食物缺乏或鹿隻密度高有關。至於啃痕出現之時間各月均有,但以2至5月之數量較多,可能與乾季食物較缺乏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