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6

一、系所整體發展概念

本系所設立是為了因應當代「國際創意設計產業」趨勢與「台灣創意設計」人才需求,跳脫傳統設計概念之分科教育方式,強調培育具備『設計策略』、『創意設計服務』與『專業職場精神』之跨領域思維的設計專業人才,主要培育方針為:

  • 創新創意之本質
  • 美感美學之品味
  • 專業實務之技能
  • 多元跨界之知識

    二、系所特色

  • 以創意設計之創新思維啟發為重點。
  • 因應創意設計產業之人才需求規畫。
  • 除專業知識技術之外,強調多元跨界知識學習。
  • 輔導學生具有自行規劃主軸專業能力,並專精於自我學習及參與相關活動。
  • 就業領域以擴及不同創意設計產業,培育設計領導管理人才為教學目標。
  • 課程設計將逐步減輕課程時數,使學生能專精學習及參與活動。並加強各課程之專業要求,重視扎實的美感品味基礎。
  • 強調人文藝術素養與拓展國際視野。
  • 特別強調國際化,每年舉辦多次跨國工作坊、研習營、論壇與交流活動。
  • 設置國內外當代藝術與設計雜誌期刊環境,提供學生豐富的學習創意設計思維。

    三、設計系所歷史沿革

    1975 年本校美術系實施大學部三、四年級分為國畫、西畫、設計三組教學。相關設計組教授包括莫大元、王建柱、蘇茂生、王秀雄等名師。
    1981 年美術研究所成立設計組。
    1982 年本校成立工藝學系,之後並成立室內設計組,近期由莊修田教授領軍。
    1998 年設計研究所成立。由康台生、張柏舟、周賢彬、梁桂嘉所長積極發展。
    2004 年美術系碩士班藝術指導組成立。經由林磐聳、施令紅、林達隆、林俊良教授努力經營。
    2005 年美術系學士班實施國畫、西畫、設計三組分組招生。
    2006 年美術系博士班藝術指導組成立。
    2007 年以美術系設計組為基礎,規劃申請籌設視覺設計系。
    2008 年教育部通過視覺設計系成立申請案,並由林磐聳前副校長擔任籌備主任。
    2008 年由林磐聳前副校長設立文化創藝產學中心。
    2009 年視覺設計系成立,歷經林磐聳、李新富、許和捷主任積極發展,並逐年轉移美術系設計組師生。
    2012 年8月1日「設計學系」正式成立,整合視覺設計系、設計研究所與工教系室內設計組的專業資源,發展視覺藝術與媒體傳達設計、產品設計、室內設計等頂尖設計專業,並培養跨設計專業能力之商務型設計師。歷屆主任為許和捷教授(2012.8-2013.7)、林俊良教授(2013.8-2015.7)、梁桂嘉教授(2015.8-2017.7)、現任主任為劉建成教授(2017.8-迄今)。

    四、學士班特色

    本系招收對藝術設計有興趣之學生,分兩類組招生,視覺組需加考術科(第一類組),產品組不須加考術科(第二與第三類組) ,可跨領域修習課程。突破以往傳統單一藝術與設計人才的培育方式,促使不同類型之菁英學生,能在多元跨界的設計領域中相互學習成長。本系另開設室內設計學分學程、生態藝術與科普傳播學分學程,提供有興趣的學生選讀。 透過專業領域的課程分組方式,依學生特質發展主修的專業設計方向,並根據興趣延伸修習其他領域之創意設計知識。

    本系學生的養成,除了有良好的創新創意、美感品味、專業技術與多元跨界知識外,更具備清晰的正確設計服務理念。 本系課程橫跨視覺創意設計、產品創意設計等二大領域之藝術與設計專業。具有精要設計學院之精神,卻無獨立系所間的學習藩籬與障礙,以因應現今創意產業對於跨界領域的實際需求。

    本系特別重視人文藝術之涵養,設計產業精英人才不僅著重設計專業的訓練,更是創意設計專業思維的培養以及職場所需的敬業精神和創新能力。

    五、碩士班特色

    區分視覺設計(平面、書籍、文創、品牌設計、繪本、動態繪本、動態影像、動畫設計與媒體藝術等)、產品設計(商品、文創、產品設計、展場設計、商業空間設計、住宅場辦設計等)領域,課程除了基本的必修與主修課程之外皆可多元跨領域選課。另開放設計創作在職專班,提供業界人士就讀。

    本所師資涵蓋專業教師與業界資深創意指導,提供學生在專業領域更加精進,並學習多元跨界知識,以符合當前國際與社會創意設計產業之高階人才需求,強調實務創作與學術研究並重。

    六、博士班特色

    培育具備國際視野與解讀國際市場資訊能力,以及對創意設計資源掌握與應用能力,並具有整合能力的設計專業高階創作或學術研究人才。

    七、師資特色

    本系凝聚全國創意設計產業領域眾多資深教授,目前14位專任教授。 近20位兼任教師,三分之二為設計業界之創意總監,此一架構為全國相關系所之冠。 位處台北市市中心,每學期固定有另外十餘位產業界資深師資講習。

    八、文化創藝產學中心

    本系設有系級之文化創藝產學中心,每年承接教育部、文化部、經濟部、國科會、與產業界等各種不同專業計畫案,提供學生計畫執行及設計實務之機會。實質推動國內創意設計政策,積極參與國內外各創意設計相關協會之活動,以整合產、官、學、研之交流平台。

  •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18
    • Item
      角色智慧財產授權之品牌設計探討
      (2024) 李佩珊; Lee, Pei-Shan
      自2018年起,台灣逐漸重視智慧財產(intellectual property,以下簡稱IP)的經濟產業需求,此經濟範圍涵蓋智慧財產中的著作權交易,涉及文字創作如小說和故事、圖像創作如動漫與卡通,以及跨領域的影視、動畫與遊戲等一切可重複利用的授權與販售內容。賴文智(2021)指出文化創意產業中的IP,主要是指品牌加上內容的整體,並以知名度及愛好者為其授權交易的基礎;本研究目標以角色IP授權為主,因此可說角色IP不僅是圖像創作與設計,亦透過商業授權創造利益,以品牌經營增加知名度,總體目標是創造經濟且延續價值,透過不斷地授權不僅強化角色的喜好度更延續角色的商業生命。在此背景下,本研究的目標為:探討角色IP創作者與經營者在法律授權、角色識別設計與角色品牌三面向上的使用範圍、設計與經營方式;研究透過文獻分析得知角色IP授權的三大面向為法律、設計與品牌,再以文獻分析所得結論作為研究方法設計的架構,透過4個高度識別的國際個案分析與5個角色設計經營者的訪談分析所得:(1)角色IP授權涉及著作權授權後的商業利用與利益分享,以智慧財產權中的商標權保護,且商標權有利於角色生命的延續,另可透過營業秘密跨領域合作,擴大角色影響力;(2)角色設計在外在造型上需要符號識別化與簡化,其內在設定需要明確的世界觀與個性使受眾產生共鳴;(3)角色IP需具品牌獨特性與個性化以提高知名度,經營角色需積極與受眾互動以增加黏著度,才能在商業市場上提高授權能力。本研究提出角色IP可行的設計思考流程、品牌經營的可參考方式、及商標權的使用與維護;以及日後AI新科技影響設計相關領域時,後續可研究的參考資訊。
    • Item
      立體書概念應用於珠寶品牌 快閃活動展示設計創作研究
      (2022) 李佳珉; Lee, Chia-Min
      在商業化的銷售手段中,展示設計相對是以一種較為感性靈活的手法,為企業品牌做形象包裝。現今的展示陳列的表現形式多元且媒材多樣,具特色的櫥窗,也時常吸引路人們停下腳步駐足觀看。成功優異的展示設計,不僅是產品資訊的宣達,更可將產品提升為不同空間場域的藝術作品。透過不同方式媒材的視覺呈現,能傳遞給觀者不一樣的感受和訊息。本創作研究的目的,期望能歸納出立體書結構延伸至書本以外的展示特點;並統整分析展示設計的特性;結合立體結構與快閃活動與其展示設計趨勢,為品牌提供一創新的行銷活動模式。在研究方法上,以文獻探討匯整立體書的結構種類和技術,同時分析展示設計在不同應用中的功能與目的;案例分析是蒐集篩選符合國際知名取樣標準的品牌案例,對照比較其在過往活動中,呈現的風格、色彩、手法,分析當前品牌展示設計的趨勢走向,作為本研究創作之參照依據。最後導入創作實證,以三種不同形式的立體書結構,結合法國珠寶品牌Les Néréides的三款經典主題,呈現既符合品牌固有形象概念又具突破創新的活動展示設計。經由創作研究後獲得以下數點結論:一、立體書透過簡單的打開、抽拉等動作,迅速便利的完成展示的性質,特別適合應用在時效短暫的快閃活動中;二、展示設計透過多元創新的形式,容易達成資訊的傳遞並與觀者進行雙向溝通;三、情境式融入的場景,能給予消費者產生好奇心理,可為立體書結合快閃展示活動的未來趨勢;四、提供商業品牌未來一個新型態概念的展示模式,提升行銷效益。關鍵字:立體書、快閃店、品牌、展示設計
    • Item
      地方特色品牌識別系統化創作研究-以東澳國小為例
      (2021) 顏莉文; Yen, Li-Wen
      品牌時代的現今,多數品牌以建立明確、易於辦識的識別形象系統,建立市場好感與識別性,做為迎戰市場的策略之一,亦代表著品牌的核心精神與願景。偏鄉小學先天擁有獨特的特有文化,也挾著資源不足的劣勢。盼以品牌經營之理論與經驗,增強文化獨有特質,提升學童的民族認同與自我認同,以先天所擁有的優勢改善其所面臨的不足。本研究創作之個案對象為宜蘭縣南澳鄉東澳國小,是一座典型的偏鄉小學,其擁有一支知名的運動隊伍「東澳射箭隊」,經常代表臺灣征戰國內外,其間雖屢獲佳績,但射箭隊的練習及比賽所需經費,遠遠超出既有的補助,隊伍比賽的經費是校內每年的難題,僅靠著全校師生於每年四至六月飛魚季,製作飛魚製品販售,籌措運作經費。本研究盼為其設計一套適切的校徽識別系統,做為東澳射箭隊背書品牌識別,同時也建立東澳射箭隊之專有識別設計,並依此品牌識別延伸創作週邊募資商品,配合原有之東澳飛魚禮盒,除協助增加資金的籌措,也期明確的識別能讓東澳國小加強與外界的接觸點。本研究過程分為以下部份:(一)文獻探討:探究文化之定義及元素,與品牌、學校品牌、品牌識別,助於瞭解其文化及建立品牌識別形象之必要性。(二)個案分析:以東澳國小為核心其內部之文化、發展歷程、校舍環境、人員組織等進行調查,作為創作的依據。 (三)東澳國小的分析及創作:綜合文獻及個案分析,採用符號分析法、系統設計方法,提出創作策略,進行東澳國小校徽識別系統、東澳射箭隊識別及相關募資品規畫創作,助其對外行銷,能夠增加與外界的接觸點,改善資源匱乏的困境,盼亦藉以加強東澳學童對於學校的及自我的認同感。(四) 結論與建議:藉本研究過程之程序,提出本研究之所獲成果與建議。
    • Item
      電視頻道品牌形象廣告之創意探討
      (2011) 徐翊鈞; SHU YI CHUNG
      台灣的電視產業蓬勃發展,競爭激烈,但是對於電視品牌的觀念卻非常薄弱。電視品牌如何被識別,如何在眾多競爭者中找到自己的定位。特別在「電視頻道包裝」-電視頻道的識別系統這部分,很多的電視頻道運用了很多的顏色,也製作了很多動態的形象廣告,這些製作物是不是能很清楚的表達電視頻道的核心價值、理念、願景。 本研究透過文獻探討,了解什麼是「品牌」,特別針對「電視頻道品牌」做分析。接著討論電視頻道包裝(VI)部分,包括On Air Gaphic 和 Off Air Gaphics,然後針對On Air Gaphic部分中的形象廣告討論,導入案例分析,剖析各家電視台的形象廣告。也藉由ZMET(隱喻抽取技術)研究,請電視台工作人員蒐集圖片做為線索,透過圖片中所含的隱喻,藉由有效的探索與創造心智活動,分享視覺隱喻背後所隱藏的構念,整理出來的構念和圖像資料也作為形象廣告創作的元素。 ZMAT研究和案例分析以新唐人亞太電視台為例¬,一個國際性的電視台。結論的部分為:(1) 「安全感」、「包容」、「融合」、「自信」等共同構念(construct) 是屬人心中最深層的對於「唐」的想法。(2) 抽取出來的共同構念(construct)中,發現很多的的構念(construct)是屬於馬斯洛的需求理論中,(安全感)第二階層安全需求和(自信)第四階層尊重需求。(3) 把很多電視台形象廣告的元素解碼,看見他們在調性、表現形式和製作技術(tone . format . technique)上如何運用,對於從事電視頻道品牌形象廣告設計上有很大的幫助。(4) 創作運用的元素很豐富,但是表現方式必須根據核心價值延伸,符合核心價值的表現才是關鍵。(5)從ZMAT研究、案例分析到創作電視品牌形象廣告,是有連貫性的。
    • Item
      中小型企業品牌形象識別設計整合策略-以台商科宏化妝品公司為例
      (2010) 毛詠洵; MAO YUNG-HSUN
      在這個瞬息萬變的世界,各行各業為求搶奪先機無不絞盡腦汁思考如何提升競爭力,望能成為市場上的強勢品牌。但對台灣大多數的中小企業來說,儘管產品在世界上具有優質的製造水準,但對發揚品牌知名度的執行力卻不足,在歷經十幾年生產線拓展後,開始面臨子品牌經營完善但企業本身母品牌卻發展不全的情況,如何利用品牌策略來處理此問題便是本研究要探討的議題。本研究以中國大陸台商「科宏化妝品公司」為個案實行範本,提出中小型企業品牌形象識別設計的整合策略,提供未來相關單位發展品牌整合策略的範例參考。 企業識別系統(簡稱CIS),目前台灣許多大型知名企業都了解並採用,中小企業也跟著效仿此經營模式,卻未善用此套識別系統的核心價值,只是一味地模擬外在視覺設計,在經營策略的規劃上卻未跟進。近幾年「品牌」的觀念興起,許多新創品牌紛紛拋棄傳統的CIS做法改採用這股新型的品牌設計風潮,兩種設計策略看似互相抵制,但對一間漸有規模的中小企業來說,若能將兩者去蕪存菁合併使用,若策略規劃得當,不失為一個可以更加強化品牌資產的好方法。 本研究首先針對主題進行與品牌和企業識別系統相關文獻資料整理,針對個案對內方面採取個案研究法(包括SWOT分析法和行銷7P研究法),並做事實資料整理和現況調查;對外方面則採取標竿學習法,選取相似背景的競爭者做資料比對並提出值得效仿的策略建議;另外針對研究主題進行的內部調查則採取深度訪談法及問卷調查法,待數據資料處理完畢進行分析,歸納出研究結果。針對研究結果對個案進行「企業品牌形象識別設計」的改造創作,運用設計策略將CIS與品牌的觀念融入其中,最後匯整出一套全新的設計方法。研究結論則提出研究過程中經歷的狀況並予以五項設計建議,望未來品牌整合設計的議題能更加專業化,為中小企業塑造永續發展的新契機。
    • Item
      uni咖啡品牌形象建立之視覺設計與應用研究
      (2010) 周慈菁; TZU-CHING CHOU
      本研究利用咖啡市場的探究與現行行銷面向的蒐集與探討,比對於目前市場上興盛的咖啡品牌,試圖提出適切的視覺設計運用於此產業。透過對主要競爭者:illy及LAVAZZA的分析,與次要競爭者STARBUCKS的分析可發現,此三種品牌將「精品行銷」帶入市場,提高顧客對產品的吸引力。另外,他們亦重視形象識別設計、包裝設計及室內的裝潢與呈現的味道與主題,彼此間的品牌識別有明顯的市場區隔。透過競爭者的分析,本研究創作鎖定以「芒果黃」作為與其他競品的視覺區隔,暖色系傳達出溫暖與活潑的色彩意象,亦能傳達台灣在地人文特色。 現今的消費型態,美學掌握了消費者第一眼的目光,有時候更是主宰了消費者購買的慾望,對咖啡產業來說,值得密切注意的是,重視生活品味此消費族群具有高消費能力,但市場上較少主推結合精美包裝設計的「新鮮精品咖啡豆」之台灣品牌,若能更深入挖掘此一消費群、給予符合他們的品味與氣氛,更能增添產品吸引力與製造商機。
    • Item
      文化品牌模式之設計策略研究-以峨眉鄉東方美人茶為例
      (2010) 周育妏; Chou Yu-Wen
      文化反映出精神、意識與區域群體特性,存在人類的地方就會留下生命的跡痕,在同一文化地域中生成出固有風土,並產生相攝而又具有特質的文化;品牌是具像亦是抽象的符碼,在社會演進與文化歷程過程裡,由為人所辨識的符號、標記等漸漸成為一種表徵與各生活型態下的風格,深沉地洞悉文化,透過文字、記號、符號、圖像等來傳達,又或直接涉入去體驗,讓「文化」在現代中成為一種更能接近大眾的型態表現,操作這些載體的則是文化中的抽象價值觀、信仰、人類的需求、生活風格等,藉以「品牌」從有形與無形中更接近文化。本研究探討文化品牌模式建構之設計策略運用,從文化品牌模式、文化創意等相關文獻來分析並前往峨眉當地進行訪談,釐清並整合文化品牌模式,再針對設計的角度切入,建構出設計策略該如何運用於文化品牌的模式,將模式流程導入社區與地方文化產業發展並結合應用,研究中以峨眉鄉東方美人茶為例進行深度探討,收集相關台灣茶葉熱泡飲消費者特性,及茶類市場包裝設計研究資料輔助進行,運用文化品牌的設計的策略面來將其建構成富有地方文化特色的文化品牌,策略模式概要如下: 1.定義研究之文化創意產業別界定為地方文化產業,並對該產業進行產業分析深度探討。 2.針對該地方文化產業之設計策略發展,將地方文化以視覺文化歷程進行文化符碼編碼。 3.同於品牌概念,文化品牌亦著重消費者需求與認同,更特別著重文化符碼與文化品牌的隱性的感性行銷與體驗價值,設計師(文化中介者)應強化自我將文化符碼體現形塑為文化品牌的能力。 4.經由上述1、2、3項歷程,設計師(文化中介者)可以開始進行產品形象規畫與品牌概念化,視消費者產業別與產品或服務在使用價值、交換價值、符號價值與體驗價值的觀點,來做為實務創作與行銷方式的重要參考。 文化創意產業是現今世界的潮流,現今是一個極度重視文化與生活風格的社會型態,將文化的因素考慮在設計中,再將由文化為內涵的設計寓於生活之中,學習由理念與架構開始建構我們的創作,思維所要進行的創作之設計本質,在地方文化品牌的設計策略模式探討與創作實驗實作中,期能為提升峨眉的藝文觀光加入一股助力,也為其他具有地方文化特色且待發展的社區區域帶來參考價值。
    • Item
      地方特產品牌應用於視覺設計創作之研究
      (2007) 朱盈珍
      本研究主要探討:如何應用視覺設計建構地方特產品牌形象,俾利地方特產在市場上之行銷及宣傳,並以新竹縣新埔鎮客家柿餅作為實際案例,進行視覺形象設計與品牌之間的關聯性研究。 透過文獻的探討,本文歸納出「色彩」、「圖形」及「文字」為視覺傳遞的主要要素,進而提出視覺設計理論應用於地方特產品牌應達成:傳達商品訊息、建立品牌認知、刺激消費需求與宣傳地方文化等四項任務。研究結果則顯示:視覺設計在輔助塑造產品的品牌形象上,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若能建立獨樹一格的地方特產品牌,將有利於產品的市場宣傳及行銷。 「設計」不侷限於商業實用性的功能面向,更是文化及生活的一部份;在消費文化產品中注入設計概念進行品牌推廣,更能彰顯商品的文化附加價值。同時,當消費者了解到設計價值的重要性與存在的意義之後,將更有助於提昇消費者的生活美感。 本研究由分析結果擬定設計策略,以作為視覺設計應用於地方特產品牌之創作基礎,使地方特產之視覺設計更具創意與文化使命
    • Item
      自行車品牌之產品識別系統研究-以台灣雲豹公司為例
      (2014) 余涵中
        產品識別是建構以及傳達品牌形象的重要媒介之一,透過具有明確識別性的產品識別特徵,並將產品識別特徵群作系統化的規劃,將有助於消費者對於品牌形象和記憶度的提升。如何形塑較具有明確識別度的產品識別特徵,並將其整合為產品識別系統的設計模式,是本研究主要探討的議題。   本研究之研究方向,針對自行車品牌為主要探討對象,在研究流程的規劃上主要以四個階段作執行。第一階段為文獻探討,藉由文獻來歸納產品識別系統的理論架構,以及有關於企業識別系統與產品識別系統之關聯性的基本探討。第二階段為研究分析,首先,以專家訪談法作個案篩選,搜集三個具有明確識別性之產品識別系統的自行車品牌,並且蒐集有關自行車品牌在產品識別應用上的相關輔助資料,其次,透過案例分析進行較深入的檢視,將該些品牌建構產品識別系統的設計手法作歸納分析。第三階段為設計創作,以台灣本土的自行車品牌-台灣雲豹作為創作對象,並將前面兩階段所歸納的分析資料作為創作過程中的參考依據。最後一階段為綜合整理,將前述各階段之研究結果整合歸納為本研究之結論與建議。   透過本研究之研究流程所分析整理之研究結論主要可歸納為以下幾點:(一)產品識別需要透過長時間的應用與傳播方能令消費者產生共鳴;(二)具有高度辨識性的自行車品牌,在產品識別的特徵上,除了具有對於企業外部的獨特性之外,亦具備了企業內部的統一性;(三)品牌之系列產品在色彩計劃的規劃上,除了能以慣用或相似的色系作表現外,採用相同的配色模式亦是能傳達統一性的方式之一;(四)欲提升自行車品牌之產品識別度,以機能導向為優先考量是值得參考的設計方針。
    • Item
      健診中心的視覺形象設計之創作與探討-以梅約醫學健診中心為例
      (2010) 涂德正; Te-Cheng Tu
      人類獲取資訊的重要來源是視覺,而在企業形象日益被重視的今日,企業識別系統(CIS─Corporate Identity System)隱含著企業精神與願景,無疑地是企業界與外界溝通之主要視覺語言。林磐聳:「將企業經營理念與精神文化,運用整體視覺傳達系統,傳達給企業體周遭的關係者或團體,並掌握使其對企業一致的認同感與價值觀。設計出來之作品,和商業上發生關係,能在大眾視覺上留下好印象設計,設計是一種策略,一種與產業的更有效率的結合,也是一種對消費社會的無形影響力(馬場雄二,1986,5)」。 醫療機構作為企業實體的一環,其形象之建立有賴於從有自身的視覺識別系統開始,進而樹立形象,成為一個信賴品牌。本研究選擇「梅約醫學健診中心」個案作為探討醫療機構行業特性與識別系統發展之對象。藉由探索民眾在選擇健檢機構時所考量的因素,發掘其視覺標緻之意象。希望透過健康檢查視覺形象系統的建立,讓人們瞭解健康的意義,使生理及心靈、生活和環境,都能達到和諧均衡關係。 研究發現,民眾對於「先進的健檢儀器設備」、「檢查結果的準確性」、「醫師的專業能力」較為重視;而對於「休閒設施完善」、「健檢機構採取會員制度之福利」較為不重視。本研究試圖找出健診醫療企業獨特的文化,發展色彩、造型作為設計語彙,冀望設計作品日後可以作為醫療健診機構標誌,在設計或修改時的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