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6

一、系所整體發展概念

本系所設立是為了因應當代「國際創意設計產業」趨勢與「台灣創意設計」人才需求,跳脫傳統設計概念之分科教育方式,強調培育具備『設計策略』、『創意設計服務』與『專業職場精神』之跨領域思維的設計專業人才,主要培育方針為:

  • 創新創意之本質
  • 美感美學之品味
  • 專業實務之技能
  • 多元跨界之知識

    二、系所特色

  • 以創意設計之創新思維啟發為重點。
  • 因應創意設計產業之人才需求規畫。
  • 除專業知識技術之外,強調多元跨界知識學習。
  • 輔導學生具有自行規劃主軸專業能力,並專精於自我學習及參與相關活動。
  • 就業領域以擴及不同創意設計產業,培育設計領導管理人才為教學目標。
  • 課程設計將逐步減輕課程時數,使學生能專精學習及參與活動。並加強各課程之專業要求,重視扎實的美感品味基礎。
  • 強調人文藝術素養與拓展國際視野。
  • 特別強調國際化,每年舉辦多次跨國工作坊、研習營、論壇與交流活動。
  • 設置國內外當代藝術與設計雜誌期刊環境,提供學生豐富的學習創意設計思維。

    三、設計系所歷史沿革

    1975 年本校美術系實施大學部三、四年級分為國畫、西畫、設計三組教學。相關設計組教授包括莫大元、王建柱、蘇茂生、王秀雄等名師。
    1981 年美術研究所成立設計組。
    1982 年本校成立工藝學系,之後並成立室內設計組,近期由莊修田教授領軍。
    1998 年設計研究所成立。由康台生、張柏舟、周賢彬、梁桂嘉所長積極發展。
    2004 年美術系碩士班藝術指導組成立。經由林磐聳、施令紅、林達隆、林俊良教授努力經營。
    2005 年美術系學士班實施國畫、西畫、設計三組分組招生。
    2006 年美術系博士班藝術指導組成立。
    2007 年以美術系設計組為基礎,規劃申請籌設視覺設計系。
    2008 年教育部通過視覺設計系成立申請案,並由林磐聳前副校長擔任籌備主任。
    2008 年由林磐聳前副校長設立文化創藝產學中心。
    2009 年視覺設計系成立,歷經林磐聳、李新富、許和捷主任積極發展,並逐年轉移美術系設計組師生。
    2012 年8月1日「設計學系」正式成立,整合視覺設計系、設計研究所與工教系室內設計組的專業資源,發展視覺藝術與媒體傳達設計、產品設計、室內設計等頂尖設計專業,並培養跨設計專業能力之商務型設計師。歷屆主任為許和捷教授(2012.8-2013.7)、林俊良教授(2013.8-2015.7)、梁桂嘉教授(2015.8-2017.7)、現任主任為劉建成教授(2017.8-迄今)。

    四、學士班特色

    本系招收對藝術設計有興趣之學生,分兩類組招生,視覺組需加考術科(第一類組),產品組不須加考術科(第二與第三類組) ,可跨領域修習課程。突破以往傳統單一藝術與設計人才的培育方式,促使不同類型之菁英學生,能在多元跨界的設計領域中相互學習成長。本系另開設室內設計學分學程、生態藝術與科普傳播學分學程,提供有興趣的學生選讀。 透過專業領域的課程分組方式,依學生特質發展主修的專業設計方向,並根據興趣延伸修習其他領域之創意設計知識。

    本系學生的養成,除了有良好的創新創意、美感品味、專業技術與多元跨界知識外,更具備清晰的正確設計服務理念。 本系課程橫跨視覺創意設計、產品創意設計等二大領域之藝術與設計專業。具有精要設計學院之精神,卻無獨立系所間的學習藩籬與障礙,以因應現今創意產業對於跨界領域的實際需求。

    本系特別重視人文藝術之涵養,設計產業精英人才不僅著重設計專業的訓練,更是創意設計專業思維的培養以及職場所需的敬業精神和創新能力。

    五、碩士班特色

    區分視覺設計(平面、書籍、文創、品牌設計、繪本、動態繪本、動態影像、動畫設計與媒體藝術等)、產品設計(商品、文創、產品設計、展場設計、商業空間設計、住宅場辦設計等)領域,課程除了基本的必修與主修課程之外皆可多元跨領域選課。另開放設計創作在職專班,提供業界人士就讀。

    本所師資涵蓋專業教師與業界資深創意指導,提供學生在專業領域更加精進,並學習多元跨界知識,以符合當前國際與社會創意設計產業之高階人才需求,強調實務創作與學術研究並重。

    六、博士班特色

    培育具備國際視野與解讀國際市場資訊能力,以及對創意設計資源掌握與應用能力,並具有整合能力的設計專業高階創作或學術研究人才。

    七、師資特色

    本系凝聚全國創意設計產業領域眾多資深教授,目前14位專任教授。 近20位兼任教師,三分之二為設計業界之創意總監,此一架構為全國相關系所之冠。 位處台北市市中心,每學期固定有另外十餘位產業界資深師資講習。

    八、文化創藝產學中心

    本系設有系級之文化創藝產學中心,每年承接教育部、文化部、經濟部、國科會、與產業界等各種不同專業計畫案,提供學生計畫執行及設計實務之機會。實質推動國內創意設計政策,積極參與國內外各創意設計相關協會之活動,以整合產、官、學、研之交流平台。

  •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3 of 3
    • Item
      疊印效果運用於永續農業議題之海報創作研究
      (2024) 詹喬雅; Chan, Chiao-Ya
      疊印效果常運用於藝術和設計創作中,包含包裝、書籍、海報等,以提升畫面層次、豐富視覺感受,是設計中可深究的表現。一方面結合趨勢性的永續農業為創作題材,幫助觀者認識議題價值,重視行動參與。研究中透過文獻分析法釐清疊印的相關研究、歷史脈絡及平面設計中的應用,以及永續農業的發展格局及核心。在案例分析中取樣「AGI國際平面設計聯盟」的海報,歸類疊印手法、效果及色彩運用;另一方面的案例海報則取樣自「墨西哥國際海報雙年展」2020及2022的作品,歸納永續農業議題呈現的切入點為共生思維及生態危機,並且多數側重環境面的視覺主題。在設計創作章節針對有機肥料的題材提出八件生物性肥料與七件植物性肥料的海報創作,共十五張永續農業議題海報,呈現錯位意趣的疊印效果,進行圖疊圖、圖疊字、字疊字的試驗,同時延續案例分析中列舉的疊印效果,經創作驗證後,所獲致結論為:1.疊印效果分為空間延伸、時間連續、視覺模糊及局部強調,在海報中複合使用,可為視覺帶來多元的可能性;2.疊印效果尤其有利於延展空間層次表現,且隨著疊印技術的提升,設計師能更有效預測並設計疊印後的色彩變化,進行單色疊印、互補色疊印、類似色疊印與三角配對色疊印等;3.設計介入永續農業議題,反應新世代思維,有利於傳遞可持續性策略;4.透過創作反覆媒合圖或文可表現題材與植栽互為因果的關係,讓觀者理解議題下的連鎖影響與循環效益。在永續農業趨勢下,公部門可加強有機肥料的推廣,積極建立處理廢料與農業肥料之間的橋樑。
    • Item
      拼貼手法運用於食安議題之海報設計創作研究
      (2021) 劉昀芝; Liu, Yun-Chih
      於工業迅速發展之際,人們逐漸經濟自由,飲食市場、食品運輸、種植飼養、供給需求趨於平衡,卻無形中犧牲許多健康與生活環境。近年來食安問題頻繁發生,不管是食品添加:塑化劑、萊克多巴胺、黑心油品、肉品混參,抑或是水源污染、不良食品進口、基因改造、農地破壞⋯等。家禽肉類中不僅含有萊克多巴胺,動物密集飼養更引發傳染病:口蹄疫、狂牛症、禽流感;蔬果中許多用藥不當,農藥濫用、基因改造、重金屬污染⋯等情況,充斥在飲食中,食安問題層出不窮。故本研究以「食品安全」為題材,將家禽、蔬菜兩大面向之議題,融入相關報紙媒材、餐具圖形意象於創作中。深入研究拼貼藝術,並結合「食物設計」概念,賦予議題式海報創作不同的新意象。本研究彙整過去西洋藝術史各藝術流派對於不同時期之拼貼手法演變、結合當代食物設計概念應用與飲食文化相關文獻,並大範圍搜集拼貼表現技法、拼貼類型的海報及食物設計案例,奠定後續食安議題海報創作基調。海報設計以「AGI國際平面設計聯盟」作為取樣來源,藉由分析入選之平面設計師過去運用拼貼手法之作品,並針對拼貼手法、拼貼類型、構圖方式三大面向進行分類,應用於創作中。海報十四種肉品、蔬菜⋯等食物以食品安全因素分類,可大致區分為以下四大議題:動物傳染病、基因改造、農藥殘留、重金屬污染等。本研究經由驗證後,總結為:1. 在平面設計中,拼貼手法可以跳脫傳統繪畫表現形式,創造獨具特色之個人風格;2. 隨著電腦科技發展,拼貼表現形式已不完全以手作的方式呈現,複合媒材應用與數位化為未來創作趨勢;3. 食物設計涵蓋廣泛的跨領域合作,使平面設計增添更多元的可能性;4. 食品安全之重要性,應人人自危與互相督促。徹底的改善飲食習慣、食品製造與種植飼養方式,需要奠定堅實的食品安全知識,並推動相關的政策實施,才能有效減少黑心食品再次流通於市面上。
    • Item
      禪意觀在視覺傳達設計之創作研究以漢字筆墨趣味為例
      (2009) 徐鳳霙
      摘要 近年來,亞洲舉行了也擁有許多國際設計活動的舉辦權,如:2005年愛知博覽會、2008年北京奧運、2010年上海世界博覽會、2011年台北IDA世界設計平面大會…等。自從日本愛知舉辦的「大自然的睿智」,主題訴求與自然共生共存,回到原點;又於同ㄧ年遠見雜誌談到了「美學經濟時代」,也就是重視心靈感動與美感的消費形態已然來臨;於是二十一世紀又一波東方風潮在世界各地復甦,而東方文化中最獨具魅力的精神內涵,就是「禪」。 本研究以禪的定義、禪宗的歷史淵源、禪宗美學特質、視覺傳達設計的相關理論,作為學理基礎。廣泛收集255件亞洲地區的海報作品,依照禪宗美學的八項特質將海報案例進行分類,並探討其象徵意涵。這八項特質依序為:(1)物我合一、(2)追求自然、(3)空靈之美、(4)大量留白、(5)簡寂樸拙、(6)虛實相生、(7)頓悟空性、(8)意境。 本創作以人的「一念」為中心,「人性(本心)本善,人心本惡」為立足點,並運用禪宗「頓悟空性」生命觀點,一共創作「人(ZEN)心」系列六張海報,探討現代人的人心的問題。這六張海報分別為:(1)非仁、(2)囚困、(3)顛倒、(4)轉念、(5)忙茫盲、(6)放下;另外「禪詩禪思」系列兩張海報,用以呈現「大量留白」的禪境。「人(ZEN)心」系列海報,編排上採用「虛實相生」作構成,使用的元素上以「追求自然」、「簡寂樸拙」,也就是利用自然材質石、林、葉、雲、小草與平日常見的物品坐墊、門把、碑文…等構成海報要素;並藉由漢字中的筆墨趣味、漢字意涵,開發自然材質為肌理,進行視覺創作,試圖找到表現禪意的不同視覺語彙。 由於世界正處在混亂混沌的時期,禪宗的空無、追求自然、樸實簡約,正可以給忙碌的現代人稍微喘息的機會。除此之外,對於肩負起時代與社會文化責任的設計者來說,了解並認同其文化的淵源,是非常重要且意義深遠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