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教育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21

一、 本系簡史
  本系之前身「特殊教育中心」係於民國六十三年十月在教育部「加速特殊教育發展計畫」下設立,為國內第一個負責推動特殊教育工作的機構。目前系內近半數之教師均曾在入系前接受過中心之洗鍊,擔負在職教師研習、學術研究交流與推廣服務等承先啟後之重責。在此深厚基礎之上,先於民國七十五年由當時的特殊教育中心主任吳武典教授籌創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班),繼於民國七十九年設置大學部(統稱特殊教育學系),民國八十一年增設博士班,而成為一個完整的特殊教育師資培育機構。為有效統合系所資源,民國一○四年起特殊教育學系及復健諮商研究所改採「一系多所」方式運作。民國八十一年林幸台教授繼任系主任,其後之系主任分別為林寶貴教授、張蓓莉教授、王振德教授、盧台華教授、張正芬教授、郭靜姿教授、洪儷瑜教授及陳心怡教授(現任)。民國八十八年及民國九十二年本系進一步開辦暑期教學碩士班及暑期行政碩士班。為因應特殊教育師資的迫切需求及師資培育多元化管道的實施,又於民國八十三學年度增設特殊教育輔系課程,以供本校各系學生選讀。此外,自民國七十六年起,本系即陸續開辦「中小學教師暑假研究所學分班」、「特殊教育專業學分研習班」等,並於九十學年度辦理「學士後特殊教育師資班」,以提供中小學教師在職進修之機會,民國八十八年及九十二年進一步開辦暑期教學碩士班及暑期行政碩士班,民國一○五年暑期教學碩士班轉型為暑期特殊教育碩士在職專班,以提昇特殊教育相關領域人才之專業研究能力。本系創立迄今因基礎紮實、師資優良、課程深具特色,已成為國內培育特殊教育師資與專業人才,以及從事特殊教育研究發展之重鎮。
二、 任務與目標
 

本系之任務與目標為培育優質特殊教育人才、深化特殊教育學術研究、引導特殊教育全面發展及促進社會關懷與融合。

 

(一) 培育人才

 
1.

培養各級學校或相關機構之特殊教育教學、研究及行政領導人才。

(1) 大學部:培養中等以上學校特殊教育師資。
(2) 碩士班:培養各級學校或相關機構之特殊教育專業及行政人才。
(3) 博士班:培養各級學校或相關機構之學術研究、教學或行政領導專業人才
2. 提供各級學校特殊教育或相關工作人員在職進修研習。
(1)

暑期碩士班:提昇小學或中等以上學校在職教師及行政人員之特殊教育知能。

(2) 研習班:含短期及學分研習。
3. 培育特殊教育相關領域之人才,包含:大專院校資源教室輔導人員、教育行政人員、身心障礙者就業輔導人員、各類身心障礙及資賦優異基金會、個人工作室、輔具相關公司/機構服務人員。
4. 提升特殊教育相關專業人員之特教知能,包含:物理治療師、職能治療師、語言治療師、心理師、聽力師、社工師等人員。
  (二) 學術研究
 
1.

從事各類特殊教育研究。

2. 進行特殊教育相關政策之規劃研究。
 

(三) 推廣服務

 
1.

辦理國際及校際之學術研討與交流,推廣實驗研究成果。

2. 出版特殊教育刊物、傳遞新知。
3. 輔導辦理特殊教育學校(班)及相關機構之教學與研究。
4. 從事特殊教育宣導工作,導正社會大眾之觀念與態度。
三、 學生人數(105年10月24日更新)
 
 

在校生人數

畢業生人數

大學部

186

983

特教碩士班

86

363

復諮碩士班 50 74

特教博士班

55

73

教師在職碩士學位班

81

273

特殊教育在職專班 25 0

 

四、 課程結構
  (一) 大學部
 
1. 修業規定
 

本系學士班學生分「師資培育組」及「非師資培育組」兩組。「師資培育組」學生畢業需修畢138學分,「非師資培育組」學生畢業需修畢128學分。此外,學生並得依興趣選修輔系、雙主修及各種學分學程。

2. 特色
 
(1) 建立核心課程,以為學生共同必選學分
 

本系成立之初,在課程設計上分為智障、語障、聽障、視障及資優五組,供學生選修至少二組。然為因應融合教育思潮及師資培育趨勢,民國八十三年乃納入各類身心障礙學生教育之必備與通用課程,以「輕度障礙組」為本系學生共同必選組別,建立特殊教育通才訓練之核心課程。民國九十三年更擴充此組之學分數並改名為「身心障礙綜合組」,以更臻完善。目前本系學生可由身心障礙綜合組、身心障礙綜合+資優組、資賦優異組三組中至少選一組為必修組別,另有重度障礙、視覺障礙、聽覺障礙三組之課程設計,學生可依個人興趣選修。

(2) 加強教材教法與實習課程,使理論與實務密切結合
  本系各組教材教法及實務課程皆分別規劃,在教學實習方面,除全校一致要求之大四教學實習外,學生之實習課程尚包括「特殊學生評量實務」與身心障礙綜合組之「特殊教育教學實習(輕/重)」,俾利理論與實務之密切結合。
(3) 訂定學生社會服務辦法,增進學生實習與歷練之機會 
  本系自九十學年度起規定每位學生每學年必須參與社會服務十小時,四年共計四十小時,以為畢業之必備條件,並藉此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校外各項活動,進而與特殊需求者多作直接接觸,及與家長及相關福利團體充分聯繫,以增進其實習與歷練之機會。
  (二) 研究所
 
1. 修業規定
 

碩士班學生依規定需修畢30學分之課程,並繳交碩士論文一篇,口試通過後授予教育碩士學位。博士班學生依規定需修畢30學分之課程,並通過學科考,提出修業期間發表之學術性論著一份及口頭發表專題討論一場後,始得提出論文計畫口試;通過口試後著手進行論文研究,至少一學期後始能提出論文,口試通過後授予教育博士學位。

2. 特色
 
(1) 身心障礙與資賦優異分組設置
  碩博士課程除共同必修、共同選修(含理論與研究、統計與研究法、行政與制度)外,自民國八十八年起課程分為身心障礙組與資賦優異兩組,以達專精並符合入系前學生之興趣與選擇。
(2) 兼重實務課程
  為求理論與實務相結合,碩士班開設有身心障礙教育實務、資優教育實務;博士班開設有研究實務、行政實務及教學實務等必選課程。
(3) 特殊教育專題討論,師生共同參與
  碩博士學生必修二學期之特殊教育專題討論各一學分課程,由系上教授輪流擔任課程設計與執行。每學期根據議題的發展趨勢與重要性,分別邀請不同領域之學者專家,分享其專業經驗與研究成果,並開放給本系所有有興趣之師生共同參與研討。
五、

組織

  (一)師資
  本系現有專任教師18名,其中教授8名、副教授6名、助理教授4名和助教4名。另有名譽教授3,兼任教師11名。專任教師多數均曾留學美、日、英等國,且專精領域相當多元與廣泛。
  (二)分工
  本系每位專任教師均需參與系務發展工作,根據有關議題,採定期與不定期方式開會,以發揮群策群力之效。工作小組分為系務分工與專業分工兩項。系務分工計有人事組、經費設備組、學生輔導組及研究發展組共四組,每位教師至少需選擇參與其中二組。專業分工分為身心障礙組與資賦優異二組,依教師之專長,每位至少加入其中一組。此外,設有特殊教育學刊編輯小組,由系上教師輪流擔任小組成員與執行編輯工作,並根據突發之議題與學術研討會之舉辦隨時設立任務編組,以利系務之運作。
六、  特色與成果
   (一)辦學與研究特色與成果
 
1. 執行研究專案,表現優異。
 

本系教師積極執行研究專案,過去五年間主持國科會及教育部等單位委託之專案研究計劃案約100餘件。

2. 發表學術論著,成果豐碩。
  本系教師除上述主持研究計劃外,亦定期發表其研究成果於國內外學術刊物及學術研討會,或由出版公司出版專著,成果豐碩。
3. 舉辦學術研討會,促進學術交流。近期辦理的重大學術活動如下:
 

*特殊教育學術研討會(民國八十五年) 
*海峽兩岸特殊教育學術研討會(民國八十六年) 
*身心障礙教育研討會(民國八十七年) 
*情緒障礙特殊教育國際研討會(民國八十八年) 
*2001數學學習障礙研討會(民國九十年) 
*2002第八屆亞太地區聽障會議(民國九十一年) 
*2003特殊教育學術研討會(民國九十二年)
*2004特殊教育學術研討會(民國九十三年)
*2005特殊教育學術研討會(民國九十四年)
*2006特殊教育學術研討會(民國九十五年)
*2006第九屆亞太資優會議(民國九十五年)
*2007特殊教育學術研討會(民國九十六年)
*2007第十八屆亞洲智能障礙聯盟大會(民國九十六年)
*2008特殊教育學術研討會(民國九十七年)
*2009特殊教育學術研討會(民國九十八年)
*2011第三十五屆國際學習障礙研究學社年會暨華文學習障礙國際研討會(民國一○○年)
*2011中日特殊教育學術交流研討會(民國一○○年) 
*2011華文地區「資優教育行動方案之實踐與展望」研討會(民國一○○年) 
*2012大學推動資優教育學術研討會(民國一○一年)
*2013中華民國特殊教育學會年會暨學術研討會-特殊教育學生需求與支持(民國一○二年)
*2014世界關懷自閉症日國際學術研討會(民國一○三年)
*2014國際自閉症類群教育研討會(民國一○三年)
*2014中華民國特殊教育學會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融合教育之回顧與展望(民國一○三年)
*2015東亞讀寫國際學術研討會(民國一○四年)
*2015臺灣師範大學姊妹校聯合特教論壇(民國一○四年)
*2016第一屆亞太地區正向行為支持國際研討會(民國一○五年)

4.

出版學術性刊物,深受肯定

自民國七十四年出版「特殊教育研究學刊」,陸續獲得國科會優等期刊獎、政府出版服務評獎之連續性出版品類「優良出版品」獎、國科會教育學門教育學術期刊評比第一級刊物,且自2003年列入TSSCI觀察名單,於2004年列入正式名單迄今。

  (二) 服務成果
 
1. 本系多位教授曾任或現任國際性或全國學術組織的負責人(理事長或主席),包括:世界資優教育協會(吳武典教授)、亞洲智能障礙聯盟(盧台華教授)、亞太資優教育聯盟(郭靜姿教授)、中華民國特殊教育學會(吳武典教授、張訓誥教授、 林幸台教授、林寶貴教授、盧台華教授、張蓓莉教授、張正芬教授)、中華資優教育學會(吳武典教授、王振德教授、郭靜姿教授、陳昭儀教授)、中國輔導學會(林幸台教授、吳武典教授)、中國測驗學會(吳武典教授、林幸台教授)、中華民國視障教育學會(張訓誥教授、杞昭安教授)、中華民國師範教育學會(吳武典教授)、中華民國溝通教育學會(林寶貴教授、 杞昭安教授)、 台灣職業重建專業學會(林幸台教授、吳亭芳教授)、中華民國學習障礙協會和台灣學習障礙學會(洪儷瑜教授)。
2. 本系教授亦積極參與各級教育行政機關有關特殊教育之推行工作,包括擔任行政院身心障礙者保護委員會委負、教育部特殊教育諮詢委員會委員、少年輔導委員會委員、特殊學生鑑定輔導委員會會委員、特殊教育評鑑委員等,以拓展服務之層面。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4 of 4
  • Item
    遊戲式學習融入輔助溝通教學方案對腦性麻痺學童溝通行為之成效
    (2022) 黃翔靖; Huang, Xiang-Jing
    溝通是人類與生俱來的本能,也是人類得以在日新月異的社會中生存的關鍵。腦性麻痺學童礙於肢體與構音上的限制,導致他們的溝通行為常常無法被旁人適當地理解,倘若伴隨著其他的障礙限制,無疑將導致他們的溝通表達雪上加霜。本研究的實驗設計為「單一受試研究法之多探試跨受試實驗設計」,實驗自變項為「遊戲式學習融入輔助溝通教學方案」,依變項共為五項,分別是「總溝通行為」、「表達需求/想要」、「發展社會互動親密性」、「交換訊息」,以及「實踐社交禮節」。本研究針對臺灣北部某特殊教育學校國小部三位平均年齡為八歲之腦性麻痺學童的溝通現況,以跨專業團隊合作的方式,結合物理治療師、語言治療師,以及研究對象家長共同評估進而擬定個別化的輔助溝通系統,觀察經由實驗教學介入之後,三位研究對象在依變項的學習情形。研究過程中,研究者亦與上述團隊人員進行資料的交互檢核。 研究結果顯示三位研究對象經由「遊戲式學習融入輔助溝通教學方案」介入以後,他們的總溝通行為正確反應比例皆出現明顯的立即效果,並且維持期的表現亦顯現良好的維持成效。同時,他們在「表達需求/想要」、「發展社會互動親密性」、「交換訊息」,以及「實踐社交禮節」四個溝通向度的溝通行為正確反應比例也都出現明顯的立即效果,維持期的成效亦良好。此外,本研究亦針對三位研究對象於實驗過程中溝通圖卡的選擇方向偏好(左邊、右邊)以及提示策略給予的層次進行分析,提示策略層次依序為直接口語提示、手勢示範提示、部分肢體提示、完全肢體提示。結果顯示研究參與者小森與小安經由實驗教學介入之後,他們能夠選擇不同方向的溝通圖卡,並且所需的提示層次由原先集中在第一層的直接口語提示提升至不需要提示。然而,小晴經由實驗教學介入之後,研究者發現她對於溝通圖卡的選擇方向偏好與個人意願有關,其所需的提示層次仍以第一層的直接口語提示為主。本研究亦針對三位研究對象的重要他人進行社會效度的建立,整體來說三位研究對象的介入結果皆具有良好的社會效度。最後,本研究亦根據研究結果進一步提出相關的建議,包含教學以及研究兩方面。
  • Item
    學齡前自閉症幼兒輔助溝通方式偏好選擇及請求技能學習探討
    (2021) 任思華; Ren, Si-Hua
    目前使用輔助溝通(augmentative and alternative communication, 簡稱AAC)的現況中,存在三分之一的AAC使用者學習了輔助溝通系統後,在即使仍需要AAC系統的情況下也會放棄繼續使用AAC系統(American Speech-Language-Hearing Association ,簡稱ASHA,2018)。並且在低口語自閉症的輔助溝通介入上,也未能做到讓其能夠隨時隨地、隨心所欲地進行溝通交流。在研究中往往忽視了使用者本身的選擇偏好。本研究旨在探討有溝通障礙的學齡前自閉症幼兒在偏好選擇系統的歷程,及在偏好選擇AAC進行系統介入後,能否習得並維持請求技能。本研究採取單一受試之多基線跨受試者設計,選取三位符合本研究條件的學齡前自閉症幼兒,採用其本身選擇之輔助溝通系統進行介入,透過量化數據的蒐集及質性觀察與訪談,分析得到結論如下一、學齡前低口語自閉症幼兒能進行AAC系統偏好選擇;二、學齡前低口語自閉症幼兒能以其所偏好之AAC系統習得請求技能;三、學齡前低口語自閉症幼兒使用AAC系統後口語次數有提升;以上自變項與依變項之間有功能關係的建立。本研究另外發現:四、研究對象以其所偏好之AAC系統習得請求技能有類化效果;五、研究對象AAC系統的偏好選擇歷程中,選擇之AAC系統沒有改變;六、研究對象間各種AAC系統習得效能的差異不大,但達標前圖片兌換溝通系統(picture exchange communication system,簡稱 PECS)所需介入總次數少於語音產生裝置(Speech-generating devices ,簡稱SGD);七、研究對象偏好選擇之AAC系統與文獻提及選擇AAC系統可能的決定因素之間具有適配性。
  • Item
    輔助溝通系統使用者的學校溝通參與評量工具發展與應用之研究
    (2011) 吳雅萍; Wu, Ya-Ping
    本研究旨在探究AAC使用者不同類型、使用現況與在學校溝通參與表現之間的關係。依據本研究目的,分為兩個子研究,子研究一為發展評量表,子研究二為應用此量表以探測研究問題。本研究所發展的「AAC使用者學校溝通參與量表」是依據Light(1988, 2003)所提出的四個溝通目的與其界定的溝通要求,以及延伸ICF參與概念為溝通參與編製而成。本量表分為第一部份「AAC使用者類型調查表」和第二部份「AAC使用者學校溝通參與量表」,兩部分量表的分向度皆以Light(1988, 2003)的四個溝通目的為命名,即表達需求、實現社會性禮節的要求、發展社交的親近性和交換資訊。 子研究一共透過五個階段的發展過程,逐步形成最後的正式量表,其研究結果除了獲得內容效度外,兩個部份的量表也各具有良好的評分者一致性信度、重評一致性與內部一致性信度。 子研究二運用描述性統計(如:平均數、百分比)、卡方考驗、t-tes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one-way ANOVA)等統計方法進行分析,其研究結果摘要如下: (一)AAC使用者類型和使用現況以非輔助性AAC使用者為最多 第一部份量表「AAC使用者類型調查表」的結果,依據研究中的自編比例,顯示多數樣本為一種類型,即非輔助性AAC使用者。又將整體樣本中,分為有使用輔助性AAC和無使用輔助性AAC的現況,結果顯示以完全無使用過輔助性AAC為最多數。整體樣本在第一部份評量表的四個溝通目的上的評量結果顯示,整體樣本平均使用較多的溝通方式數量來滿足溝通目的一(表達需求),最沒有機會觀察到是在溝通目的四(交換資訊)。 不同教育階段(國中和高職)的AAC使用者在有無使用輔助性AAC的情形並無顯著差異,但是在第一量表上的四個溝通目的與全量表的溝通方式使用數量上,則以高職部學生的溝通方式使用數量顯著高於國中部學生。不同障礙類別(自閉症、智能障礙、腦性麻痺)的AAC使用者在有無使用輔助性AAC的情形並無顯著差異,但是除了溝通目的一未達顯著差異之外,其餘的三個溝通目的與全量表,智能障礙的溝通方式使用數量皆顯著高於自閉症。 (二)AAC使用者在學校以向度二和向度一的溝通參與較多,向度三和向度四則較少獲得溝通參與的機會 第二部份量表「AAC使用者學校溝通參與量表」的結果顯示,整體樣本平均使用AAC參與題數的比例只有全量表的50%,在向度二(實現社會性禮節的要求)和向度一(表達需求)上使用AAC參與的比例較多,但是在向度三(發展社交的親近性)和向度四(交換資訊)則比較少。整體樣本在第二部份量表的得分結果顯示,在全量表上使用AAC參與的平均每題得分頗低,四個分向度上依高低順序排列為,向度一、向度二、向度三、向度四。 再者,AAC使用者在學校溝通參與的表現不會因教育階段(國中或高職)的不同而有顯著差異,唯在向度二(實現社會性禮節的要求),高職階段AAC使用者在主動性參與和三種參與層次加總皆比國中階段者佳。且AAC使用者在學校溝通參與的表現,除了在向度一(表達需求)之外,多數情形會因障礙類別的不同而有顯著差異,且智能障礙和腦性麻痺學生的溝通參與表現比自閉症佳。 (三)有使用輔助性AAC者在學校溝通參與的向度一(表達需求)和全量表的得分高於無使用輔助性AAC者。 (四)AAC使用者溝通方式數量與學校溝通參與表現呈中度相關。 最後,研究者依據研究結果,針對AAC使用者的學校溝通參與評量等議題,提出未來研究與應用的建議。
  • Item
    無聲世界的有聲經驗:當PDA與聽障學生在職場相遇
    (2010) 陳春秀; Chen, Chun-Hsiu
      本研究主要探討一位重度聽覺障礙無口語能力的學生在實習職場使用PDA溝通輔具的溝通經驗。本研究採行動研究法,藉由溝通技能檢核、PDA使用狀況評估表、問卷、訪談及職場觀察等方式收集資料,運用輔助溝通系統(AAC)教學策略,透過PDA溝通輔具介入,探究個案於實習職場使用PDA溝通輔具之溝通經驗及類化效果,研究發現: 一、運用AAC教學策略。能增進個案使用PDA溝通輔具與外界溝通。 二、PDA溝通輔具介入,能增進個案與職場有關的溝通表達。 三、個案學習使用PDA溝通輔具過程,歷經摸索期、熟悉期、穩定期及持續期等四個階段。 四、使用PDA溝通輔具,能增進個案獨立自主的機會。 五、PDA除溝通輔具功能外也成為個案休閒活動的工具之一。