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6

一、系所整體發展概念

本系所設立是為了因應當代「國際創意設計產業」趨勢與「台灣創意設計」人才需求,跳脫傳統設計概念之分科教育方式,強調培育具備『設計策略』、『創意設計服務』與『專業職場精神』之跨領域思維的設計專業人才,主要培育方針為:

  • 創新創意之本質
  • 美感美學之品味
  • 專業實務之技能
  • 多元跨界之知識

    二、系所特色

  • 以創意設計之創新思維啟發為重點。
  • 因應創意設計產業之人才需求規畫。
  • 除專業知識技術之外,強調多元跨界知識學習。
  • 輔導學生具有自行規劃主軸專業能力,並專精於自我學習及參與相關活動。
  • 就業領域以擴及不同創意設計產業,培育設計領導管理人才為教學目標。
  • 課程設計將逐步減輕課程時數,使學生能專精學習及參與活動。並加強各課程之專業要求,重視扎實的美感品味基礎。
  • 強調人文藝術素養與拓展國際視野。
  • 特別強調國際化,每年舉辦多次跨國工作坊、研習營、論壇與交流活動。
  • 設置國內外當代藝術與設計雜誌期刊環境,提供學生豐富的學習創意設計思維。

    三、設計系所歷史沿革

    1975 年本校美術系實施大學部三、四年級分為國畫、西畫、設計三組教學。相關設計組教授包括莫大元、王建柱、蘇茂生、王秀雄等名師。
    1981 年美術研究所成立設計組。
    1982 年本校成立工藝學系,之後並成立室內設計組,近期由莊修田教授領軍。
    1998 年設計研究所成立。由康台生、張柏舟、周賢彬、梁桂嘉所長積極發展。
    2004 年美術系碩士班藝術指導組成立。經由林磐聳、施令紅、林達隆、林俊良教授努力經營。
    2005 年美術系學士班實施國畫、西畫、設計三組分組招生。
    2006 年美術系博士班藝術指導組成立。
    2007 年以美術系設計組為基礎,規劃申請籌設視覺設計系。
    2008 年教育部通過視覺設計系成立申請案,並由林磐聳前副校長擔任籌備主任。
    2008 年由林磐聳前副校長設立文化創藝產學中心。
    2009 年視覺設計系成立,歷經林磐聳、李新富、許和捷主任積極發展,並逐年轉移美術系設計組師生。
    2012 年8月1日「設計學系」正式成立,整合視覺設計系、設計研究所與工教系室內設計組的專業資源,發展視覺藝術與媒體傳達設計、產品設計、室內設計等頂尖設計專業,並培養跨設計專業能力之商務型設計師。歷屆主任為許和捷教授(2012.8-2013.7)、林俊良教授(2013.8-2015.7)、梁桂嘉教授(2015.8-2017.7)、現任主任為劉建成教授(2017.8-迄今)。

    四、學士班特色

    本系招收對藝術設計有興趣之學生,分兩類組招生,視覺組需加考術科(第一類組),產品組不須加考術科(第二與第三類組) ,可跨領域修習課程。突破以往傳統單一藝術與設計人才的培育方式,促使不同類型之菁英學生,能在多元跨界的設計領域中相互學習成長。本系另開設室內設計學分學程、生態藝術與科普傳播學分學程,提供有興趣的學生選讀。 透過專業領域的課程分組方式,依學生特質發展主修的專業設計方向,並根據興趣延伸修習其他領域之創意設計知識。

    本系學生的養成,除了有良好的創新創意、美感品味、專業技術與多元跨界知識外,更具備清晰的正確設計服務理念。 本系課程橫跨視覺創意設計、產品創意設計等二大領域之藝術與設計專業。具有精要設計學院之精神,卻無獨立系所間的學習藩籬與障礙,以因應現今創意產業對於跨界領域的實際需求。

    本系特別重視人文藝術之涵養,設計產業精英人才不僅著重設計專業的訓練,更是創意設計專業思維的培養以及職場所需的敬業精神和創新能力。

    五、碩士班特色

    區分視覺設計(平面、書籍、文創、品牌設計、繪本、動態繪本、動態影像、動畫設計與媒體藝術等)、產品設計(商品、文創、產品設計、展場設計、商業空間設計、住宅場辦設計等)領域,課程除了基本的必修與主修課程之外皆可多元跨領域選課。另開放設計創作在職專班,提供業界人士就讀。

    本所師資涵蓋專業教師與業界資深創意指導,提供學生在專業領域更加精進,並學習多元跨界知識,以符合當前國際與社會創意設計產業之高階人才需求,強調實務創作與學術研究並重。

    六、博士班特色

    培育具備國際視野與解讀國際市場資訊能力,以及對創意設計資源掌握與應用能力,並具有整合能力的設計專業高階創作或學術研究人才。

    七、師資特色

    本系凝聚全國創意設計產業領域眾多資深教授,目前14位專任教授。 近20位兼任教師,三分之二為設計業界之創意總監,此一架構為全國相關系所之冠。 位處台北市市中心,每學期固定有另外十餘位產業界資深師資講習。

    八、文化創藝產學中心

    本系設有系級之文化創藝產學中心,每年承接教育部、文化部、經濟部、國科會、與產業界等各種不同專業計畫案,提供學生計畫執行及設計實務之機會。實質推動國內創意設計政策,積極參與國內外各創意設計相關協會之活動,以整合產、官、學、研之交流平台。

  •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4 of 4
    • Item
      初探國小高年級低視生繪畫教學策略對繪畫表現與口語表達之影響
      (2022) 陳翊慈; Chen, Yu-Tzu
      關於低視生繪畫教育研究之資料至今仍相當缺乏,本研究採行動研究法、半結構式訪談,實際教導中部視障重點學校的4位11~12歲國小五、六年級的低視生,分別進行一對一個別與一對三群體教學,為期一學期每週一次共16堂80分鐘的繪畫教學課程,以探討多樣的實物模型引導對於擴展高年級低視生繪畫發展之可能性,並觀察課堂中的對談與繪後說故事是否影響其繪畫表現與口語表達能力,且經過持續修正教學,提出影響其繪畫表現與口語表達之關鍵性教學策略。研究結果與分析可見:在繪畫表現上,參與者的人物繪畫、靜物寫生、物體與大場景的情境聯想繪畫、想像力、及空間表現能力在前、後測表現皆明顯進步,甚至有高階的透視空間構圖表現 ; 在口語表達能力上也有所提升,甚至進而加強了社交能力。研究結果顯示,實物模型寫生的教學策略對繪畫表現有正向影響性:(1)提供多樣化實物模型使其增加物體認知能力 ;(2)鼓勵手眼併用觀察實物模型使其提升觀察全面性 ;(3)觀察多重角度實物模型使其加強立體構成理解力。研究結果發現,課堂對談與繪後說故事可增進繪畫表現與口語表達能力:(1)循序式對話引導提升其繪畫情境營造與口語表達能力 ;(2)執行「繪後說故事」的口說引導使其加強組織口語表達內容。並可藉由8項具體建議關鍵性繪畫教學策略引導高年級低視生繪畫:(1)教學前的個案了解以利後續設定繪畫教學策略 ;(2)提供適合其視力狀況的畫紙尺寸與繪畫媒材 ;(3)藝術欣賞的多樣化作品選擇與大小尺寸印製以便於觀看討論 ;(4)與校方、家長保持適當聯繫以了解低視生在學習中的身心狀態 ;(5)正向鼓勵式教學進而增進學習動機與自信心 ;(6)小尺寸圖卡繪畫可練習構圖佈局與擴增繪畫影像資料庫 ;(7)小尺寸圖卡組合成大範圍繪畫的佈局構圖概念助於空間構圖表現 ;(8)觀賞教學期間的繪畫作品或舉辦成果展示具正向意義。
    • Item
      藝術鑑賞對低視力青少年的口語表達及繪畫表現之影響
      (2020) 楊雅婷; Yang, Ya-ting
      在目前視障教育中,對視障兒童的教育多以生活自理能力為主,相關研究及文獻則著重於改善低視力兒童的學習環境、方法及工具之探討;美術教育則多以手作為主,鮮少以圖像學習為主的繪畫活動。同時對於低視力青少年的藝術教育、藝術鑑賞相關研究及資料都十分缺乏,因此本研究將透過藝術鑑賞課程,研究觀察低視力青少年在課程前後口語表達能力、邏輯思考能力、繪畫表現及美感認知的改變,並將研究結果提供給相關教育者、家長、研究者等,做為未來研究及教育之參考與建議。本研究主要採用行動研究法(action research),在教學課程前安排前測,之後為課程施教,每次施教時間為兩個半小時,共計16週,教學課程分為兩階段,教學課程第一階段以繪畫課程為主,共7週,教學課程第二階段以藝術鑑賞課程為主,繪畫為輔,共9週。並在教學課程結束後安排後測,觀察此教學課程對參與者的影響。經教學觀察及研究結果分析後,本研究歸納出以下結論:一、藝術鑑賞有助於低視力青少年口語表達能力提升;二、藝術鑑賞有助於低視力青少年邏輯思考能力提升;三、藝術鑑賞使低視力青少年繪畫表現改變,包括:(1)更加注重構圖的安排;(2)作品更有故事性;(3)繪畫技法更多元;四、藝術鑑賞有助於低視力青少年美感認知提升;五、藝術鑑賞以角色扮演有助低視力青少年口語表達對自我要求提升。同時本研究也建議藝術教育者、後續研究者在低視力青少年的藝術課程中:一、在美術課程增加藝術鑑賞的內容,不因參與者視力限制而減少其觀賞畫作的機會;二、留意低視力參與者個別的觀畫限制,如同一幅畫作提供兩種大小尺寸,小尺寸畫作供參與者觀賞整體構圖,大尺寸畫作供參與者觀賞細節、提供明度較高的畫作、提供主題性明確的畫作,提供較寫實之畫作;三、適時的提供畫作資料、專業藝術相關知識的說明及補充,擴充參與者藝術相關知識;四、觀察低視力青少年的反常行為;五、留意低視力青少年的學習變化。
    • Item
      臺灣六至十五歲低視力兒童之繪畫分析
      (2019) 邱寶儀; Yau, Po-Yee
      低視力兒童由於先天視力不足,感知覺統合並不如一般明眼兒童,嚴重的影響了他們日常生活中所有活動,包括與認知、社交、情緒相關的發展。由於視力不佳,低視力兒童大多缺乏主動探索物品的動機,也很少參與繪畫活動。然而,現存視障藝術教育資源的缺乏,導致低視力兒童從小便失去適當的學習機會。本研究針對臺灣國內低視力兒童的繪畫作品進行分析,探討其繪畫的形式與表現特徵,並進一步提出低視力兒童藝術教育的相關建議。本研究一共蒐集來自臺灣6-15歲低視力兒童,共103份樣本,分別以年級與性別進行分組,並以圖像分析法與描述型統計歸納。研究結果顯示:低視力兒童對物件有遮蔽概念,但整體空間停留在飄浮階段;他們容易缺乏整體構圖、空間安排和物件群組與比例關係,在物件投射系統傾向使用直角投射,而使用線條大多為連續與一筆勾邊上色筆觸表現細膩;用色大多可使用三色以上;低視力兒童的繪畫表現隨著年齡發展更為成熟,但到了高年級反而退步在本研究中尚無出現明顯的陰影;表現,男生普遍在空間相關發展較成熟,女生在生物與關係表現較成熟。經研究結果分析,本研究針對低視力兒童繪畫表現與特徵歸納以下結論:(1)近距離觀察與繪畫並傾向以組合方式完成畫作、(2)可理解物件內空間概念但對大空間掌握不足、(3)部分遮蔽較群組與比例表現理想、(4)物件投射大多與全盲者表現同樣使用直角投射、(5)傾向一筆完成輪廓線並不排斥用色、(6)提早出現退步和瓶頸狀況、(7)視覺經驗是能夠表現斜角投射的關鍵、(8)視力受限但不影響進入視覺寫實階段。
    • Item
      實物模型對中低年級低視力兒童圖像表現能力之影響
      (2019) 邱佳勳; Ciou, Jia-Syun
      低視力兒童由於視覺缺陷,造成他們對周遭環境的探索受到了限制。且視障巡迴教師對視障學生的輔導也多著重於盲生以及生活自理能力,忽略了低視力兒童剩餘視力的使用及藝術教育的需求。本研究採行動研究法與觀察法,研究對象分別為一女二男之中、低年級低視力兒童,16堂繪畫課程,每堂60分鐘採一對一教學。透過多樣的實物模型,培養低視力兒童的觀察力,達到物件辨認、分化、描繪特徵之能力,彌補低視力兒童對事物認知及概念建立的不足。研究結果顯示:參與者的前、後測比較有明顯進步,多樣的刺激物及教學策略,不僅能增加參與者的視覺經驗外,也能培養他們觀察事物的能力。教學後參與者作品中的人物、事件、場景細節增加,並能準確描繪出物品的特徵及造型輪廓。經教學觀察及研究結果分析後,本研究歸納出以下結論:一、實物模型融入繪畫教學有正向影響;二、低視力兒童繪畫教學策略之建議:(1)因材施教,適性教學;(2)繪畫主題與生活經驗結合;(3)多樣的實物模型及視覺刺激物能拓展認知,正確掌握物件特徵;(4)情境體驗加深學習印象及視覺經驗,豐富作品內容;(5)操作木偶人改變圖式期僵化的肢體動作;(6)觸覺感官與平面圖卡增加描繪對象的細節;(7)寫生培養個人觀察能力,盡量避免臨摹教學;(8)口語互動豐富繪畫內容,正向鼓勵提升自信心。三、繪畫媒材與教材教具選擇:(1)依據視力狀況提供適合的繪畫媒材;(2)提供易辨識色彩的畫筆以利選擇;(3)模型尺寸易掌握且擬真度高;(4)教材設計顏色對比要大;(5)教學環境配置適當。四、低視力兒童的繪畫特徵:(1)一筆劃完成物體外輪廓;(2)作品僅大面積填色,小面積則保留輪廓線;(3)手眼協調不足影響物體弧度造形的掌握度;(4)視野狹窄造成兒童局部作畫、線條無法順利連接、物件描繪僅靠紙張邊緣之繪畫特徵(5)有色紙張影響畏光兒童的顏色辨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