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學專業學院—生命科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58

本系學士班之教育目標為「培育優良之生物科教師及生命科學研究人才」雙軌並行。

因應少子化的衝擊,本系調整相關員額及教學資源之分配,在課程設計及學習活動上,特別注重學生基礎學識、研究能力和研究方法的訓練,使學生可依個人志趣作學習規劃,畢業後有更寬廣的出路。

本系碩、博士班之教育目標則以「培養生命科學研究人才」為主,並兼顧師資培育,故課程設計及學習活動以培養獨立研究能力為主要目標。

News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2 of 2
  • Item
    美洲蟑螂翅上感覺毛和感覺神經元的形態及其分佈情形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系, 2007-12-??) 李明忠; 李琦玫; 林金盾; 童麗珠
    本文證明美洲蟑螂的雙翅表面分佈著許多感覺毛。由掃瞄式電子顯微鏡觀察結果,我們發現美洲蟑螂翅膀上共有硬棘型、剛毛型、細毛型、短毛型、短錐型、長錐型及腔錘型等七種感覺毛。各感覺毛在翅上的分佈不盡相同,其中五種分佈在前翅的背面,三種分佈在前翅的腹面,六種分佈在後翅的背面,而在後翅腹面則幾乎沒有感覺毛。各感覺毛的數量也有差異,前翅背面以剛毛型最多,前翅腹面以短毛型較多,而後翅背面以長錐型最普遍。此外,利用甲基藍對翅膀染色,發現前、後翅內散佈著許多感覺神經元,依外型分為單極、雙極和多極等三類。由此可推測,美洲蟑螂的翅膀不單只有飛行的功能,可能還可藉由翅膀上的感覺毛來感受周遭環境的變化,並經由感覺神經元將訊息傳入中樞以調控行為。
  • Item
    不同感覺輸入對蟑螂逃亡行為的影響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系, 1996-12-??) 李星黎; 李琦玫; 林金盾
    本實驗利用滑鼠原理與電腦記錄,來量化和分析美洲蟑螂Periplaneta americana的逃亡行為。成蟲雄蟑螂被固定於支架上,只有步足附著於空心保震龍圓球上,可滾動圓球,但蟲體原地不動。由橫軸和縱軸偵測輪可偵測圓球的轉動,輸入電腦繪出蟲體運動的座標,再分析其運動方向、反應所需之潛伏時間(LP)和企圖逃亡時,運動的最大瞬時速率(Vmax)。上架的蟑螂適應90 分鐘成安靜狀態後,分別遙控光照眼睛、空氣吹 蟲體及碰觸腹部,以引起驚嚇的逃亡行為。由結果知道:不同環境因子的變化,經過不同感覺器官的作用,所引起逃亡反應的潛伏時間和逃亡的運動速率不同。其中以碰觸刺激的LP最短,小於0.1秒,Vmax為12.43±3.96公尺/分;空氣刺激尾毛之LP為0.62±0.99秒;Vmax為 5.16±2.06公尺/分;光刺激的反應最慢,LP為25.36±18.89秒;Vmax為2.74±1.89公尺/分。不同感覺輸入引起蟑螂逃亡反應的神經肌肉機制與徑路,將在文中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