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5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大素描教室

一、沿革與概況

本系創立於1947年(民國36年)8月,初為四年制圖畫勞作專修科;1949年(民國38年)更改系名為藝術系;1967年(民國56年)更名為美術系。1974年(民國63年)實施三、四年級分為國畫組、西畫組兩組,進行專業教學。1975年(民國64年)實施三、四年級分為國畫組、西畫組、設計組三組,進行專業教學。2005年(民國94年)實施國畫組、西畫組、設計組三組,分組招生與專業教學,自2009年(民國98年)起設計組將逐年移轉獨立為視覺設計學系。

碩士班成立於1981年(民國70年),初設有美術教育與美術行政組、中國美術史組、西洋美術史組、國畫組、西畫組、藝術指導組,分六組招生與專業教學;2007年(民國96年)起中國美術史組、西洋美術史組自本系移轉獨立為藝術史研究所;2011年(民國一百年)起,調整為國畫組、西畫組、藝術指導組、美術教育與美術行政組、美術理論組,共五組招生與專業教學;2012年(民國101年)起,因本校設計研究所及視覺設計係整併後,調整為國畫組、西畫組、美術教育與美術行政組、美術理論組,共四組招生與專業教學。

博士班成立於2000年(民國89年),初設有西洋美術史組、中國美術史組、美術教育組、美術行政與管理組、創作理論組(水墨畫、繪畫、藝術指導、藝術評論),分五大組招生與八小組專業教學。2011年(民國100年)起,調整為創作理論組(水墨、西畫、藝術指導)、美術教育組、美術行政組與管理組、美術理論組(西洋美術史、東方美術史、藝術批評),共四組招生與專業教學。2012年(民國101年)起,再次調整美術創作理論組中的藝術指導組為新媒體藝術組。

週末在職進修碩士專班成立於2000年(民國89年),現設有美術教學班、藝術行政班、美術創作班(水墨畫組、繪畫組),分班與分組招生教學。
program

系創立迄今,已歷六十四年載,為臺灣歷史最悠久之高等美術學府。六十多年來畢業生遍及海內外,尤其國內之中等學校、大學、美術館、博物館、文化中心、美術機構等單位擔任館長、主管、系所主任、院長、董事長等重要職務,以及美術史學者、美術評論家、專業藝術家等,表現傑出。全國近三十所大學美術相關科系和研究所之大半師資皆畢業於本系所。公費時代,師大美術系每年畢業生均分發至全國各地中學,從事美術教學,因此,城鄉皆可見其畢業生。部分畢業生於服務期滿後,轉向學術研究或創作研究,隨後轉任職其他文化機構者眾多,發展途徑多元。隨著1994年(民國83年)起逐年減除公費名額之後,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逐漸轉型成為綜合大學,師大美術系除了原先的師資培育之外,更是全力發展學術研究、加強創作與文化建設專才之培育。

師大美術系館為一獨立之六層大樓,位於和平東路與師大路交叉處,位處臺北市區之精華地段,交通便捷,為師大校園顯著之地標。系館包括有國畫、西畫、設計、理論、版畫、攝影、電腦、陶藝、雕塑、複合媒材等專業教室以及教授研究室,還有經常舉辦國內外名家展覽之師大德群畫廊以及擁有豐富藏書之系圖書館。兼具悠久歷史、完善教學設備以及傑出師資的環境下,師大美術系將永續發展。
16-1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15
  • Item
    肖像畫的審美維度創作研究
    (2022) 劉藝孛; Liu, Yi-Bei
    肖像繪畫不僅有對形象的記錄、確認個人特徵的功能,而且有傳遞時代特徵、表達藝術家思想情感的功能。無論東方還是西方,肖像繪畫都是繪畫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由於時代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審美理念不同等等,藝術家對充滿生命力的肖像形象的呈現語言方式也千差萬別,肖像繪畫中寄寓的目的意義也不同。本論文通過梳理中西方肖像繪畫的發展歷程,分析肖像繪畫各階段的主要風格特點,解讀肖像繪畫經典作品所蘊涵的審美內涵,深入研究西方「圖像學」理論與中國「以形寫神」理論,結合自己的創作實踐體驗,研究肖像繪畫創作的審美維度,以拓展肖像畫創作的廣度與深度, 提升肖像創作的藝術境界。本研究論文分爲八章論述:第一章緒論,本章闡述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內容輿範圈、研究方法輿步聚。第二章西方「肖像」繪畫的發展歷程,本章闡述西方肖像繪畫發展過程中,在政治、經濟、科技、文化等因素影響下及繪畫藝術自身發展規律所呈現出來的主要風格特點,分析各時期主要風格的經典肖像作品的審美內涵。第三章西方繪畫藝術的「圖像學」理論,本章研究潘諾夫斯基關於圖像學闡釋三層次意義、貢布里希關於圖像描述語言與圖像象徵意義、W.J.T米歇爾關於圖像生命的「圖像學」理論。 第四章中國「肖像」繪畫的發展歷程,本章闡述不同歷史時期,中國肖像繪畫創作的特點、主要對象、目的及蘊涵的時代哲學美學思想,分析具有時代特徵的代表性肖像作品的審美內涵。第五章中國繪畫的「以形寫神」理論,本章從不同時代對「形」與「神」關係的理解闡釋「以形寫神」的美學思想。第六章肖像創作的審美維度,本章在「圖像學」與「以形寫神」理論的框架下,結合自己的肖像繪畫創作實踐,主要從肖像繪畫的內在意義角度,研究肖像創作的表象維度、象徵維度、生命維度三個維度。第七章個人創作實踐,本章對近期創作的《星期天下午茶》、《待花開時》以及《花語·花間》三個系列的作品進行闡述,解析其審美內涵及呈現的審美維度。第八章結語,本章是對本論文研究的一個簡括的總結。肖像繪畫創作無論東方還是西方,都與各個時期的科技、經濟、政治、文化有著必然的聯繫,都有各時期的風格特點。肖像創作的發展,從肖似的純記錄功能向記錄與表現藝術家傳遞思想情感、表現時代精神與審美追求的符號性表現功能的多重功能轉向。古今中外的藝術家們創作出許多經典的肖像繪畫作品,為肖像繪畫創作及探索提供了借鑒。「圖像學」理論從藝術的形式到時代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廣闊的視角分析藝術圖像,為解讀作為圖像藝術的肖像藝術的提供方法,也為肖像繪畫創作的形式風格及滲透深刻的意義內涵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維度。「以形寫神」理論要求藝術創作不僅要顯示其形,更要顯示富有生命力的人,達到「形」與「神」的生命內在統一,為肖像繪畫創作提供表現生命、體驗生命、感悟的生命、昇華生命的維度。肖像繪畫創作審美維度的研究,吸收東西方繪畫藝術與傳統繪畫藝術的精髓養分,深入理解繪畫藝術理論,從肖像繪畫創作的表象維度、象徵維度、生命維度三個維度進行研究,既拓展自己肖像繪畫創作的廣度和深度,也為隨著攝影、電視、電影、互聯網等眾多以圖像為表徵的媒介的普及與飛速發展,大量視覺符號進入創作視野的信息化圖像時代,探索肖像繪畫創作如何立足時代,融入生活,審視生活,建構起個性化的、既有美感又有內涵、符合時代審美特徵的肖像繪畫藝術提供借鑒。
  • Item
    肖像繪畫創作的認同感之研究
    (2023) 林正哲; Lin, Cheng-Che
    本研究主要探索與解析肖像畫中關於青少女的符號與感知語彙,肖像畫扮演文化與知識傳承的重要角色,且在藝術史上形成脈絡,起初在宗教之中扮演協助與推廣的角色,隨後在文藝復興時肖像藝術家的崛起,工業革命後隨著攝影技術的發展,攝影對肖像畫的影響使得近代藝術產生丕變,也因此讓許多畫派百花齊放。本文將藝術家在這些青少女肖像畫中傳達的訊息,藉由圖像感知與符號學分析其不同層面的涵義。由於時代、文化與區域各異,藝術對肖像畫的造型呈現也是變化萬千,所以本文著重於青少年女性的符號語彙研究,輔以近代心理學的學理中,兒童心理學與社會心理學收集、鑑別與整理文獻上分析,試圖解釋當代青少年普遍面臨與經歷的內在思想與意念。隨著時代變遷與文明的革新,筆者長年在從事初等教育的環境中,發覺青少年時期的心理狀態因網路與社群媒體的影響已不容小覷,此階段的孩子正處於「自我同一感」的建立,以及尋求同才與自我的認同。在群體之中孩子們有如微型社會的結構使得各自產生「策略性自我表現」於生活之中。由於上述的現象促使筆者於藝術史中關於青少女肖像的符號進行梳理,並將其與現下的青少女現象融合,開展出一種兼含具有當代、寫實與主觀的創作,藉由這些爬梳獲得創作養分,使得創作作品得以添加內涵與獨特創作圖像。 本論文藉由探索「肖像繪畫創作的認同感」,除了檢視藝術史中肖像畫的脈絡,更藉由結合現下社會環境議題為創作上的思想與實踐脈絡,進而探討筆者作品與探索青少女符號與象徵性語彙作為人和世界的重要媒介所延伸出來的相關議題。
  • Item
    漸進的折衷:明清以降洋化影響下的人物畫論與創作
    (2023) 鄧瑜筑; Deng, Yu-Chu
    人物畫是中國繪畫中的一個重要類型,其發展歷史及繪畫要點被撰寫成畫論,人物畫的特點轉變自對歷史和文化的敬仰和崇拜,表現出注重形象的傳神和肖像的真實性。隨著時代轉移,人物畫或轉向寫意、注重氣韻,或注重整體構圖的安排及人物的情感表現,足以看出人物畫之重要性。元代始,自出現《寫像秘訣》著作,該書猶如人物畫指南啟蒙,開啟了後世對於繪製人物畫的各種見解。本研究試圖了解關於人物畫論述及相關發展,以藝術史學的角度出發,採用相關視覺材料作為輔助,以風格分析為主要方法理解人物畫作品。本論文透過三個層面進行研究,並安排章節。第二章試析元代至清代之人物畫論,以畫論作者的啟發度及書寫多層次為主要取樣。第三章聚焦在明清代人物畫家與人物畫論及其受洋化影響之關係上。第四章考察近現代化受到中西方藝術文化影響之人物畫家,如何藉由西學為傳統人物繪畫帶來新面貌。廣為蒐索其作品風格和理論上的實踐如何受到洋化的轉變或不變。試以梳理出人物畫理論及創作實踐是否有相符合之處。本論文要理解中國人物畫論,首先須進行觀念層面的理解,探查在人物畫或肖像畫時的技法準則與中心思想,並從畫家的實際執行狀態來說明該繪畫指南與作品之契合情況,最後以近現代畫家對於人物畫技法的轉向審視其成效,進而掌握作品與畫論之間的相互意義。
  • Item
    純粹的凝視:Lucian Freud肖像畫中的形象與論述
    (2022) 黃逸華; Huang, I-Hua
    二十世紀是英國寫實主義藝術的重要時刻,故本文將從二十世紀後英國繪畫的脈絡開始,探討Lucian Freud在二十世紀的英國歷史文化環境下,所呈現的藝術風格與思想,與其所參與其中的倫敦畫派,如何在英國經歷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洗禮後,為英國繪畫藝術提供的現代藝術視角。並嘗試梳理Freud肖畫像中的意涵,試圖釐清畫家創作時,周身的人物與環境如何影響其作品所傳遞的寫實面與情感面,及其自畫像中的自我形象塑造歷程。在Freud的繪畫生涯中,見證了抽象藝術的崛起,以及媒體等各種藝術活動的急起直追,面對時代下的快速更迭,他並未選擇漠然以對,轉而從日常生活中可見的與平凡的內容與形式中,尋找隱藏於其中的可能性,以自身的視角重新審視與解讀再現藝術的本質,而這樣的脈絡將會是本文所探討的主軸。
  • Item
    親情之表徵-曾稚榛的女兒成長繪畫紀實
    (2023) 曾稚榛; Tseng, Chih-Chen
    「親情之表徵」是在探討筆者初為人母,對於生命產生新的感觸及認知,以自己女兒生活日常為繪畫題材,進行寫實風格油畫創作。本文概分三章。第一章緒論闡述筆者踏入人生的另一個新的階段,體會到母愛是細膩深刻且偉大,希望能夠像林布蘭一樣,透過繪畫來寫日記,藉著油畫的寫實技法,紀錄一雙可愛女兒們之生活日常,以及為人母的心境轉換。第二章主要探究西洋繪畫史中的兒童肖像畫,細探歷代名家筆下的聖子、邱比特以及現實生活中的兒童,從中學習前人的繪畫精神與肖像精髓,並找尋適合自己的創作方式。第三章藉繪畫內容、工具、技法等分析創作理念與實踐過程,紀錄研究心得成果及中間遇到的阻礙。第四章論述作品深入剖析,藉作品向女兒表達自己的母愛,畫下屬於筆者與孩子們珍貴的剎那與永恆,運用色彩傳遞心中的情感。最後結論的部分,筆者期待自己能夠繼續以繪畫的方式和孩子進行另類的溝通,彼此建立綿密而細長緊密的深厚家庭情感。
  • Item
    伊莉莎白一世肖像的形塑與詮釋
    (2022) 陳音竹; Chen, Yin-Chu
    本文由伊莉莎白一世在位期間繪製的肖像畫,探討其風格形式、政治運作與形象塑造。本文主要關注的面向有三:其一探究十六世紀王室肖像的用途與發展脈絡;其二伊莉莎白肖像的形式與風格轉變;最後由伊莉莎白個人肖像品味的再發現,延伸探討伊莉莎白在其肖像製作機制與管控措施擬定時所扮演的角色與影響。基於伊莉莎白時代肖像製作與管控措施皆未生效或落實、她也多次提及對肖像與肖像畫家的不信任,且多數時候無意與畫家面對面繪製新的肖像,顯示女王無意管控肖像的製作。進一步分析伊莉莎白的肖像喜好,女王偏好收藏袖珍肖像,而板面繪畫作品多為因應國政需求而製。因此,伊莉莎白肖像中再現的女王圖像,並不單為女王自我呈現或自我塑造的表現,而是在與朝臣及各類利益團體互動後妥協的結果。對於伊莉莎白肖像製作與管控的重新理解,將有助於修正長久以來被漠視的女王個人喜好,並重新審視袖珍畫在伊莉莎白肖像中的重要地位。
  • Item
    赤裸的靈魂:路西安‧佛洛伊德的「裸體肖像畫」
    (2007) 翁筱芳
    路西安‧佛洛伊德是被歸屬於倫敦畫派的英國具象藝術家,在一九七○年代發展出獨具個人特色的「裸體肖像畫」,代表佛洛伊德藝術創作的極致,也是最能展現他的藝術理念的畫作系列。佛洛伊德的裸體肖像畫系列,在一九六六年確立基本格式,特色是以率直、詳盡的手法,再現模特兒私密身體的各種姿態;「裸體肖像畫」作為一個繪畫類型,藉由人體的形式,傳達個體獨特的本質,是兼具人物的生理和精神,佛洛伊德結合身/心二元對立的觀念,使人體畫作表現出肖像畫特有的「身分」意識。佛洛伊德的裸體肖像畫系列招致了三種評論:「窺淫的觀看方式」、「負面情緒的氛圍」、「以殘忍冷酷的意念看待人體」,本論文以佛洛伊德的藝術理念和繪畫創作為根據,提出不同的看法:佛洛伊德採用的高視點角度,沒有支配和征服等權力意涵在其中,而是為了在畫面以最大的清晰度表現模特兒,並營造面對面的迫切感給觀者,讓觀者無條件地接受圖像欲傳達的訊息;畫室特殊的隔絕與疏離感,不是對人類的主觀負面心理意象,而是佛洛伊德自我心理企求的表述;佛洛伊德將雷奇‧包爾瑞和蘇‧泰利的身體表現為一種「奇觀」,但無嘲諷和奚落之意,他呈現兩人軀體的嚴肅和莊重,是愛戀身體之意念的展現。最後,佛洛伊德的裸體肖像畫系列,沒有承繼祖父西格蒙‧佛洛伊德的性學理論思想,但就創作模式而言,兩人在研究態度、研究目標、研究方法、研究者與被研究者的關係等四個面向,有共通之處。
  • Item
    艾德加.竇加(Edgar Degas,1834~1917)肖像畫之研究
    (2006) 謝孟軒; Hsieh, Meng-Hsuan
    法國大革命後廢除封建制度,中產階級興起,社會經濟不再為貴族所掌控。我們可以說十九世紀的法國無論在政治、社會、藝術、文學都正處在一個轉型的時代,這也正是艾德加.竇加藝術創作的時代背景。對人很有興趣的竇加,創作了為數不少的肖像畫,肖像畫是畫家再現的產物,它顯露出畫家如何觀看畫中人,也反射出畫家自身的思想。因此,本論文從探究竇加與十九世紀法國肖像畫傳統的淵源開始,繼而分析安格爾繼承的線描傳統和肖像畫典型對竇加未來繪畫表現的意義,並論及竇加善於把線條與色彩融合的根源。 一八五○年代日本文物大量傳入法國,在當時法國藝術圈掀起一股蒐集日本浮世繪的熱潮。對竇加而言,日本版畫特有的裁切效果、不尋常的視點、構圖方式及表現空間的方法正好符合他所追求的創新效果;而攝影術的發明更提供了熱愛嘗試新技法的竇加一個探索藝術表現的媒介,竇加肖像畫中人物的自然姿態也和攝影相關。竇加的肖像畫呈現出獨特的「寫真」特質,他把畫中人擺在最能表現其個性愛好的環境之中,使觀者如親臨現場;另一方面,畫中人物隨性自然的姿態,甚至裁切人物邊緣的作法,也使得竇加的肖像畫如同攝影一般表現出一種鮮活真實的魅力。 竇加描繪了許多畫家、作家、評論家和親友,呈現出資本年代下的社會境況。而從藝術、文學、現代生活三大面向分析竇加的肖像畫代表的意義,可從中勾勒出十九世紀後半葉法國的文化與社會面貌。觀竇加的肖像畫,我們才更深入體會竇加對人物的情感及批判的意識,肖像畫成為畫家自我的表達。十九世紀在西洋藝術發展史上是個特殊而重要的時代,不止藝術風格從古典進入了現代,藝術品也從單一絕對的存在邁向了機械複製。生活在這個時代的法國藝術家竇加站在這個變動的時間點,不但汲取了前輩藝術家的養分更見證了攝影從發明初期到廣為人使用的過程,也參與了當時文學、藝術的發展,更見證了社會、政治的變遷,真正是位「現代生活的畫家」,竇加作為一藝術家的時代精神便是如此顯露的。
  • Item
    在現實、虛幻間游移-曾仁甫水墨專題我的母親創作自述
    (2012) 曾仁甫
    筆者母親因長期受疾病折磨、之後甚至因腦中風而造成某種感知上的異常,幻聽與幻視、妄想,而其幻覺的存在往往造成筆者及家人某種程度上的困擾,因而觸發筆者想以此題材作為創作的動機,母親原是筆者相當熟悉而親密的對象,因疾病的影響卻讓筆者體會到、看到一個不一樣、不熟悉的母親形象,有時,她彷彿存在一個筆者所不理解的世界裡,與之搏鬥;有時,她會無助的祈求幫忙,但對於筆者母親妄想中的世界,當然筆者無能為力給予任何協助,帶給筆者一種虛幻不真切的感受,但大部分的時間裡,筆者的母親和筆者一起作息生活、互動又是真切的存在。基於此筆者想藉由創作描繪出筆者母親種種形象,來傳達筆者內心對於人的感知與存在之間的想法。 關於理論依據,筆者分析中西學理論中關於存在的本質、事物的兩面性,及表現主義克羅齊與柯林伍德關於創作的直覺、表現、想像與情感等諸多觀點。事物的兩面性又分為:從存在主義列維納斯提出人有真實的表象與為偽善的內在、及老子的有無說加以論述。 筆者提出「滲印法」配合潑墨、潑彩和白描等技法進行創作,並列述創作形式的選定與畫面規劃及創作進行的轉折。並逐件針對筆者的作品創作,加以分析創作當下筆者內心的感受和想法,及畫面的安排、位置經營、技法的運用……等,及企圖傳達的意象。
  • Item
    自畫像-自我的超越
    (2011) 何宗益
    藝術家畫自畫像的目的並不是為了賣畫賺錢,而是一種自我審視、自我質疑、自我表現或是證明自我存在的手法。筆者也正因為對於自我產生了質疑,而希望藉由這次的創作達到自我肯定並且展現自我。論文中先探究藝術家如何自我觀看,並引用拉岡的精神分析中〈鏡像階段〉的主體理論,來討論主體如何成型;接著研究在攝影術發明以後,對影像呈現所產生的變化。筆者針對創作內容探討男性的焦慮、自卑和慾望等心理問題;往下繼續深究藝術家自創作過程中的存在自覺,把慾望昇華為藝術創作。最後則透過照相寫實主義的攝影式繪畫準焦與失焦以及辛蒂.雪曼的自拍創作,來闡述筆者的創作。 關鍵字:自畫像、肖像畫、照相寫實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