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5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大素描教室

一、沿革與概況

本系創立於1947年(民國36年)8月,初為四年制圖畫勞作專修科;1949年(民國38年)更改系名為藝術系;1967年(民國56年)更名為美術系。1974年(民國63年)實施三、四年級分為國畫組、西畫組兩組,進行專業教學。1975年(民國64年)實施三、四年級分為國畫組、西畫組、設計組三組,進行專業教學。2005年(民國94年)實施國畫組、西畫組、設計組三組,分組招生與專業教學,自2009年(民國98年)起設計組將逐年移轉獨立為視覺設計學系。

碩士班成立於1981年(民國70年),初設有美術教育與美術行政組、中國美術史組、西洋美術史組、國畫組、西畫組、藝術指導組,分六組招生與專業教學;2007年(民國96年)起中國美術史組、西洋美術史組自本系移轉獨立為藝術史研究所;2011年(民國一百年)起,調整為國畫組、西畫組、藝術指導組、美術教育與美術行政組、美術理論組,共五組招生與專業教學;2012年(民國101年)起,因本校設計研究所及視覺設計係整併後,調整為國畫組、西畫組、美術教育與美術行政組、美術理論組,共四組招生與專業教學。

博士班成立於2000年(民國89年),初設有西洋美術史組、中國美術史組、美術教育組、美術行政與管理組、創作理論組(水墨畫、繪畫、藝術指導、藝術評論),分五大組招生與八小組專業教學。2011年(民國100年)起,調整為創作理論組(水墨、西畫、藝術指導)、美術教育組、美術行政組與管理組、美術理論組(西洋美術史、東方美術史、藝術批評),共四組招生與專業教學。2012年(民國101年)起,再次調整美術創作理論組中的藝術指導組為新媒體藝術組。

週末在職進修碩士專班成立於2000年(民國89年),現設有美術教學班、藝術行政班、美術創作班(水墨畫組、繪畫組),分班與分組招生教學。
program

系創立迄今,已歷六十四年載,為臺灣歷史最悠久之高等美術學府。六十多年來畢業生遍及海內外,尤其國內之中等學校、大學、美術館、博物館、文化中心、美術機構等單位擔任館長、主管、系所主任、院長、董事長等重要職務,以及美術史學者、美術評論家、專業藝術家等,表現傑出。全國近三十所大學美術相關科系和研究所之大半師資皆畢業於本系所。公費時代,師大美術系每年畢業生均分發至全國各地中學,從事美術教學,因此,城鄉皆可見其畢業生。部分畢業生於服務期滿後,轉向學術研究或創作研究,隨後轉任職其他文化機構者眾多,發展途徑多元。隨著1994年(民國83年)起逐年減除公費名額之後,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逐漸轉型成為綜合大學,師大美術系除了原先的師資培育之外,更是全力發展學術研究、加強創作與文化建設專才之培育。

師大美術系館為一獨立之六層大樓,位於和平東路與師大路交叉處,位處臺北市區之精華地段,交通便捷,為師大校園顯著之地標。系館包括有國畫、西畫、設計、理論、版畫、攝影、電腦、陶藝、雕塑、複合媒材等專業教室以及教授研究室,還有經常舉辦國內外名家展覽之師大德群畫廊以及擁有豐富藏書之系圖書館。兼具悠久歷史、完善教學設備以及傑出師資的環境下,師大美術系將永續發展。
16-1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6 of 6
  • Item
    圓形空間下之複數性衍化-徐兆甫的個人曼陀羅演繹
    (2021) 徐兆甫; Hsu, Chao-Fu
    現代人生活在充滿競爭的高壓環境中,常讓人壓抑內在的情緒。長期被抑制的情緒一旦潰堤反撲,則可能會導致負面行為的發生。本創作研究之目的在於企圖透過象徵自性的曼陀羅創作結合東方繪畫的運用,讓情緒得以宣洩紓緩並統整。藉由創作歷程擴充自我內在認知,以產生對外在生活適應更寬廣的包容力。  本創作研究從曼陀羅的意義起源與圖像結構開始論述,並就藝術治療、心靈能量及其轉化的機制進行探討,再以創作實際案例分析整理,運用曼陀羅圖像達到平衡。嘗試從曼陀羅之象徵性、形色質之圓滿性、造形之時空觀,探討其造型美感。親自驗證曼陀羅創作在情緒轉化上的成效,並完成曼陀羅的圖像創作。研究中也探討了關於「自我」、「身體、疾病與文化」及「空間心理治療歷程研究」的文獻,期待從較適切且更具東方空間的意涵來觀看自我與改變。身體與空間是研究者在本研究試圖提出的一個觀看視野。  而從文獻回顧中確實可以看到不論從西方學者的論點或是中國傳統的理論,身體無論與視覺、聽覺、觸覺等關係都密不可分。而身體是一個演示自我的場所,個體在進入到一個心理疾病的醫療領域之後,經由筆者的創作與心理空間的對話,演繹出自我之所在的方式。本研究內容架構分為六章,第一章為緒論,包含了本研究動機與目的、文獻探討、研究內容與方法。第二章將運用原型觀點來探討曼陀羅表現了外部,曼陀羅藝術內容意涵之解讀,與曼陀羅繪畫形象化世界也表現內在精神世界,心即曼陀羅、曼陀羅即道場、曼陀羅是個人當下心象表現,再透過符號系統及多重象徵手法探求其曼陀羅象徵表現。第三章從形式上曼陀羅造形特色之分析,開始分析其形色質特性,造型上分析圖型及方型與十字型、三角型之變化,以完型心理學視覺動力論觀點,說明曼陀羅平面之組合,再來探討其色彩表現與質材之美感。第四章造形參照之詮釋,先探討心理曼陀羅所呈現之立體量感,以及曼陀羅在個人繪畫上與其儀式空間之表現,再說明曼陀羅是一種動態之過程,象徵了流動轉滅人生,另外應用碎形理論來分析現代曼陀羅之創作思維,是一種開放、流動之有機體,其具有自我相似、自我複製、形成與轉化等特性。最後探討曼陀羅藝術傳統之開展與在現代藝術之表現。第五章則是個人作品分析,定位曼陀羅之藝術與個人介入角度之水墨多元,並為曼陀羅藝術創作方法與概念論述與作品造形作一定位與分析,第六章則以分析個人特質下的曼陀羅場域實驗結果並體現以上論述梳理後之創作生活寫照。
  • Item
    國小啟智班教師對藝術治療理念融入休閒教育領域美勞課程教學認知與實踐之研究
    (2009) 蔡品純; Pin-Chun Tsai
    藝術治療近年成為許多領域關切的議題,越來越多關於身心障礙兒童藝術治療活動的成果被討論,甚至提出「藝術教育治療」的理念,而國小啟智班休閒教育領域美勞課程即為適合實施融入藝術治療理念藝術活動之場域。 本研究從國小啟智班教師的角度出發,探究教師於休閒教育領域美勞課程中融入藝術治療理念之教學認知與教學實踐,並分析不同背景教師其美勞教學認知與實踐之差異,探討教師教學認知和教學實踐之間的關係,且進一步了解教師於教學過程當中所面臨之困難,以尋求因應之道。本研究以自編之「國小啟智班教師藝術治療理念融入美勞課程之調查問卷」為調查工具,研究對象為全國國小啟智班教師,總計寄發600份問卷,回收有效問卷共計498份,回收率達83%。研究資料分析依照研究問題分別使用SPSS 12.0統計軟體進行描述統計、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此外,並以AMOS 4.0統計軟體以多元方程結構模式分析法針對本研究所提出之教師教學認知影響教學實踐模型圖進行整體適配分析。經上述研究歷程,本研究獲得以下主要研究結果: 一、國小啟智班教師認同在美勞課程融入藝術治療之教學理念。 二、國小啟智班教師將藝術治療理念融入美勞教學實踐之現況良好。 三、國小啟智班教師藝術治療理念融入美勞課程之教學認知方面,特教系和師資班畢業教師之教學認知高於在職修習特教學分者;年資未滿15年之教師高於15至19年之教師;修習藝術治療課程及研習教師的教學認知高於無任何藝術治療經驗者。 四、國小啟智班教師藝術治療理念融入美勞課程之教學實踐方面,女教師之實踐度高於男性教師;20至30歲教師高於40至50歲教師;特教系和師資班畢業教師之教學實踐高於在職修習特教學分者;特教年資未滿15年之教師高於15至19年之教師;具藝術專業訓練教師高於無經驗;有藝術治療背景高於無藝術治療背景的教師。 五、根據修正後模式發現,國小啟智班教師藝術治療理念融入美勞課程之教學認知會影響其教學實踐。 六、國小啟智班教師藝術治療理念融入美勞課程之教學認知程度顯著高於其教學實踐。 七、國小啟智班教師藝術專業知能和觀念缺乏、學生障礙程度提高、教學人力不足和經費不夠與專業團隊執行不易等困難是教師實施藝術治療美勞課程 所面臨之困境。 最後根據研究結論,針對教育行政與師資培育機關、國小啟智班教師、藝術治療專業從業人員與後續研究等分別提出具體建議,並回顧、分享研究的歷程與心得。
  • Item
    藝術治療取向視覺藝術課程對國中資源班學生情緒管理影響之行動研究
    (2013) 陳康功
    本研究以新北市某所國中學習、情緒障礙學生為對象,探討藝術治療取向的視覺藝術課程對國中資源班學生情緒改善之成效研究。由於學習障礙、情緒障礙學生的內在認知能力發展不均衡,學習能力有缺陷的情況之下,時常產生極大的內在衝突,因此情緒調節能力欠佳,情緒起伏大,影響人際互動,產生偏差行為。藝術治療學派中的「藝術即是治療」之主張,認為個案在創作的過程中,透過創作表達情緒而可能緩和情緒上的衝突並有助於自我認識和成長。本研究基於以上理念,透過「藝術治療取向理念之藝術創作」課程,期望藉由課程之引導與活動,釋放學生無法表達之情緒,達到「藝術即是治療」之成效。 本研究針對五位個案設計課程並實施,採取質性之行動研究為主,以參與觀察法、訪談法為輔。課程分兩階段實施,第一階段為自我情緒的探索與省察,此階段透過「畫中的我」為主題,協助學生對自我情緒進行探索,進而探討個案與他人的關係,讓個案學習接納自己與他人之不同。第二階段為情緒、壓力的釋放與管理,此階段以「我的真心畫」為主題,透過藝術創作與分享,讓過去壓抑許久之負面情緒,得到抒發與釋放。 本研究依據研究問題,歸納出以下結論: 一、藝術治療融入國中資源班學生情緒障礙改善之課程設計發展,首重以學生為中心的課程思考,以藝術創作作為一種存在狀態、個人隱喻的表現。 二、藝術治療取向之國中資源班視覺藝術課程之實施過程,透過藝術治療融入國中資源班學生情緒障礙改善之成效,以藝術創作作為自己與他人關係之修復性經驗、進而達到自我肯定及自我超越之希望。 最後依據研究觀察與省思,研究者提出特殊學生實施「藝術治療取向之藝術教育課程」的相關建議,以作為日後、相關學者、輔導人員及教師研究實施之參考。
  • Item
    繪畫藝術教學在監獄矯正教育上的應用:以臺灣臺北監獄附設藝術班之收容人為個案研究
    (2006) 陳敏聲
    繪畫藝術教學在監獄矯正教育上的應用 以臺灣臺北監獄附設藝術班之收容人為個案研究 摘要 本研究企圖從繪畫藝術教學的取向,來探討繪畫藝術實務教學經驗在監獄矯正教育上運用之成效,以探討研究者自一九九八年起至二〇〇六年間,受聘於臺灣臺北監獄,以繪畫藝術教學作為主軸,成立藝術教化實驗班。期間在臺北市國立 國父紀念館先後舉辦了三次盛大的成果展覽,其成果足以顯現出監獄「收容人」在繪畫藝術的研習成效上卓著的表現,因此研究者乃進一步企圖想藉由個案研究的方式,來探討繪畫藝術教學在監獄矯正教育工作上的運用,相較於非使用藝術教化進行的矯正教育工作,在穩定監獄「收容人」的囚情上,以及「收容人」在刑期期滿或獲得假釋出獄後的再犯罪率為何?是否有明顯的不同!進行個案研究與探討。 本研究以臺灣臺北監獄附設藝術實驗班為實驗場域,隨機抽選了四位案情各異刑責不同的學生進行個案實驗研究,所欲探討的問題有: 一、透過繪畫藝術的訓練是否能開發收容人潛藏未知的藝術底韻與才 性? 二、繪畫藝術教學對監獄矯正教育能產生哪些方面的影響? 三、什麼樣的繪畫教學課程設計適合監獄裡受刑的收容人? 四、如何從畫映心境探知收容人的內心世界? 五、以繪畫藝術教學介入監獄矯正教育是否有可能降低更生人的再犯罪 率? 本研究以個案研究法進行研究,透過文獻探討、個案訪談、個案重要關係人電話訪談、個案家庭訪問、個案作品分析等方式,以了解以繪畫藝術教學介入監獄矯正教育之實施成效,經研究結果得到以下重要的結論: 一、以藝術治療取向的繪畫藝術教學活動,進行對收容人類似治療的繪畫藝術訓練,在經過此繪畫訓練後,發現個案因為繪畫訓練上得到相當的成就與滿足感後在這樣的氛圍下個案與生俱有的潛藏藝術底蘊便逐漸的開展出來,因為在繪畫藝術上得到相當的成就與自信,也就重新燃起人生的理想與希望,這將有助於個案在刑責結束後重返社會的適應能力。 二、透過研究者作為橋樑轉達家屬對個案仍然關懷,並且願意接納關愛他 們,這對個案產生莫大的精神鼓舞,使個案在情緒管理上溫和而理性 ,在生活行為上變得樂觀且積極。 三、研究者在對臺北監獄藝術班收容人的繪畫藝術教學課程設計上,除傳 統的基礎訓練外,更利用生活週遭的點滴為素材進行創意的聯想訓練 ,以及對藝術人文的知識介紹,尤其在獲得親情的滋潤後,使個案不 因為是在監獄裡服刑就思想呆滯,在創作上不但色彩活潑豐富而且饒 富創意。 四、研究者透過個案的作品與個案進行心靈的互動,常常可以發掘出連個 案都疏忽的心情底蘊;透過繪畫所呈現形象的色彩與符碼居然可解碼 心中的秘密,這的確是件很有趣的事。 五、當今社會居高不下的犯罪率,令人民感到憂心生活不時處在一種不安 全感之中,如何降低犯罪率現下常是政治人物用以爭取選票的口號孰 不知在節節高升的犯罪率當中,一直隱藏一個很重要的因素,那就是 犯罪受刑人出獄後的再犯罪率,根據法務部統計處公佈的資料,去年 民國九十四年監獄收容人出獄後因再犯案,其假釋遭撤銷率為22.1% ,也就是說收容人假釋出獄後又 再犯案率為22.1 %。這無異是埋藏在社會裡,造成治安惡化的不定時 炸彈。研究者於民國八十七年起應聘至臺灣臺北監獄藝術班任教迄今 ,這九年當中自臺灣臺北監獄藝術班服刑滿期或獲得假釋出獄者總計 二十二人,僅有兩人因再度吸食安非他命毒品,在警察臨檢時遭到逮 捕因此被撤銷假釋,再度入獄服其殘刑,所以臺灣臺北監獄藝術班成 立迄今收容人出獄後的再犯罪率為 0.03 %(表 5-1-1)。雖然研 究者以繪畫藝術教學介入監獄的矯正教育工作,其實驗成效,僅是就 臺灣臺北監獄藝術班的小單實驗而已,但相信對於降低更生人的再罪 率,應該具有拋磚引玉的作用!
  • Item
    憂鬱之於藝術的呈現-吳孟澐創作論述
    (2020) 吳孟澐; Wu, Meng-Yun
    本論文旨在探討透過繪畫創作進行藝術治療的過程,經由研究作品中所隱含的憂鬱和優癒之間的拉扯、對抗、和解與對話關係,進而達到分享自我療癒經驗的目的。 藝術治療是一門專精的學問,本論文雖然以它作為論述的理論基礎,但所研究的範圍並非醫學、科學或心理學,而是依筆者的親身經驗由果溯因,探究每件作品背後的故事,並從中找到一種自我療癒的方式。首先,引言研究的動機與目的,接著,闡述筆者如何從日常生活中尋找自我釋壓的良方,並以曾受到精神疾病所苦的藝術家為鏡,取經其長壽的祕訣,然後,筆者從第一人稱的身份中跳脫,嘗試以第三人稱的角色客觀地對作品的創作內容與方式作導覽。 本論文的研究方法是以自傳的方式導入正題,藉由事由、作品、心理分析等步驟進行自省與修正,最後達到優癒的目的。所謂「優癒」雖然是指調整情緒,使自我處於良好的狀態,但與痊癒畢竟有所距離,因此筆者僅以自身的經歷作探討,目標是自癒與分享,除此之外,筆者期許本論文能成為自己在未來結合藝術、靈學、心理學等跨領域研究的第一步。
  • Item
    房、樹、人:藝術治療做為一種藝術表現
    (2020) 吳大有; Wu, Ta-Yu
    過去筆者因難以使用語言文字抒發情緒而引發恐慌發作,尋求專業協助後,發現透過藝術的非語言表達能更順暢,故藝術對筆者來說具有療效。筆者因而對於以表達情感為主軸的表現主義藝術和心理學領域中的藝術治療產生興趣,而開始本創作計劃。 藝術治療有諸多圖像式的心理測驗,「房樹人測驗」(The House-Tree-Person Test)是其中之一,測驗中讓受試者用自由想像畫出房子、樹和人,藉由各個元素的型態、關係分析出受試者的心理狀態。本系列創作挪用了這個測驗的過程,以創作者本人為受試者,繪製以房子、樹和人為主題的畫,將繪畫過程紀錄並交給藝術治療師,藝術治療師再根據這些資料提供專業的詮釋評論。試圖將更多私語言轉換成公語言,讓觀眾能夠進行更多層面的賞析和理解。 研究透過文獻探討和行動研究法的原則進行,文獻資料包括蘇珊・朗格的藝術符號學、藝術治療和藝術的關係、表現性的藝術以及創傷療癒類型的藝術。完成十一件系列作品,以《巴別101》為名稱展出,作品的三個特色:封閉的空間感、表現性的枝葉、創傷的身體,大致合乎房樹人三個元素。對外在而言,本研究處理了心理學和藝術的關係,將被納入心理治療的藝術拉回藝術場域,將藝術性從科學解封;對自己而言,本系列同時是視覺藝術作品也是藝術治療的檔案,藉由展出、和觀眾討論、藝術治療師的詮釋,使筆者能夠更深入表達並了解自己而具有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